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调查:县域社会建设考察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城镇化与社会建设

现代社会建设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而出现的。正是因为产业和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和集聚,从总体上布局城乡一体的社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事业完善、整个社会和城乡社区的管理与治理、社会利益格局的合理调节等问题才被提上国家治理的议事日程,国家的经济建设必须与社会建设协同发展才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一)城镇建设与城镇社会管理

1.延庆的城镇化进程

1978年的时候,延庆县城区的人口约为2.3万人,发展到2010年,延庆县城区(包含延庆镇和3个街道)常住人口12.6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39.7%。而延庆、康庄、永宁、张山营、大榆树、旧县6个镇和3个街道集中了24.9万人的常住人口数据来自延庆县统计局、延庆县经济社会调查队《十大特征诠释延庆人口发展——延庆县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分析》,http://yq.bjstats.gov.cn/tjsj/ztsj/8885.htm。,占全县常住人口的78.5%。从人口分布看,延庆县常住人口向主要城镇特别是延庆城区高度集中的趋势是延庆县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表现;同时,从户籍变化来看,延庆县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近13%上升到2010年的41.4%数据来自延庆县统计局、延庆县经济社会调查队《2010年延庆县总户数、总人口》,2011年11月23日,http://yq.bjstats.gov.cn/tjsj/ndsj/20151110092410016298/index.htm。,户籍身份非农化也是延庆县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事实上,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不断扩大,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加上许多具有农村户籍的居民为了就业和孩子上学在城里买房居住,因此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比例大于全县非农业户籍人口的比例。从调研情况来看,县城内的人口组成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类。一是原来就住在县城的居民。当然,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有很多郊区的农民转为居民住在县城内。二是流动人口,包括本县白天在北京市区开出租车晚上住在县城的司机,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在县城租房或购房的居民,在县城居住的县城企业的本县和外县员工。三是县、乡干部,包括有很多村干部都在县城置业购房,加上这部分干部的家人,该群体也占一定比例。

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根本原因是整个延庆产业结构的变化。到2010年,延庆县地区生产总值为67.7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8.6、19.0、40.1亿元数据来自延庆县统计局、延庆县经济社会调查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历史数据(2005—2015年)》,http://yq.bjstats.gov.cn/tjsj/ndsj/2016111009241001629820151216092218-640185/index.htm。,占整个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6%、28.1%、59.3%。相应地导致延庆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3.3%、17.0%、59.7%数据来自延庆县统计局、延庆县经济社会调查队《提升城乡就业水平,挖掘人口红利潜能》,延庆统计信息网,http://yq.bjstats.gov.cn/tjsj/ztsj/index.htm。。农业产值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比重都在迅速下降,已经降到了总量的1/5和1/4以下。

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必然推动城镇建设的发展、城镇社会事业和社区治理的完善。随着延庆城镇社会建设的推进,依托延庆的宜居环境,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快人口向城镇的集聚,进一步加快延庆的城镇化进程。

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延庆县城的建设是延庆县城镇化的标志,因为县城集中了全县近40%的人口。伴随着延庆县城镇化的进程,以及在市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建设工作部门等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强力推进下,延庆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宜居环境的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镇路网体系趋于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前,延庆县城四街三关绝大部分为土路面街道。70年代以后,建设部门先后改造、扩建了南街、东外大街、西街、北街等街道,铺设沥青路面,80年代开始在进一步改造和提升老城区街道质量的同时,逐步实施新城街区道路的建设,新改建妫水大街、高塔路、庆园街等主干线,延庆县城以土路为主的道路状况开始根本改观。进入21世纪,延庆城镇道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先后新建、改扩建了一大批城镇道路,县城道路里程飞速增长,建设等级和档次逐步提高。截至2005年底,县城道路总里程达到68公里,油面113万平方米参见延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庆县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第385~386页;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延庆县史志办公室编《延庆改革开放30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205~216页。; 2009年,县城道路近70条,总里程达到150公里。道路排水、照明、交通设施相继配套,道路的使用寿命不断增强。如今,延庆县城已经建成了六横五纵、布局合理、交通顺畅的城镇道路网络。

生态园林城镇逐步形成。受经济发展影响,延庆县城的绿化美化工作虽起步较晚,但进步很快。延庆县城的绿化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底县城的绿化率不到10%。到2007年底,在新城规划的1300公顷范围内,城镇绿地总面积631公顷,绿化覆盖面积660.92公顷,绿地率为48.58%,覆盖率为50.84%。2006年,延庆县被评为首批国家园林县城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延庆县史志办公室编《延庆改革开放30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36~37、206~207页。。到2007年底,延庆县城共有大型城镇公园9座、广场2座。这其中,宏伟美丽的妫川广场突出反映了延庆城区建设的成就。妫川广场占地10万平方米,坐落于县城中心,是京郊首座大型城镇广场,1998年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县中心区域内脏、乱、杂的局面,使县城中心变得异常开阔。妫川广场以草坪为主,绿化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铺装彩色广场砖1.4万平方米,广场中心竖起“妫川情”大型雕塑一座,寓意妫川儿女携手并肩、同心同德、团结协作。整个广场凸显了县城向心性、聚集性和特有的妫川文化品位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延庆县史志办公室编《延庆改革开放30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201、210页。,广场建成以来一直是群众休闲观景和大型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

