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丘缓坡山地生态开发初探:理论与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山地开发利用是在新形势下统筹开发与保护资源,落实十八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其对因地制宜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减少优质耕地占用,促进地区城镇化发展,保障地区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土空间利用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陆域国土空间中,山地高原丘陵约占69%。山地高原具有小气候调节的功能,是能源、矿产资源的富集地区,还是很多河流、水系的发源地,更是主要的生态屏障。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需要统筹占国土面积一半之多的山地单元,强调其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山地生态功能。低丘缓坡山地生态开发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解决粮食安全与土地资源约束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任何有人类活动的国土空间都同时发挥着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作用。对于具备多功能性与异质性特征的山地如何确定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从云南、浙江、福建等省份已开展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实践看,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与坝区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各地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模式,并初步对低丘缓坡山地在土地用途、规模、布局、政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整体来看,尚有许多科学和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本书是在笔者多年来主持开展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利用研究的部分成果基础上编辑形成的。配合笔者开展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有石文华、王一涵、陈凤娇、林丽、王安琦、曹京、束楠楠、邱渝、董世杰、宋贝杨。本书第二章,参考了笔者主持的一项研究课题中的专题报告之一,参与这个专题报告研究的教师有李彦、刘春学、刘洪江、雷冬梅、袁磊、孟春林等。本书写作分工:第一章 张洪;第二章张洪、李彦;第三章 张洪、曹京、董世杰;第四章 张洪、石文华;第五章 张洪、王一涵、束楠楠;第六章 张洪、陈凤娇;第七章 张洪、王安琦、宋贝杨;第八章 张洪、林丽。在此,笔者对上述为本书做出贡献的研究生和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地生态脆弱,拓区上山,必然对山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因此,山地开发必须科学、优化,尽量减少山地建设开发对山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构建生态可持续的山地开发模式,有效推动城镇村落一体化用地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这既可以带动山区产业的发展,提高山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山区贫困人口;又尽可能保留绿水青山,促进生态修复和山地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本书只是对低丘缓坡山地生态开发的初步尝试和探讨,许多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生态监测中,逐步深化认识和解决。因此,本书一定存在遗漏和不全面、不深入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和读者给予指正。

张洪

2016年9月2日

于云南财经大学康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