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中观的社会行动研究是社会工作学科化发展的理论基石
在以往对社会工作的理论总结中,社会行动这个概念已受到重视并有了较多的研究积累,其关注的侧重点是社会工作的实践特性和研究者的参与过程(派恩,2008;杨静、夏林清,2013)。但是,这只是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与诸多理论关联的一些节点,并不涉及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当我们的思维取向从专业建设转向学科建设,从具体实践过程的深入研究扩展到对各种社会工作实践行动总体特征的把握时,就不难发现以社会行动作为核心概念反映社会工作一般基础理论中观层次研究对象的自洽性与合理性。这个概念既能取得社会工作实践性特征的对象性认同,又有多元的既清晰又密集的知识谱系(分析工具)的支持。
社会行动在不同的社会理论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把生产性劳动看作是发生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各种社会行动的基础。在方法论整体主义的框架下,个人的行动是由社会历史的外在的客观必然性决定的,这是它与主体间性的现象学和以人为中心本位的实用主义有明显的逻辑路径差异的地方。在涂尔干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中,虽然也是从方法论整体主义出发,强调结构决定行动的认知逻辑,但是马克思的社会结构概念与涂尔干的显著不同。马克思的社会结构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作为社会存在来决定社会意识,进而决定行动者的行动。涂尔干的社会结构概念是特定社会群体的集体表象,是被特定群体认同的支配个体行动的思想理念。马克思的社会结构概念更为宏观,涂尔干的社会结构概念则比较中观和微观,是与特定群体相联系的。马克思在不同群体(阶级)之间看到的是冲突和斗争,涂尔干则关注不同群体(行业)之间的功能联系。在社会工作研究上,马克思的行动研究视角更适合用于宏观的制度、体制、政策对中观及微观的行动关联的影响,涂尔干的行动视角更适用于中观以下实务研究的认知策略选择。
总之,方法论整体主义的逻辑走向是从结构到行动,而方法论个体主义的从行动到结构的演绎体系,可能更适合改变性主体行动的解释逻辑。这样,韦伯以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和逻辑入口的理解社会学在价值中立的社会行动基础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古典经济学建构的功利主义(经济理性)行动、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行动、社会心理学的情境化行动、各种宗教和价值观念背景的利他主义行动等,都具有社会行动研究的分析工具意义。
如前所述,中观的社会行动研究作为社会工作学科基础理论的中间部分,是由社会工作解释性的基础研究和改变性基础研究这两部分构成的,这两种基础性研究并不旨在研究各种目的的行动本身,也并不对应特定社会行动的经验事实,而是包容所有社会行动的一般要素和制约机制,是从各种行动理论中抽取的行动逻辑和解释框架。也就是说,基础研究所要探求的是一种与社会行动直接相关的认知逻辑和行动策略。为了便于梳理,下面选择四种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行动理论作为解释性和改变性行动研究的参照体系。
第一是以马克斯·韦伯(Weber, 1864~1920)为代表的社会科学人文路线的兴起。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在反思决定论的科学主义思潮的背景下,韦伯以社会行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被解释物,以理解行动者的理解和类型学的比较分析作为解释物,奠定了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知识生成机制。但是理解社会学的主旨并不是研究行动,而是为了揭示社会科学研究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另一条人文路径。作为对19世纪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的总结和调整,韦伯在新康德主义取向中吸收了不可知论,把社会科学定位在可能性的目标上;他注意到社会行动主观动机的复杂性和神秘性,但是并未走向还原主义的心理结构先验论;在此基础上他吸收了李凯尔特非本质主义历史特殊论的历史观,又没有放弃对历史的可能性规律的比较和说明。
对于社会工作行动的价值介入性而言,韦伯行动研究是非介入的,他是站在价值中立的研究者的立场,并不涉及社会行动的目标动机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价值中立讲的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职业伦理和方法原则,它要求客观中立地面对社会科学事实。价值关联所指涉的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确定选题和研究结果如何应用的环节,这两端是不可能价值中立的。价值中立的原则应体现在研究过程的中段,类型学的分析工具和历史社会学的比较方法是体现价值中立原则的基本途径。虽然,韦伯的社会行动研究不是研究行动本身的功能作用,它与社会工作行动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奠定了功用性行动研究所应具有的科学研究意义。
