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有不少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喝不上干净水,不能正常用电,一些红军和革命烈士后代生活依然困窘。此外,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积极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发展,积极响应政府“精准扶贫”的政策,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面提高苏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加快全国革命老区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尽快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充分发挥其自身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需要;是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2015年11月23日召开的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着力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打好民生改善攻坚战,全面提高苏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力争到2018年原中央苏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19~2020年苏区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原中央苏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全面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切实增强原中央苏区振兴“造血”功能;打好基础设施攻坚战,进一步强化原中央苏区发展支撑能力。《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2017年工作要点》中更是进一步从民生、产业、基建等方面提出改革振兴原中央苏区的工作要点,确保全年减少贫困人口45万人以上,争取6个贫困县摘帽。同时继续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解决房、水、电、路等突出民生问题,培育产业园区和搭建重点产业平台,建设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为此,省委提出: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开辟发展升级新境界,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一手抓加快发展,一手抓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速度和质量相统一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推进区域升级,深入推进省委“1+N”改革体系建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发力,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助力江西“发展”,为实现“江西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江西梦”需要经济转型的强力支撑,而要打造江西经济“升级版”离不开承接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区域间经济联系、相互协作的主要载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日趋抬升,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环境容量接近饱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部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日益凸显的产业结构矛盾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转移不仅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转移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承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3年9月工信部颁布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要求贯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产业有序转移和生产力合理布局。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所面临的产业转移机遇,江西省尤其是江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必须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难得机遇,坚持“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园区承接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根据资料显示,2011年到2015年江西省招商引资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江西省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中,来自“长珠闽”地区的项目1090个,占79.33%,实际进资1912.61亿元,占74.16%。2014年,“长珠闽”地区依然是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来源地。全省引进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2152个,实际进资4540.5亿元,其中来自“长珠闽”地区的项目1645个,实际进资3286.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6.4%和72.4%,其中从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引资分别占比28.1%、26.4%和8.4%。2015年1~10月,江西纳入统计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4167.52亿元,同比增长12.91%。2016年9月,江西省在泉州举行的承接闽东南三角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推介会,现场仅12个项目,投资总金额达40亿元。省内昌九、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赣东北、赣西、抚州等地区成为省内开放高地和投资热土。为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抢抓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加快推进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2013年8月江西省制定了《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3年内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批省级示范区。其具体目标为:吉安市建设“深圳产业园”、赣州建设“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饶市建设“赣浙产业园区”、南昌市建设“上海产业园”、九江市建设“九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抚州市建设“抚州海西产业园区”。其中,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的设立,将有利于探索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推进赣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应紧跟江西省总体发展步伐,切实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进行承接沿海产业选择和行业布局。
当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位于江西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表现为较好的软、硬件条件,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优势明显。从地理区位上看,江西是唯一与全国经济最活跃的三个三角洲——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都相连的省份,离这三个三角洲的一大批中心城市的空中距离大约1小时,陆路距离在8小时以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从承接条件上看,江西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铁路、公路营运里程实现重大突破,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与沿海发达地区交通对接,通信网络电力全省覆盖,是近年来全国唯一用电高峰期不拉闸限电的省份;在承接平台方面,江西拥有一大批经国家核准设立的工业园区和经省批准设立的特色产业基地,拥有九江、南昌、赣州三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以及南昌光电一体化、新余光伏产业、赣州钨稀土新材料三个国家级出口创新基地,数量在中西部地区遥遥领先;在产业基础方面,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江西已形成了汽车航空、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化工六大支柱产业,同时,在铜、钨、稀土、有机硅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贵溪冶炼厂还是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从商务成本上看,江西劳动力资源丰富,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劳动力成本较低,江西人均工资低于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土地、水电等要素费用都较沿海地区低;从政府层面上看,近年来,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开放意识在江西大地逐步形成,实际利用外资不断增加,在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化外商投资和经营环境,积极承接新一轮加工贸易产业大转移。
在此背景下,江西省各地市为了能在“绿色崛起”中起到“龙头”作用,为了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优势资源,都争相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性优惠政策,这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进而产生内耗,影响承接产业的发展。另外,江西省各地市在区域资源禀赋、主导产业选择、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种状况导致各地市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时只知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对接,而忽视了与江西省其他地市的通力合作。更为严重的是,江西省各地市普遍只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承接沿海地区低端产业,这些产业技术含量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结果导致全省各地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和重复建设,直接造成产业承接地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本书以“江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分析江西省其他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得出江西省总体承接沿海产业的布局和选择,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沿海产业的布局和选择提供具体方向和依据;研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面对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如何把握机遇,科学选择主导产业的承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这对于全省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经济全面、迅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成果,在中部地区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6年前三季度江西省GDP增速是中部六省中最快的省份,高达9.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但是,江西省经济总量在中部的排名还比较靠后,2016年前三季度共创造GDP总额12578.3亿元,仅占中部六省GDP总额的11.3%,排名第5位,略高于煤矿大省山西省。而按可比价格计算,中部地区GDP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约为21.3%,显而易见江西省的经济实力还处在全国中等偏下水平,相比较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沿海发达地区,其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汪玉奇,2009)。但是现今沿海发达地区面临土地短缺、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为了迎合产业升级的需要,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把工业尤其是工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展开,我国工业化“区域落差”所蕴藏的能量加速释放,一股产业梯度转移浪潮正在形成。