环境卫生格局全面推进。20世纪50年代,县卫生防疫站负责管理县城旧城内4条主要街道和城外附近公路的街道环境保洁工作。80年代初改由县市政管理处环境卫生管理所负责城镇环境卫生工作,当时延庆县城的清扫面积为4451平方米。此后,为改善城镇面貌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县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力度逐步加大。到90年代末,县城清扫面积106万平方米。到2007年底,县城清扫面积已达156万平方米。2004~2006年,延庆县先后建成小张家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永宁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基本解决了县城及周边川区乡镇的垃圾处理问题,使全县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县域内建成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2座、中转站3座、粪便消纳站1座。随着各项环卫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县城环境卫生水平明显提升,于2007年通过“全国卫生县城”验收,跨入全国卫生县城行列参见延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庆县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第390~391页;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延庆县史志办公室编《延庆改革开放30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36~37、206~216页。

3.城镇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20世纪70年代以前,延庆县没有专门的城镇管理机构,城镇管理工作由县农林科代管。1974年延庆县建立了城镇建设办公室,有了正式的负责城镇建设和管理的机构。1978年成立县市政管理所,1980年成立市政管理处,1991年更名为市政管理局,2001年更名为市政管理委员会。延庆县的市政管理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延庆县的城镇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延庆县史志办公室编《延庆改革开放30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205~211页。

2009年,随着北京市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延庆县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也有了一个质的变化。2009年10月延庆县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社会工委”)、县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社会办”)成立,这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延庆县社会建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成立县委社会工委(县社会办)的同时,延庆县还进行了县级以下城镇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延庆县撤销原来的城镇办事处,在县城成立香水园、儒林、百泉三个街道办事处。截至2010年6月,三个街道办事处管辖城区26个社区,另有县城周边21个村已纳入规划,将以“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逐步纳入城区街道办事处管理(截至2010年底达到33个社区)。一方面,县委社会工委领导和牵头进行延庆的社会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县委社会工委也要统一协调领导县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

县委社会工委、县社会办成立以来,领导街道办事处克服资源不足、体制不顺等困难,在原有城区建设成绩基础上,破题社会建设,重点放在城镇社区建设,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21世纪以来,延庆县不断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坚持依法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城镇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了齐抓共管的协调运转机制。特别在城镇社区管理方面,近年来,延庆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区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在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健全运行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建设服务功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治安秩序良好、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手段科学、人际关系和谐、公众参与广泛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

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强化。2009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按照三推一选的方式,延庆县城社区两委班子顺利进行了换届选举,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性别、性格等搭配更加合理,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团结共事、认真谋事、和谐干事的氛围已逐步形成。目前,延庆县城的主要社区干部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40岁上下,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城镇社区“老头老太”管理的传统格局。

社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党组织从改革初期的一个居民党支部发展到2005年的37个党支部。社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从改革初期的几十名增加到2007年底的2200多名。广大党员干部在社区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党员包楼、党员双带、居民联系卡等活动,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活动,使社区党组织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延庆县史志办公室编《延庆改革开放30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420页。

社区居民素质不断提高。近些年来,社区建设中高度重视居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各社区以市民学校、社区讲座等形式激发居民的学习热情,以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和多种健康向上的活动进行引导,使社区居民从思想道德、公共意识到行为规范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到2007年底,全县有17个社区先后获得县级文明社区称号,11个社区获得首都文明社区称号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延庆县史志办公室编《延庆改革开放30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421页。。2010年在5个社区开展了规范化建设,同时选聘150名大中专学生到社区工作。

社会保障工作扎实开展。关注民生,深化服务,以一站式服务大厅社保所和居委会等服务窗口为依托,社区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特困户、失业人员、育龄妇女等全方位提供政策咨询、岗前培训、社会保障等服务。其中,仅2009年下半年,百泉街道就共为4400余名企业退休工人提供社区服务,报销医药费680人次,报销药费160多万元;为500多人办理了一老一小参保手续。

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延庆县重视发挥城镇基层组织的作用,抓好社区环境整治。街道、社区、居民小组、物业共同参与,整体联动,上下互动,形成相互补充的卫生工作网络,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街道还专门成立了环保监督员队伍,加强监督落实,每天进行针对性巡查,以保证辖区内的环境卫生。多数社区做到“四无、四有”,即无违章建筑、无乱堆乱放、无白色污染、无乱涂乱画,有专业清扫队伍、有环境卫生志愿者、有绿地花草、有卫生制度。

社区安定有序。以创建“平安”社区为主题,社区治安依托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立街道、社区、楼门三级应急网络。坚持重心下移,靠前摸排,每周对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梳理、排查,积极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矛盾的发生,基本实现了“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严格,秩序良好”的目标。

群众文体活动繁荣发展。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群众的文体活动也从自发零散发展到有组织、成规模;从单纯的娱乐消费提升到有品位、上层次。目前,各个社区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项目,有的组织了腰鼓队、龙舟队,有的组织了合唱团,等等。通过社区文体活动的繁荣,居民自身提高了修养,陶冶了情操,同时也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城镇社会管理若干问题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延庆的城镇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基础设施“硬件”和管理体制“软件”上都有了质的提升。回顾过去,延庆的建设成就鼓舞人心、令人欣喜;展望未来,延庆的城区发展必将进一步推进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准。对此,我们更有必要认真地总结过去、研究现状,为未来铺路。

