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执古御今: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2016“崂山论道”论坛纪实
2016年6月12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2016“崂山论道”在千年古道观青岛崂山太清宫举行。数百名国内外高道大德、专家学者与会。四观书院廖彬宇院长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旨发言。
在开幕式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致辞,围绕《道德经》的当代诠释、道教洞天福地与环境保护、道教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刻阐述。
随后,中国(崂山)道家文化书画院在崂山太清宫弘道院揭牌。揭牌后,书画院迎来“浸润国学文化感悟崂山道风”首场书画艺术展,邀请广大市民和海内外专家学者参观浏览。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等参观“浸润国学文化感悟崂山道风”首场书画艺术展。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经过2008年及2010年中国崂山论道活动等大型道教文化活动,崂山道教的文化魅力不断提升,崂山在道教文化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崂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是道教发源地之一。此次论坛将进一步彰显道教文化在崂山文化长卷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为崂山卓立于国内道教名山打上深深的文化印记。
据介绍,崂山道教有着两千一百多年历史,在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长河中,涌现出张廉夫、李哲玄、刘若拙、丘处机等高道大德,形成了道教音乐、道教武术、道教文学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并留下了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演绎了崂山道教最悠远、最绚烂的传世经典。
2016“崂山论道”的举办地太清宫位于山东青岛东50里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殿堂,崂山方圆百里,宫观星罗棋布,其中以太清宫最负盛名。据记载,唐天佑元年(904),道士李哲玄来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后称“太清宫”。全真道士丘处机、刘长生等在此弘阐全真道,信众甚多,太清宫便成为道教全真随山派之祖庭。
四观书院廖彬宇(笔名:周易玄)院长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执古御今——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的主旨发言,引起现场嘉宾们的热烈反响。青岛市宗教局孙宗子局长在会后专门找到廖彬宇先生,告诉他早在贵州省安顺市担任市长时他就曾关注到彬宇先生的思想言论,他同时约请廖彬宇先生此次在岛期间能抽时间再到宗教局讲学;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浙江天台桐柏宫住持张高澄道长告诉廖彬宇先生,他曾读过彬宇先生的论著,希望有时间能邀请廖彬宇先生到桐柏宫讲学。
下为廖彬宇先生的论文纲要:
21世纪的今天,科技日益昌明,物质日益发达。然而,科技文明向上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关切人心,是否在向下滑落。老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现代社会就是处在一个充满目眩神迷、靡靡之音,很多人贪图口腹之欲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现代人的心灵能否不随着物质的飞速发展而膨胀,依然保有那份坚守、坚定、坚毅和坚持?
《老子》在第十四章中提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一句话,说明了老子提出来“道”的思想,是穿越时间,没有空间局限的概念。换言之,“道”,就是真理。因为只有真理,才能够与时俱进,永恒不易,颠扑不破,并且对今天的人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老子的智慧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修性炼命等多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道?我在拙作《老子汇通》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借现代西学设喻,而使人明了“道”为何物。现代西学中,有投影与投影源之说。譬如,就维度空间言,低维空间是高维空间之投影,高维空间乃低维空间之投影源。
线、面、体分别是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一维空间是线,由无数个点结合而成,点便是一维空间之参数。人若站在一维空间之上,要想把握住一维空间所有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维空间这条直线可以从正无极到负无极无限延伸。然而人若能离开一维空间一点,即把境界升华一格,进入二维空间层面。便能驾驭和把握一维空间了。
二维空间乃是一个面,一个面由无数条线结合而成。换言之,二维空间乃由无数一维空间结合而成,再换言之,二维空间便包含了一切一维空间,即一维空间乃二维空间之投影,二维空间乃一维空间之投影源。二维空间比一维空间仅仅多出一个维度,却多了无穷多倍的信息与能量自由度。线便是二微空间的参数。人若站在二维空间里,要将二维空间一切的信息都把握住,亦绝无可能。因为二维空间这个面亦可向周边无限延伸。但是若能升华我们的境界一格,进入三维空间,便能驾驭和把握二维空间了。
三维空间乃是一个体,一个体由无数个面结合而成。换言之,三维空间乃由无数二维空间结合而成,再换言之,三维空间便包含了一切二维甚至一维空间,即二维空间乃三维空间之投影,三维空间乃二维空间之投影源。三维空间比二维空间又仅仅多出一个维度,却又多了无穷倍的信息与能量自由度。面便是三维空间的参数。我们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世界里,要想将三维空间里一切信息都把握住,亦绝无可能。因为三维空间这个体亦可无限增大。但是若能升华我们的境界一格,进入四维空间,便能驾驭和把握三维空间了。
四维空间乃是在长宽高此一体之外加上一条时间轴。换言之,四维空间便跟时间有了关联。故而古人对时间极为看重,譬如老子在后文中所言“道曰远,远曰逝,逝曰反”等,实则亦可理解其为在描述时间。
如前文可知,每多出一维空间,便多出无穷多倍的信息与能量自由度。要驾驭低维空间,便须升华到高维空间。然而四维空间亦非究竟的。在四维之上还有五维、六维,乃至万维。最后现代物理学中,将最终的维度空间,称为“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换言之,一切维度空间,皆是“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之投影。一切N减一维的空间,皆由“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所投影。它是一切维度空间的总投影源。而物理学不知其名,故称之为“N趋于无穷大”;老子知道了它,亦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印度佛教不知其名,故将之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意思是没有比之更大更上层次的了;西方耶稣基督不知其名,故称之为“上帝”,一切皆是上帝之子,意即一切皆是其所投影。