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以及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的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并提出了“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如今,江西更应该抓住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以最低的成本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发达地区。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作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使其成为江西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虽然由于历史因素,该地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较低,但与此同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江西省其他地市区位优势显著,资源禀赋优异,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优势显著(周国兰等,2012)。而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崛起的有效途径(赵文丁等,2015)。国家发改委在2013年批复,同意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规划范围以赣州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含出口加工区)、香港工业园、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龙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工业园、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聚为主体,辐射赣州全境及周边地区。因此,当前如何进一步做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江西省其他地市之间承接沿海产业的布局与选择,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搭建园区承接平台,应当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加快平台建设速度,改善园区环境,提升园区平台承载能力;其次,搭建政策优惠平台,要健全和完善现有招商引资政策,鼓励引入轻污染、高技术、高税收的项目,同时对引进这些项目的招商人员加大奖励力度;最后,搭建人才技术平台,坚持引智与引技相结合,建立人才孵化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这样采用“筑巢引凤”的发展模式,帮助招商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安安心心来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投资设厂,既有利于帮助沿海发达地区缓解用地紧张、劳动力成本过高的压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加快江西工业化进程,优化江西整体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
历史经验显示,发达国家大多从本国视角出发制定和实施产业转移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凸显和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我国早已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所以也必须从自身利益和发展远景出发来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江西省其他地市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区,既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共性,也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特性。因此,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江西其他地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必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书通过运用理论演绎和实证分析等方法解决江西11地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问题,尤其着重解决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与其他地市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选择及产业空间布局等难题,期望在理论上做出有益的探索,形成有学术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预计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产业转移理论,促进产业经济学等学科体系建设,同时也可以为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战略路径选择,还可以为其他革命老区及欠发达地区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 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平衡性,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产业转移现象。发达地区有相当数量的产业在当地已失去了竞争优势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但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这类产业仍是技术相对前沿、产品相对成熟的优势产业,愿意并且有能力承接这些从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迁移产业”。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曾作为欠发达地区承接中国港台地区和日、韩、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基地。如今我国沿海地区已从一座座落后的沿海小城一跃成为全国的经济增长极,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日益增强,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中期或初期。东部沿海地区主要集中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但随着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东部沿海地区正致力于把资源型产业和高人力消耗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国内产业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江西省在全国的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东南部紧邻珠江三角洲,东北部紧邻长江三角洲,正好处在长珠闽的辐射交叉点上,自然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地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作为连接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要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采矿业、光伏电子产业、新能源等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本书通过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进行实证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其特色,抓住其主题优势,有助于确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明确该地承接产业的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区域间经济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差距渐成扩大趋势,区域间的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地区间的发展存在差距,但这恰好构成了产业转移的两个基础:成长差和利益差(王先庆,1998)。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造成的成长差,会导致不同区域间进行无休止的产业升级运动;同时要素禀赋价格差异造成的利益差,导致产业向着获得最大利益的区域移动。在两股力量的作用下,产业转移将不可避免,并且自发地产生。产业转移使移出方自身的结构优化和内部联系有机化,促进产业集中和资源合理配置,还会优化移入方的产业结构,从而强化移出方与移入方之间的外部联系,是一种双赢合作。因此,产业转移无疑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目前,正处在国际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和东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良好时机,因此,江西要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减少区域内部竞争,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此环境下,江西省人民政府于2014年出台《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市县人民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指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作为国内的后发区域,加强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产业转移提升本地区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对于缩小区域间日益扩大的经济梯度差异,促使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
作为苏维埃共和国的摇篮,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我国革命史上占据着相当特殊重要的位置。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仍比较滞后,没有跟上全国的步伐。为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近年来,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江西省政府也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战略方针,指明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前进方向,要切实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发展,积极响应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全面提高苏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基于当前产业转移的形势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的紧迫性,研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充分利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优势,以及钨、稀土等矿产资源优势,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发展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大局中,并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在除新疆、青海、西藏、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革命老区2000多处,这些革命老区大都因为战火的洗礼而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作为中部地区革命老区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发展模式也可以为全国各地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同时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一定的空间。通过对产业转移这一动态过程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探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乃至江西全省应当如何把握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改善区域发展模式,能为政府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中如何做好产业转移的布局和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研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承接产业转移既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进一步密切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联系,优化东中部产业分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面振兴和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