1.街道办事处管理问题

2009年10月,延庆县撤销原来的城镇办事处,成立香水园、儒林、百泉三个街道办事处,积极推进城镇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与北京市区的街道办事处相比,总体上,延庆的街道办事处职权缺失,其被赋有的职权和所承担的职责不对称。目前延庆的三个街道办事处既没有统筹街道辖区发展的职权,也没有管理街道辖区事务和街道财政收入的职权,其主要的职能是服务社区居民,工作范围局限在社区内。即使在社区范围内,社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和改造(比如供暖、路灯、绿化等)也都由建委、市政、园林等部门负责,街道只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由于建设投入来自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与街道和社区居民无关,造成街道办事处想管也管不到,居民用的也不爱惜。虽然职权缺失,但街道办事处要承担的责任则不亚于乡镇。县级政府机关派给乡镇的任务,同样也派给街道办事处,考核也是街道同样和乡镇一起考核。但在实际工作中,城区的街道办事处由于要管理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往往比下面乡镇责任更重、事情更多。这就进一步加剧职权和责任的不对称,调研中有街道干部称自己“职权(能)缺胳膊断腿”。这显然影响了街道、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社区居委会管理问题

2009年以前,延庆社区居委会工作很多由退休的大爷大妈在打理。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居委会管理中退休人员已经基本退出,社区管理队伍这几年逐渐由转岗教师和大学生组成,队伍显得年轻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年龄、梯队结构等也比以前更为合理。当前,在新的形势下,居委会的工作较以前要繁重得多,居委会年富力强的现任干部相对来说更能胜任各项工作。但同时,社区管理队伍的“年轻化”转型引发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例如,目前居委会的主要干部,如书记、主任等,在转岗来社区前就拥有“教师”等事业编制身份。所以在组织社区居民选举时,必须要保证他们能被选上,否则还得另外给这些“体制内人员”安排他处就业。这样一来,居委会主要干部“能上不能下”,呈现专职化的趋势。长此以往,就很可能使居委会成为一级准政府机构,难以体现基层居民组织的“自治性”,也造成基层工作干部队伍更为庞大。另外,据社区干部反映,目前居委会最大的问题是房子落实不了,包括居委会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场所用房。这既有历史原因,即老旧小区在建设当年没有预留好专门的居委会办公用房,使得现在有些居委会的办公建筑实际上是占地而建的违法建筑;又有新形势下的原因,即在新建设的小区,由于街道办事处现在还没有职权介入小区的验收,所以开发商当初答应的居委会办公用房往往不能兑现,即使预留了房子,很多办公用房也都是挤在小区最角落的地方,面积也不达标,这直接影响社区规范化建设的开展。

3.小区物业管理问题

延庆过去的小区开发是无序的,谁开发谁管理物业,于是有些由单位开发的小区以前是单位在贴钱搞物业。近几年,随着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小区物业逐渐都转给物业公司了。当前,小区物业缺位是调研中居民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有居民反映物业公司只顾营利,往往节约成本,甚至降低投入,物业管理松散导致居民对物业的满意度下降。物业管理缺位,居民就不肯缴纳物业费;而没有物业费,物业公司管理更加缺位,形成了恶性循环。更进一步,物业管理上不去,生活不便的居民就对政府、对相关部门的“管理不作为”意见很大。对社区居委会来说,由于现在居委会是由居民选举产生的,所以社区干部为物业的事压力也很大。业主、物业公司、居委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顺是当前很多城镇社区的共性问题。为了缓解居民的不满情绪,很多原本应该由物业公司承担的工作,现在由居委会在承担。

小区物业管理缺位还突出体现在小区停车带来的安全隐患。延庆大多数老旧小区车位很紧张,随着小区内机动车的增加,停车难导致很多居民将车停在原本就狭窄的小区道路上。这样一来,一旦发生火灾等突发事故,小区的紧急救援就很困难,安全风险很高。

针对小区物业,有街道干部主张走“准公益性服务”,不主张完全市场化,要有过渡期。具体建议是:第一阶段政府将小区物业管理纳入整个县的市政设施管理,将原来政府在路灯、绿化、环卫、巡防等方面的“暗补变成明补”,让居民看到政府在承担物业管理,对居民的收费标准按政府服务制定,而不是像企业那样以营利为目的;第二阶段,等政府“托底”将物业管理搞规范了,再引入一定的物业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

4.城乡混合的管理体制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逐渐向城镇社区转变。这一转变的过渡期间,城镇和农村两套社会管理体制很可能并存在同一社区内部,出现“城乡混合的管理体制”。这在延庆县城区、城乡接合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是“一城两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区建设扩张带来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行政村或自然村)混杂的现象。例如,延庆镇辖区内的45个村中,有19个是城中村。村归镇管,社区归街道管,两套不同的管理体制混合,给整个城区区域统一管理带来了困难。产权改制是各地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共同难点,涉及评估村集体资产、村民分股等关涉老百姓的重大利益的事项,协调难度很大,延庆目前也还没有摸索出令各方都满意的转制方案。

二是“一村两制”。前几年由于农转居等原因,在许多邻近城区的村,不少村民在户口上已转成居民,但仍住在村里。以石河营村为例,村委会和居委会同时存在,前者管理农业户口的村民,后者管理居民户口的村民。

三是“一区两制”。城区拆迁改建的小区中,有一部分房屋归回迁户居住,而回迁户并不是人人都已转成居民。这样在同一小区中,居民和农民也是混居的。同一个楼门内,楼上楼下既有居民又有农民。居民归居委会管理,而村民还是由原来户口所在的村管理,享有村民待遇。

总体来看,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突出成绩,延庆的城区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资金有来自市里的大力支持,而延庆城区建设则主要依赖相对微薄的县级财政投入,仅此一点,就足见延庆城区建设的成就相当来之不易。

