二 我国内外需之间相互地位的理论观点评述
对于内需和外需的不同功能,到底是以发展内需为主还是以发展外需为主,实际上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进行过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术界依据马克思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价值理论提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其他形式的对外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就能够以较少的劳动耗费获得较大的经济效果。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高速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外市场和国际分工,而是说要在自力更生地建设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前提下,对于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应当给予正确的评价。正像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辅,但国外市场很重要,不容忽视,不能放松。
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提出了国际经济大循环理论。这一观点提出了按照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资金密集型产业→附加价值高的重加工业→农业的发展顺序实施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战略。选择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际大循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换取外汇。外汇可以代表一定外部资源的供给,有了外汇就可以取得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从而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农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循环关系,为矛盾的解决提供转化条件。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遵循要素禀赋论,反映出对外贸易的静态利益。该战略的要点是:①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搞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②沿海加工业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就是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以解决沿海与内地在这两个方面的矛盾。③主张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资金密集型产业→附加价值高的重加工业→农业的发展顺序。
另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术界还对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借鉴比较利益理论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等进行过广泛的探讨,这些探讨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内需的发展,对外需的发展,以及内外需发展的互动作用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讨论内外需问题最热烈的两个时期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蔓延以后,讨论中基本上形成了四种基本观点。
(一)偏重内需、轻视外需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我国属于经济大国,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内需为主,而不应该以外需为主,经济大国对外依存度不应该太高;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理论上质疑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并以美国为例提出了一种大国经济发展应该以内需发展为主、对外贸易依存度不宜过高的理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或者说实行以外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不适用发展中经济大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内需型的。出口不是主要的推动力,经济增长更多是来自国内的投资和消费等内需。所谓的中国经济出口导向型增长奇迹只不过是一种神话,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要在全球崛起,从长期看还是要走以内需为主的发展道路。
国内还有的学者从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不宜太高的角度认为,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必须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并要有一个适当的外贸依存度。在人口众多、内需为主的大国,外贸依存度一般不会太高。为适应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大国的特点,实现以内需为主的长期方针,减缓国际经济波动所给予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必要慎重考虑适当调整中国需求结构中的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比重,不可一味地追求过高的外贸依存度。
(二)偏重外需、轻视内需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现阶段出口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对我国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是我国总需求的重要部分,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仍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国内市场和需求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一是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为出口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二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可以拉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三是国内研发和技术设备投资的增加,可以带动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特别是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四是国内市场和产业技术优势还可以促进双向跨境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五是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与升级,还可以有力推动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供应链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加快升级,从而提高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国际化品牌和知名跨国公司的培育。另外,外需对内需也有着同样巨大的拉动作用,一是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对国内即期投资与消费需求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二是对发展中国家拉动内需和消费结构升级有特殊效应,通常发展中国家新兴和高端产业发展都会遭遇本地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高成本、高价格瓶颈制约的打破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和消费类电子产业就是在庞大外需的支撑下迅速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大幅降低了成本和价格,激活了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我国也因此迅速跃居世界互联网用户和电话用户的首位;三是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在规模经济、竞争效应、消费引导等综合性外溢效用的作用下,我国城乡消费品市场得以迅速成长;四是外贸通过上下游产业产生乘数效应,拉动国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需求的扩大和升级。
(三)内外需地位同等重要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内外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等重要,两手都得硬。持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内外需并重。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我们必须要有非常重要的外需支撑,中国虽然人口众多,提供了庞大的国内市场,但中国的市场要素禀赋结构非常不完备,需要进口大量的自然资源、资源性资源,像石油、矿产品等。现在所说的自由贸易,其实并不完全是自由贸易,资本、技术这些要素可以流动,但是劳动力却不能流动,中国庞大的劳动力需要搭载在商品上,进入世界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世界市场。从要素禀赋的结构来讲,中国没有外需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从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来看,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投资形成庞大的生产加工能力,才能促进我们的现代化。
(四)内外需地位相机变化观点
第四种观点认为,内外需地位并重,不过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重要性和相对地位有所差异,应保持协调发展关系。一般来说,外贸对于小国的作用大于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的作用大于成熟阶段,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大于发达国家。同时,内需与外需是互相密切影响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扩大内需可以相应增加进口,维系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从而为稳定出口奠定基础;内需的扩大也会增强外需优势,因为内需增加会加剧国内市场竞争,从而相应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稳定外需可以稳定国内就业和劳动者收入,为扩大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增强货币支付能力,同时也增加投资机会。
此外,国际著名经济学者萨缪尔森和蒙代尔(2009)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拉动内需的关系,指出中美双方都有必要对目前各自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做出调整,中国应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从单一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更强调消费的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中国的实际GDP迟早会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但过于依赖出口的出口带动型增长有其极限,不可能无限期地被外国贸易伙伴接受,很容易触发贸易冲突。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术界的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识到内需的重要性,但过分轻视外需,同时对外贸依存度的理解存在偏差;第二种观点虽然认识到了外需的重要性,但对内需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对国际比较的借鉴过于偏颇,忽视了不同国家的特殊性;第三种观点则比较忽略或者说不同程度地抹杀了内外需作用的差异,以及内外需地位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动态变化;第四种观点则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动态历史观的观点,全面系统地准确把握了内外需地位的变化,以及内外需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作用,因而更为合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