第二是美国本土社会学对社会科学人文路线的发展。在社会学思想史的总结中,人们注意到被低估了的实用主义哲学对美国社会学的深远影响。实用主义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最重要贡献是,鼓励人们相信思想的有效性和新奇的可能性。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导致了社会学家的社会演化观念由人受外部世界控制转向人对社会过程的控制,开创了有目的进化的新社会进化论的先河。如果说18世纪末以布丰(buffon, 1707~1788)主义为代表的获得性遗传的生物学观点被证伪了,那么以人的目的选择性为动力的新社会进化论却逐步发展起来,它开创了价值介入性社会行动研究的新局面。在这个背景下,有关人的行动的研究和理论体系成为美国本土社会学的基本特征。例如,托马斯(Thomas, 1863~1947)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社会的心理学倾向,以及从控制社会进程的人的行为的角度对社会的研究,形成了著名的情境主义和几乎与理解主义、实证主义并列的涉后性知识生成理论。这个研究倾向为社会行动研究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1902~1979)把美国本土化的社会行动研究与欧洲的结构功能主义结合起来,使美国社会学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分立走向综合。在库利、托马斯和米德之后,帕森斯作为美国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宏大理论体系。帕森斯一方面继承韦伯社会行动研究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另一方面站在价值介入的实用主义本土社会学的立场,总结批判了实证主义行动理论(自然主义、功利主义、行为主义)忽略规范的取向、理想主义行动理论忽略环境制约因素等价值选择和理论优化的问题。帕森斯与韦伯的行动研究在研究目的上是不同的。韦伯的研究目的是社会科学的知识生成机制,其解释物是理解主义。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研究对象是考察制约行动目标的各种要素,不仅观照行动后果,而且他认识到“行动的最终目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贾春增,2008: 186)。这就是说,韦伯的行动研究是价值中立的,尽管他发现了新教伦理的文化价值,而帕森斯的行动研究则旨在用价值观引导社会行动,干预社会的变迁。
我国社会学重建以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不仅没有进入社会科学的主流,而且受到“大而不当”的指责批判。但是,帕森斯早期的《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对行动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把早期美国本土的微观情景化行动研究提升到中观的一般行动系统的理论层次,在行动系统中兼容了主观与客观、手段与条件之间的互动及相互影响,他将行动系统的目标、状况(手段和社会条件)、规范取向作为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贾春增,2008: 184~185),使社会行动结构理论具有了价值介入性社会行动研究的元理论特征。这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改变性社会行动基础性研究可参照的理论形式,它是可以涵括行动系统的一般结构和多种内在可能性的基础认知框架。
虽然帕森斯早期和晚期的理论都是以社会(有机体)行动为逻辑基础的,但是,早期社会行动理论的研究对象的边界是可控的,结构也是清晰的。晚期社会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系统,对象过于宏大,边缘和结构都比较模糊。再有,早期的社会行动研究是以人的社会价值观为指导的,晚期社会系统研究的分析切入点已经降到较低层次的生物有机体的环境适应层面。这种以较低的生物适应逻辑解释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的现象,不仅有悖于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演绎规则,也回避了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在面临复杂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日益尖锐的种族矛盾时,简单的解释物和复杂社会整体之间难以自洽的局限,使帕森斯主义逐渐退出了西方社会理论的中心舞台。
第四是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 1923~2013)的行动科学研究,综合并拓展了社会行动研究的方法。帕森斯主义退潮之后,行动研究作为美国本土社会学的传统仍然有着旺盛的活力。1985年,克里斯·阿吉里斯等出版的《行动科学》一书延续了这个传统。作者在介绍行动科学的根源时说,“行动科学是约翰·杜威及库尔特·勒温两位前辈学说的发展”。“行动科学”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实证主义主流派和反主流的诠释派之间走出第三条道路。其特点是,行动科学在对知识进行批判和检验时,“除了依据科学家所赋予的意义以外,社会行动者所建构的丰富意义也都和描述与解释相关。更重要的事实是,在行动科学中经验的检验是发生在行动场域当中的,这一特点使得行动科学与主流派(实证主义)及反对派(诠释主义)的观点都截然不同。这一特点使得解释性知识得以被严谨地检验,因而联结了主流派与反对派互不相通的状况”(阿吉里斯等,2012: 39)。
阿吉里斯的行动科学研究受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的影响,更适合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实践群体。理论验证的社科群体相当于专业团体或称为“知识共同体”。介入的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是研究的主体,而介入研究者只是为组织及其成员提供一种理念上和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和鼓励他们检验自己的推理过程和行动过程,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名义理论”转化成“应用理论”,以解决组织中存在的问题。阿吉里斯被誉为“当代管理理论的大师”、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上述四种行动研究的理论,第一种是典型的解释性理论,第三种是典型的改变性理论,第二种和第四种则是兼有解释性和改变性的理论,相对于社会工作所具有的解释性和改变性的双重属性,可能有着更适用的理论空间。而实用主义的主体性研究本位和格式塔理论所从属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使它们都具有方法论个体主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