当然,在延庆农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延庆的城区建设也面临不少挑战。

一是延庆目前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城区,管理的难点和重点是城区。但是当前城区建设的投入受制于财政体制尚难以与新农村建设相比,于是出现投入建设的资源分配城乡不平衡、管理责任城乡不平衡,如此种种造成了一种“新城乡不平衡”体制。

二是延庆在城区管理上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情况,这突出表现在管理体制还不顺畅,街道、社区的内部管理可进一步精细化,物业管理可进一步规范化。这些管理上的新情况,需要在实践摸索中尽快总结经验、及时跟进解决。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就业

近年来,延庆县全力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开拓思路,积极进取,挖掘各种就业渠道,认真落实和细化各项就业政策,推进就业工作在逆境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统筹城乡就业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为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延庆县在市级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县级促进就业政策。

表0-2 延庆县2005~2009年促进就业主要政策

延庆县还结合生态涵养发展区域功能定位特点,积极争取相关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将延庆县属于水源保护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全部列入就业困难人员,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和质量。从而基本实现了劳动力学技能政府买单;劳动力稳定就业,政府给予岗位补贴补助社会保险;劳动力创业,政府给予贷款贴息;劳动力外出就业,政府给予交通费补贴。各项政策的实施为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在上述一系列就业政策的促进下,延庆县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进步显著,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表0-3 延庆县2006~2008年促进就业主要成绩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4月8日本课题组与延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保局座谈的调研资料整理。

(2)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趋合理

延庆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数据显示:2010年,延庆县常住人口中劳动力资源(16~59周岁居民)总量为23.3万人,就业人员总量达到16.4万人,其中农业户就业人员为10.4万人,占63.4%;非农业就业人员为6.0万人,占36.6%。延庆县常住人口中就业人员总量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68.0%提高到2010年的70.4%,五年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如果剔除延庆县两所高校(北科、人文大学分校)在校学生1.6万人,延庆县常住人口中就业人员总量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68.0%提高到2010年的75.6%,五年间提高了7.6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延庆县政府还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绿色生态就业及“40、50”人员公益性就业工程,累计新增约2.5万人就业,有效提升了区域整体就业水平。数据来自延庆县统计局、延庆县经济社会调查队《提升城乡就业水平,挖掘人口红利潜能》,延庆统计信息网,http://yq.bjstats.gov.cn/tjsj/ztsj/index.htm。

从就业结构来看,如表0-4所示,2010年就业人口比2005年增加了3万人,劳动参与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就业结构虽然还是“三一二”的产业就业格局,但与2005年比,2010年一产就业所占比重降低了17.7个百分点,二产就业比重略升了0.6个百分点,三产就业所占比重增加了17.1个百分点,大量从业人员从一产转向二、三产,就业的产业格局得到优化。

表0-4 延庆县常住人口中就业人员结构

资料来源:延庆县统计局、延庆县经济社会调查队《提升城乡就业水平,挖掘人口红利潜能》,延庆统计信息网,http://yq.bjstats.gov.cn/tjsj/ztsj/index.htm

总的来说,就业总量的扩大,就业率的提高,就业格局的优化,是延庆县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就业的结果。

(3)就业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延庆县不断强化就业工作机制,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为城乡劳动力就业提供“五个送”套餐式公共就业服务。

一是送岗位服务机制,延庆县充分发挥公益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职能,广泛开展“城乡手拉手”“乡企手拉手”“所际手拉手”就业协作、“再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提升、拓展、延伸公益性职业介绍服务,把岗位信息送到乡镇、送到农村,三年(2007~2009年)共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37812人,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10693人。

二是送技能服务机制。延庆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民夜校”“田间课堂”“流动教室”“移动考场”等形式送教上门、送考下乡,将培训班办进企业、办进乡镇、办进社区、办进农村。三年累计职业技能培训32939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80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7201人,创业培训1931人,全面提高了城乡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

三是送政策服务机制。延庆县充分运用促进就业政策的扶持,以政策为引力,通过有效的宣传指导,调动用人单位和城乡劳动力的积极性,用足、用透政策,全方位服务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三年(2007~2009年)累计投入各项促进就业经费17014.53万元,其中包括工资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就业专项补助、交通费补贴、县级岗位补贴、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职业介绍补贴、转移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

四是送指导服务机制。为促进城乡劳动力稳定就业,延庆县深化就业服务,从加强宣传、强化培训入手,把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及时贯彻落实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从认真指导、积极参与入手,帮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全面做好劳动就业工作;从深入企业、走进乡村入手,全面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服务。同时成立就业服务指导组,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随时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劳动关系、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系列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保驾护航,为劳动者维权解难。

五是送援助服务机制。延庆县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广泛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通过一对一的就业帮扶,三年来共促进就业困难群体成员5978人实现就业,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4)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延伸,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不断强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就业的进一步深入,劳动保障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按照“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要求,延庆县大力加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原有21家职业介绍服务机构,6家培训机构和16个乡镇社保所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的398个就业保障服务站,每年为农村劳动力能提供约1.5万个岗位信息。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延伸、拓展,为农民享受公益性就业服务创造了条件。

(5)就业制度得到规范和统一,就业管理更加科学

延庆县完善了一系列就业管理制度,保障城乡劳动力享受平等就业服务,提升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一是规范统一就业登记制度。延庆县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了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凡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都要进行求职登记,同时将个人信息录入《失业人员动态管理服务系统》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服务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和网络监测,打破了只有城镇失业人员才能进行求职登记的城乡分割局面,全面掌控了城乡劳动力数量结构、就业状态、培训需求等资源状况,实现了对城乡劳动力的动态管理。

