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调研资料收集
(一)调查对象概况
对于本文所调查的这个外出务工型村庄,笔者取名为“南村”。南村归A县B镇管辖。
A县建于西汉高后年间,距今约2200年历史。辖9镇13乡207个自治村(社区),面积2394平方公里。全县耕地64万亩,山场73万亩,可养水面84万亩;境内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自然资源丰富。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安徽第一,养殖条件优越,高等水生植物丰茂,鱼类种类繁多,河蟹、虾、鳖等名优水产品在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有较高知名度;A县是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县,棉花常产超过2.5万吨,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和出口棉基地县,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之一。A县距离省会城市合肥220公里、安庆140公里、武汉190公里、南昌170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64亿元。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84万人,除汉族外,还有回族等14个少数民族。2013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5171公顷,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95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1957元。
B镇位于A县东部,素有A县东大门之称,明朝初期建立,距县城25公里。全镇国土面积98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全镇共辖10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397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总人口54151人,其中农业人口39190人,农业户口14524户,居民16231户。2013年实现一般财政收入1002万元,全镇境内为沿湖丘陵岗地,地形复杂,具有东、南、北三面环水的独特风貌,有4/5的村界临水。B镇是农业大镇,全镇耕地面积3000公顷,水面4000公顷,山场面积1500公顷,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土壤肥沃,盛产油料、棉花、水稻、小麦、红薯、芝麻、打瓜子等各种经济作物。B镇是文化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有独具民间特色的灯会及断丝弦锣鼓,在全省享有盛誉,深受群众喜爱。B镇是商贸重镇,已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商品集散地和东乡物流中心。
南村位于B镇的南边,现有村委会1个,村民小组46个,村卫生室1个,村户1125户,共4857人,劳动力资源3300余人。南村人均收入约4500元,水产品有甲鱼、黄丫鱼、鳜鱼、黄湖牌大闸蟹等,农产品有棉花、黑芝麻、打瓜子、莲子等。南村是一个杂姓村,姓氏较多的有彭、刘、朱、张、熊、王、宋、石等,还有很多小姓,并且一个姓氏住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然村,如彭屋、熊屋、王屋、宋屋、石屋等。南村是一个比较偏僻的行政村,三面环水,只有一条公路通往县城和镇上,村委会距县城23公里,距镇上9公里,南村实有耕地面积2850亩,其中水田2000亩,旱地850亩,由于河流众多,出于防洪灾的需要,各个自然村都坐落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随着村民普遍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人都将房子新建在村子的马路边上,很多人是出于交通便利和将来开个小商店的考虑,还有少数一些打工很成功的村民,就干脆离开了村子,在镇上、县城、安庆、合肥甚至外省买了房子。
南村土壤较肥沃,灌溉便利,是一个鱼米之乡。主要种植稻谷、棉花、花生、油菜、红薯等,但由于农作物价格较低廉,务农收入只构成家庭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村子里贫穷的人,大部分是那些没有家人在外面打工的人,留在家里的多数是老人及上学的孩子,即使有部分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外出打工,他们也很少依赖务农的收入,而是在家从事副业,比如承包鱼塘、跑运输、做小生意、从事建筑业等,可以看到有部分不太肥沃的农田处于荒芜状态,杂草丛生。
(二)资料收集说明
笔者已经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材料整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确定了基本的研究框架和分析思路。笔者在2009年国庆节期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试调查,于2010年春节期间进行了约20天的调查,主要采取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两次调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2010年暑假收集了部分在合肥打工村民的资料。同时,在村委会和镇政府收集了村里和镇上的文献资料,也收集了一些县里的资料,作为基本的背景资料。并且笔者在2008年1月和3月两次去在苏州打工的一个亲戚那里,总共待了约一个星期时间,亲身感受他们工作、居住、交往和休闲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情况,有了一些直接的感性认识。在2014年暑假期间(7月、8月)和2015年春节期间进行了补充调查,主要是进行个案追踪和收集一些新材料,如殡葬改革、村落治理等,这些都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素材。笔者在调查中,和不同的调查对象进行了接触,下面列出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个案(见表1)。
表1 代表性个案的基本情况
续表
续表
需要指出的是,从以上这些个案中获得的资料只是笔者全部资料中的一部分,还有另外一大部分资料是笔者在南村日常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手头库存知识”,是笔者在长期的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