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生命体“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生命周期这一概念应用非常广泛,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管理学领域,最初应用于产品方面,以后逐渐被借用并拓展到技术、企业、产业以及社会等方面。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苗·格雷纳(Greiner)第一次从生物学的视角,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并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被视为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开端。[123]而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的《组织动力学》《企业生命周期》等论著开启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热潮,他认为不同企业的成长存在相同的规律,就像人的成长一样,呈现生命周期规律,并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亡五个阶段。同一般自然生物系统相似的是,企业生命周期之间的转换,同样是由类似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推动完成的,即新陈代谢性、自我复制性和突变性。企业在成长转变过程中需要完成若干个生命阶段的跃迁,在实现生命阶段的过渡后,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将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与上一个阶段非常不同的生命状态。
与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类似,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企业网络在它们的生命周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Gort和Klepper最早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企业网络的发展。他们在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对内生型产业生命周期的演化进行了最初的研究。[124]波特(Michael E. Porter)对企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证实,集群的发展可以分为孕育、进化、衰退三个阶段。孕育期,在一定的环境压力下,企业自发结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随着合作的稳定和加强,企业集群逐渐形成;进化期,集群外部企业意识到集群的优势,不断加入集群,使集群内企业数量激增,周边服务机构也更加完善,集群逐渐呈现成熟稳定的状态;衰退期,在企业内部经营或外部环境突变等因素影响下,企业集群逐渐失去竞争优势。[125]任荣等学者针对战略联盟提出联盟发展四阶段模型,包括协商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其中,协商期是企业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寻求合作伙伴,明确合作目标,逐步形成联盟关系的过程;成长期是联盟步入正轨后,合作逐步深化、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的阶段;成熟期是联盟平稳运行,成员间高度信任依赖,并呈现显著的联盟效益的阶段;蜕变期是联盟遭遇内部特征或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后,表现出发展路径分化的过程,有的联盟重新调整获得新生,有的联盟走向衰败解体。[126]
可见,相对于个体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网络的生命周期更加复杂。企业从产生、发展到灭亡这一生命周期过程轨迹非常清晰,容易界定判断,而企业网络的生命周期是一个企业群落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灭亡的过程,它不是群内个体企业生命周期的线性叠加,而是一个受企业生命周期和群内企业互动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更加复杂的过程。企业网络运营得当会使其生命周期延长,但如果触动某些脆性因子(如内部信任等),则会快速走向衰退甚至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