二是规范统一就业服务制度。在延庆县,城乡劳动者不论身份特征,均可凭身份证到户口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提供的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岗位推荐、政策咨询等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打破了“城镇劳动者”“农村劳动力”“外来农民工”“大学毕业生”“残疾人”“低保人员”“随军家属”等的身份界限,在就业服务方面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公益性就业服务的全面推行受到了城乡劳动者的一致好评。

三是规范统一用工管理制度。城镇职工“签合同、上保险、保工资”的概念在用人单位已基本成型,而对农村劳动力而言,不订合同、不缴纳保险、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延庆县为维护农民工权益,实行了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加强劳动监察执法,运用政策调节三个有效手段,使农民工就业权益等得到了保障,用工形式逐步步入正轨,就业状态日趋稳定。

2.科技

近年来,延庆的科技工作突出“队伍建设、项目管理、科技普及、服务基层”,着力抓好“四个围绕”,推进“四个创新”:围绕生态产业化建设,推进生态科技创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围绕全民创新创业,推进科技环境创新;围绕科技系统自身建设,推进科技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延庆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009年,全县各行业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专业技术人员超过万人。与此同时,根据市“农村科技协调员大会”的精神,围绕延庆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借助延庆农村科技协调员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两个平台,打造培养出一支1284人的科技协调员队伍。这支队伍现已经成为农村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农民需求的协调员、解决难题的技术员、连接市场的推销员,在延庆县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2)科技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健全服务体系,建立了县、镇(乡)、村三级科技培训网络。通过“资源科委”“主题计划”“院县联合”“涌泉行动”等活动的实施,在农村科技推广主体、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模式的创新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逐步解决了农业技术供求脱节、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分散、农村推广渠道不畅的问题。以市场化、信息化、乡土化、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形成,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到2009年,延庆县共建成“爱农信息驿站”29个,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种植、养殖技术信息,市场行情信息,产品交易信息,对农民进行个性化的农业科技教育,为农民提供网上交费,订购飞机和火车票等服务;建立科技服务组织210多个,人员1180人,初步形成了各专业较健全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这些科技服务组织成为科学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载体和桥梁。

(3)科技普及工作有声有色

创新科普宣传手段,积极营造大科普氛围。强化科普联席会制度,加强与科普联席会成员单位的协作和交流,组织农业科技、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普培训班50期,培训9800人次;抓好创新型科普社区建设,争取市专项资金95万元。

3.教育

近年来,延庆县的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全县形成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结构合理和以县城为中心,城区、川区、山区协调发展的布局。

(1)布局调整,集中优势资源办学

为使延庆教育适应时代发展步伐,县教委根据延庆教育实际,首先从布局结构调整入手,集中有效教育资源,实施规模办学。“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了“撤并村小、初中出山、高中进城、三教统筹”的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总体思路,推出了“山区模式、川区模式和城区模式”三种办学模式。之后,县教委又利用中小学调整后富余资源,强化学前和成人教育,实现中、小、职、成、幼各级各类教育,在不同地域的协调统一、和谐共生。截至2007年,高中已全部进城,初中出山、村小撤并的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据统计,2002~2007年,延庆共撤并学校60所,其中初级中学9所,中心小学2所,农村小学49所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延庆县史志办公室编《延庆改革开放30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313页。,成立了延庆第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第八中学。从撤并搬迁后的效果来看,考虑到小学生住校年龄过小等问题,县教委及时调整政策,采取“山区初中宜搬则搬,小学宜留则留”的方针,不搞一刀切,从延庆的实际出发办好教育。

(2)开放办学,借名校力量促发展

在长期调研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延庆县还以开放式办学作为全县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2005年,北京市百对城乡学校“手拉手”工程的全面启动,为远郊区县搭建了发展平台,延庆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全县开展了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并且从开始的被动“扶手”变为后来的主动“拉手”。2007年全县已有34所中小学与市区优质校建立了“手拉手”帮扶关系,县域内25所优质校与川山区学校结成“手拉手”关系;347名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城乡467位校级骨干教师建立了师徒关系,确定了帮带责任。在“手拉手”活动中,干部之间交流研讨,挂职锻炼,区县校长论坛等活动,使延庆县中小学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活动更加丰富,更加务实。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拉手学校教学科研及听评课活动,两校教师集体备课,同上一节课,“师徒帮带”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不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还使学生在交往中看到了差距和不足,促进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2005年12月,康庄中学与北京171中学正式建立了名校办分校关系。2007年7月,人大附中与永宁中学在城乡学校“手拉手”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为名校办分校关系。

(3)硬件提升,推进教育教学水平

2009年,延庆县一小和三小综合教学楼、七中二期及学校危房改造等82项教育工程全面竣工,16所小学达到新颁办学标准,集老年大学、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功能为一体的延庆社区教育中心北校区建成投入使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全面落实,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学入学率在99.98%以上,毕业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中考升学率保持在95%以上,高考升学率保持在65%以上。2007年,高考升学率达到69.01%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延庆县史志办公室编《延庆改革开放30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316页。。2000~2007年,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由39.7%提高到81.0%,其中本科学历由1.5%提高到45.5%;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由24.2%提高到89.6%;高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由68.7%提高到97.2%,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有171人参见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延庆县史志办公室编《延庆改革开放30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317页。

4.文化

近年来,延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迈上了快车道,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建设队伍不断扩大,文化活动不断增多,文化品牌逐渐形成,文物保护不断加强,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在延庆县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综合文化中心落成

2008年9月,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新华书店于一体的延庆文化中心落成开放,成为延庆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盛事。该工程历时3年,投资2亿余元,是目前为止延庆县最大的一项文化建设工程,在设计理念、设施设备和服务功能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京郊一流水准,极大地提升了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与档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2)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延庆为全部15个乡镇的文化站发放了灯光、音响、广场演出、共享工程播放等设备,配备了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使乡镇级文化设施基本达标。在各行政村,文委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契机,以各类文化益民工程的推进为重点,建设了300余个村级文化大院,配备了音响、民族乐器、演出服装等设施设备;建设了农村数字影厅200余家,年放映电影6000场以上;建设了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300余个、基层图书室和益民书屋近百家、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前端200余个,使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3)群众文化队伍发展壮大

延庆目前有基层优秀文艺团队35支、市级品牌文化团队2支,文化骨干分子逾千人,同时还建设了百支旱船队、长城女子大鼓队、农民唢呐队等以农民为主的品牌文化队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全县除了开展传统的春节团拜会、元宵节花会展演、“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比赛、国庆演出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外,还陆续推出了夏日文化广场、戏曲艺术节、乡村欢乐节、农民合唱节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开展了星火演出、边少演出、周末剧场演出等公益文化演出活动,以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奥运等为主题,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千场以上,不断扩大延庆区域文化的对外影响,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4)传统文化保护推陈出新

延庆县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策划、组织了端午文化节,开展了划龙舟、包粽子、文艺演出、跳五彩绳、踢五彩毽、打珍珠球、推铁环、端午古诗文咏诵大赛、“走邮驿之路,品古塞风情”汽车集结赛、手写书信大赛、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演、民间手工艺品展示、妫川生态有奖游、乡镇民俗特色展示以及乡镇民俗特色活动,使其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大型市级传统节日文化品牌,打造一张独具特色的宣传名片与交流平台。目前延庆拥有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5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拥有170余公里的长城、110余处古建筑;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188项,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延庆县设立了文物保护修缮专项资金,同时大力争取市文物部门支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文物单位抢险修缮工程。近年来,岔道古城、八达岭残长城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柳沟古城、永宁三义庙等20余处县级文物单位先后得到保护修缮,为我县旅游事业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生态旅游和新农村的文化魅力。

5.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县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准,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延庆卫生事业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在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公共卫生基础日益牢固

近年来,延庆县通过建立健全疫情报告体系和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传染病筛查能力,全县传染病发病率逐年降低,连续多年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和流行。在2008年抢救食用问题奶粉儿童事件中,全县没有一例住院和死亡儿童。全县还多次组织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对餐饮单位进行量化分级管理,A、B、C级餐饮单位达到100%,全部消除了D级单位,全县餐饮卫生档次明显提高。县卫生部门通过完善急救指挥调度系统、科学合理布置急救站点、开通急诊绿色通道等措施,建立了“以市急诊抢救中心为龙头,县急救中心为主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的高效医疗急救运行机制。

(2)群众就医环境极大改善

延庆充分利用国家出台向农村倾斜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快了基本建设步伐,努力改变县卫生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北京急救中心延庆分中心、县医院病房楼、县中医院门诊楼和县医院门急诊楼建设,总计投资8000多万元,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就医环境。完成了大榆树、永宁、四海等15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建和改扩建,共计投资8938万元,总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此外,还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61个、村卫生室154个,总投资1853万元,总建筑面积15405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医疗机构的设施和条件,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遍布全县,群众出行30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医疗卫生机构。

(3)深化社区卫生体制改革

在充分研究国家政策和准确把握县情的基础上,于2007年开展社区卫生体制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医疗机构对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经过2年的探索和实践,社区卫生改革成绩喜人,群众医疗费用明显下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结合实际情况,延庆县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了“包村服务队”的服务团队模式,在全县共建立服务团队16支,团队人数100余人,深入乡村和家庭,对群众进行上门服务,深受群众欢迎。此外,于2008年3月组织人员开展全民建档,完成常住人口的健康档案微机录入工作,对疾病进行分类和信息化动态管理,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人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2009年,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完成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计划生育率达到96.4%。

(4)农村合作医疗成效显著

为建立农民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延庆通过不断总结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经验,逐年完善政策,提高报销比例。农民个人筹资水平从每人90元提高到2009年的420元,门诊报销起付线从2000元降低至500元,报销封顶线从3万元提高到18万元,参合率从75.2%提高到2010年的99%,报销人数和费用逐年提高。全县还实行了降低住院押金和出院即报制度,缩短了农民报销周期,减轻了医疗负担。新农合政策实施以来,大大提高了农民享受医疗服务的水平。2007年以前,延庆县医院每日门诊量平均为700~800人次,2009年以后提高到平均每日2000人次。增加的人主要是享受新农合优惠政策的农民。原来很少有60岁以上的农民来看病,现在大量增加了,很多70多岁、80多岁的农民也舍得出来看病了。

6.体育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延庆县体育事业在各个领域向纵深发展。全县城乡健身设施得到普及。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也随着改革的步伐走上正规、科学发展的轨道。配合本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体育局还承办了多项国内外重大赛事,为推动本县的经济发展,带动旅游产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近年来,全县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健全,机关、乡镇、社区100%建立了体育协会,形成了全民健身委员会以及县、乡镇、村三级体育组织网络。现在有11个机关工委体协、50余个晨晚练点以及42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遍及全县的各个领域,引领着全民健身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全县陆续建立的12个单项体育协会,6个体育健身俱乐部,也在群众体育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延庆县先后举办了四届全民运动会、三届职工运动会、三届农民运动会、六届“节水杯”乒乓球赛、三届“和谐杯”乒乓球赛、九届“体育彩票杯”桥牌联赛以及“庆六一”家庭运动会、围棋公开赛、象棋大赛、保龄球大奖赛、台球公开赛、妫川篮球联赛、端午节龙舟赛等多项赛事。其中有许多赛事成为本县传统赛事,每年定期举行。如“节水杯”乒乓球赛、“体育彩票杯”桥牌联赛、保龄球大赛、围棋赛、象棋赛、端午节龙舟赛、消夏避暑体育盛会等赛事,都已作为本县传统赛事传承下来,形成特色。为引导全县基层体育活动的开展,从2006年开始,县体育局启动了“基层体育活动引导资金”,鼓励基层组织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每个基层单位每年至少开展4次体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基层组织赛事活动的积极性,使全民健身得到了进一步普及。

(2)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成绩喜人

根据近两年测试结果,延庆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小学及格率为98.6%、良好率为33%、优秀率为28%;中学及格率为97.8%、良好率为34%、优秀率为26%。全县还确定了11所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包括田径、足球、乒乓球、武术、围棋、独轮车6个项目。全县中小学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创编操、《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评优等各项活动,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2001年到2009年,本县共有35所中小学被评为北京市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1996~2008年本县共有40所中小学获得北京市课间操优秀学校,共有4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北京市体育评优课中获奖。2009年有3所学校获得了北京市创编操大奖。竞技体育方面,近年来延庆县体育运动学校除了保持举重优势外,还新增加了游泳、武术、田径等项目。从2004到2009年6年间延庆县在市级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64枚、银牌71枚、铜牌64枚。

(3)大型赛事突出特色

县政府提出了“体育搭台,旅游唱戏”发展方针,以赛事带动旅游成为延庆县体育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十年来,延庆举办了国际摔跤比赛、国际铁人越野挑战赛、国际铁人三项精英赛、国际沙滩排球赛、国际马球公开赛、北京市石京龙杯高山滑雪赛、全国滑水精英赛、全国竞走冠军赛、全国皮划艇锦标赛、全国滑翔伞锦标赛、北京市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京郊农民展示大会、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北京版图越野挑战赛、北京市冬泳展示大会等20余项大型赛事,参加各种赛事的运动员上万人,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体育赛事、休闲旅游也带动了以健身娱乐和体育用品销售为龙头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许多企业看好延庆县旅游业及休闲体育发展的美好前景,纷纷投资兴建体育经营场所。近年来社会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了“石京龙滑雪场”“八达岭滑雪场”“阳光马术俱乐部”等18家体育运动经营场所。

(4)体育设施全面普及

延庆县体育局在十年时间内,争取市体育局引导资金共998万元,县政府投资510万,村镇级投资2164万元,至2008年6月底,共安装农村健身工程376套。截至2009年,全县376个行政村已100%拥有健身工程,并建立了本县第一个“体育生活化社区”——永宁西关。全县共有体育健身场地317个(其中标准体育健身场地145个、非标准体育健身场地172个),体育场地总面积946351.57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6平方米。全县共有公园4个,装有健身体育器材的公园有2个,健身设施使用率为100%。这些健身场地的建成与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延庆县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延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社会保障

在社会建设中,社会保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心理环境;能弥补市场分配存在的不足,维护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对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保障方面,延庆县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社会救助全覆盖。积极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全面开展“助老、助学、助残、助困”工作。

(1)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延庆形成了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福利养老金制度为补充,有机衔接、共同支撑、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是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基本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2009年全县共有离退休人员13205人,人均养老金1553元,比上一年平均增长了180.68元。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口可以享受到月人均400元左右的养老保险待遇(其中包括每月280元基础养老金)。三是建立了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福利养老金制度,城乡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口可以享受每人每月200元的福利养老金待遇。城乡共有35066老年人口享受居民养老保险和福利养老金制度。居民养老保险和福利养老金的发放,使原来没有领过养老金的老年人直接享受到养老金的待遇,这大大地改善了他们社会养老保障状况。

(2)社会救助普惠贫困弱势人口

近年来延庆县老年社会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2009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410元,农村的标准为每人每年2040元。延庆县在为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的同时,还依托“携手助老送健康——助老慈善医疗卡”项目,自2005年起延庆县对60岁以上农村低保老人实施每人每年500元的慈善医疗救助。2008年,3049名农村低保老人享受了慈善医疗救助。2009年,又投入善款200余万元,全县4000余名60岁以上低保老人享受此项救助,持卡老人在定点卫生院就诊可享受到免挂号费、诊疗费等“三免六减六优先”服务。同时慈善医疗卡持卡老人还可享受定点理发店的免费理发服务。在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上,2009年,延庆县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354元提高到392元。全县农村60岁及以上五保供养对象共有595名,其中包括集中供养229人、分散供养366人。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由乡镇敬老院统一为老人们提供吃、穿、住、医、葬等相应的日常管理服务,分散供养五保老人由所在村民委员会为他们提供相应服务。2009年,延庆县还完成了优抚社救对象危旧房维修翻建670户,配建限价商品房7600平方米,解决109户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县”创建工作全面完成,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3)老年服务不断扩展深化

为促进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延庆县首先落实北京市九养政策,实施了分年龄段享受、适度普惠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一是居家养老(助残)券制度,对全县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和60~79周岁的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二是高龄津贴制度,对全县90~99周岁老年人每月发放100元高龄津贴,百岁老人每月发放200元的百岁津贴。加快落实“老年人优待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按照北京市新的《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办法》,在医疗保健、养老扶助、维权服务等方面实施11项内容的优待。到2009年11月底,全县办理老年优待卡2.4万张,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县域内地面公交线路达到23条;对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收门票费的县级公园、旅游景区近15个,所有体育、文化公共设施对老年人全面免费开放,惠及老年群众218.5万余人次。三是加强城乡养老机构建设。依托北京市“山区星光计划”,从2006年起,延庆县利用三年时间为12个山区乡镇240个贫困村建设星光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到77000平方米,具有文化活动、医疗保健、学习教育、综合服务功能。该项目惠及山区群众13万人,直接受益的山区老年群众达到2.6万人。截至2009年,延庆县共有养老机构17家,共设养老床位1700张。

(四)延庆社会建设的思考

1.什么是“社会建设”?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这一重要概念已经6年了,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社会建设”单列一节,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变成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也已经3年了。但是,“社会建设”毕竟是个新名词,之前我们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虽然做了很多社会建设工作,但一直没有用一个好的概念或名词表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建设”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我们看来,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根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动与过程。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与民众等;社会建设的原则是公平与公正;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社会建设的保证是社会安全运行,包括社会安全阀的构建;社会建设的动员机制是建立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充分动员民众参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管理,通过对社会运行的科学管理,保障社会持久、有序的良性运行陆学艺等主编《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3页。

社会建设的内容很广,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实体建设,诸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二是制度建设,如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从大的方面来说,社会建设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建设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住房、交通、环保等领域的建设。社会事业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与普通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是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包括社会组织建设、社区建设、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社会治安、社会规划、社会预测、社会评价与监督等。

三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和关系格局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0页。,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陆学艺等主编《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4~5页。。社会建设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和推动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构建,以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北京作为“首善之区”走在了全国前列。2007年12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宣布成立。市委“社会工委”与市“社会办”合署办公,下设7个处室:党建工作处、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社区建设处、社会组织工作处、办公室(人事处)、研究室(政策法规处)、综合处(宣传处),设行政编制58名。这是全国第一家以社会建设为主要职责的党政组织和机构,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一项创造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家试点的性质。其主要职责包括:一是研究提出本市社会建设总体规划、重大方案和重要政策;二是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社会动员体制机制建设的规划和改革措施;三是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本市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主要包括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志愿者工作、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以及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等相关工作。两项综合任务、六项具体工作,简称“2 +6”职能。为了统筹全市的社会建设工作,北京市还成立了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包括市委、市政府38个成员单位。建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工作例会制度,形成协调市级单位的工作机制。各区县也相应成立社会工作机构,并建立健全了区县社会工委书记、社会办主任例会制度,形成了协调区县工作的机制陆学艺等主编《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6~7页。

2.延庆社会建设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延庆县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县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于2009年10月成立,虽然是北京各个区县中成立最晚的,但其工作却扎扎实实,颇见成效。当然,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延庆社会工委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这突出反映在领导部门对社会工委的工作定位尚不明晰。目前延庆社会工委的工作定位主要是统筹协调。这项职能在具体操作时并不明确,表现为:第一,在具体工作中,社会工委、社会办在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等工作上,与民政部门的相关工作有所交叉;在农村社区工作中,与农工委目前的工作内容也会有所交叉;第二,社会工委、社会办目前对应领导三个城区街道,这种过渡时期的管理体制,在北京具有特殊性,以后的发展趋势还不明确;第三,社会工委、社会办工作的持续开展,还需要建设一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延庆目前在社工专业人才方面还很缺乏。更进一步,从当前县委社会工委、县社会办统筹协调的工作来看,也是虚的多,实的少。一方面是因为机构刚成立,定位、职能不明确导致缺乏权威;另一方面是县委社会工委、县社会办没有统筹协调必须拥有的资源掌控力,在人事、财力、审批等方面都没有充分的资源。老百姓形象的说法就是,“给你野马(去驯),但不给你鞭子”,“既要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草”。

当前在延庆县委社会工委、县社会办的领导下,延庆的社会建设工作正在积极有效地开展之中。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延庆各级干部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社会建设就是原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即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对应,因此社会建设中要强调道德、精神文明;二是认为社会建设就是干原来城镇办事处的工作,即在城区进行管理工作;三是认为社会建设就是管那些需要管,又没有人管的事情,比如私营企业的党建等;四是认为社会建设是志愿者的事业,就是发动志愿者做社会服务的一些工作。上述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虽然涉及社会建设某些方面的重要内容,但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还是过于狭窄,应从更全面、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社会建设,从而更好地协调多个部门,以支持社会工委、社会办等相关部门的工作。

在我们看来,社会建设不能仅仅就社会说事儿,更不能局限在原先社会事业(科教文卫体)的范畴之内,经济文化等都应该是社会建设需要通盘考虑的内容。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它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社会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但社会建设也不是件只花钱的事儿。延庆的社会建设与延庆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社会建设也要为延庆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简单地说,“社会建设没有投入不行,但光有投入也是不行的”。

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延庆的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中,政府一直都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例如,政府特别是市县一级的政府,基本支配着建设资金划拨、建设项目的实施等重要事项。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政府力量的突出,在调研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而较少感受到市场、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似乎面对的是一种“只有国家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事业,国家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都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在社会建设中,唯有各种力量共同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才能全方位得到推进。因此,在今后的社会建设实践中,如何调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如何让广大普通民众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如何充分让民众的需求和愿望得到释放和满足,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都需要进一步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