如此便好理解,老子后文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若从此之物理学角度言,道便是“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所生之一便是“N减一维宇宙空间”,照此类推,又不断投影,最后投影出了万物,即投影出所有维度空间。我们亦可如是理解,老子唯恐论述过于繁琐累赘,故简明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类的肉体局限于三维空间之内,但是由心所生之意识能量却能超越三维空间抵达四维、五维,乃至万维。由此而言,人心无有局限。可以直抵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亦即古人所谓人心可以直抵天心,人心便是天心,人心便等于一切维度空间之总投影源。人心能直抵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那么也就是说人心就是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这就是佛家所谓“一切由心所造,一切由心所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
而人心被三维空间中种种欲望、杂念等牵缚与遮盖。故人心十分难以超越三维空间之外。故而要想超越三维空间乃至抵达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证得真如境界,这便要取决于人心修行之精纯度。人心越宁静越精纯,其意识能量便能进入更高维度空间。能够如此,便是所谓的成圣,所谓的成佛。心完全不受牵缚与遮盖,佛家便称之为“心性光明”或“自性光明”。后面老子所谓“使人心发狂”便是指心地不再光明,而受污染与牵缚太多。老子又有所谓“不如守中”,便是守护那颗真心之不受遮盖、不受污染、不受牵缚,如此一来,也就不受阻碍,直抵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亦即所谓直抵真如。
而老子所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亦可如是理解,无名者,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万物万维之空间皆由其所生。有名者,N减一维空间是也,投影源之谓,故称为母。一切投影皆来自于投影源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就是在N减一维空间里,投影源与投影都是一体。如三维空间是二维空间的投影源,但是三维空间又是四维空间的投影。如此一个维度空间投影一个维度空间,称为“玄之又玄”,即不断连环投影之义。连环投影,而形成万有乃至万维宇宙空间,则称为“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一句亦可由是理解。道是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它真实不虚存在,甚至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亦是它的投影,也就是它。如此称为“道,可道”。即可以见到道的现象,是我们三维空间,甚至二维空间、一维空间。但是这个现象,又不是究竟的道的现象。因为其亦只是一个道的投影,故名“非常道”。所以名可以如此去称呼,但是又并非真正所称呼的这个名。因为你没有真实的证到,没有真正的体认到N趋于无穷大宇宙空间。则一切都只是现象,只是投影出来的现象而已。故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譬如《道德经》第十六章率先立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四十七章所谓之“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三十七章所谓“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又有随时入于定境之教,第二十六章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故而玄者,旋也。周转而完满,则自含一切,天道已备地德,已涵万物,故天者高高在上,覆盖万有。既含地德,则老子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则知,同者玄也,玄者,同也。由天道而玄同地道、玄同人道、玄同万法万有。故玄之又玄者,同之又同之谓也。天地合同而生物,天地玄同而生有。故言“天圆地方”,乃天地玄同之象矣。方者本也,固守其本,抱元守一,而天道自成,“善抱者不脱”之故也。盖因其有根本,不为外物所牵,内心方正静定,如来自见。放之于外,则圆融完满,如佛陀之境,视一切有情无情,众生平等,甘露普降,周遍三界。为人实当若此,外圆内方,以象天地,则必顶天立地而成圣也。内守其方,则内圣内明,随性使然,皆是王道,自成神功,故天地之象,外圆内方,后人括之而曰“内圣外王”者是也!
所以通过这样一段表述,我们知道,道是最高维度空间,能驾驭一切低维空间。这个高维空间其实就是人的境界和智慧,现代物理学所谓的意识能量;而低维空间就代表了物质能量。人只要进入了高维空间,就自然能够驾驭低维空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驾驭物质,《易经》所说的“厚德载物”。道家文化所给我们最大的指导,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不断地升华,境界不断地提升,格局不断地放大。所以老子的思想,无一处不是在为我们能够升华境界、促进修为而做出具体的指导。我们将这样的指导称为“修道”。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这里,无为其实就是一种境界,一种至高无上契合于道的境界。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有两条途径,一条叫为学,另一条叫为道。为学的方法就是不断广泛深入地学习,汲取智慧;为道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去欲。去欲就是损,损掉自己的欲望。这一点在第十九章中有很完整的表述与参证,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这里“绝学”的概念并不与前面的“为学”相矛盾。这个“绝学”是绝奇技淫巧,是绝掉因为欲望膨胀而引发的机巧。
去欲所能够达到的一种状态,就是归真。老子提出的无为也好、知足也好、寡欲也好、弃智也好,全都是为了进入归真的状态。只有进入归真的状态,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能够达到无为的境界,才能达到道的境界。
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是什么呢?是人心。守好自己这颗真心,也是归真的状态。把心守好了,叫作“深根固柢”,就能够直达N趋于无穷大,也就是进入最大投影源、最高维度空间。
达到这样的境界,好处是什么呢?《老子》在第三十五章的表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就是你占据了制高点,俯瞰一切,统领一切,驾驭一切。你把最大的东西抓在手里,天下都会跟着你走,而且走得畅通无阻,最后还圆满吉祥。
所以《老子》开篇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我看来,就对应了《易经》的三易思想,道对应了不易;可道对应了简易;非常道,对应了变易。怎么去理解呢?
道是真理,是“不易”。而当你达到道的境界时,你就能够提纲挈领驾驭一切,把所有纷繁复杂的事情都能简单化处理。纷繁复杂是呈现出来的一种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变易”。老子讲“万物负阴以抱阳”“长短相形”“高下相顷”“前后相随”“祸福相依”等等,都是对这种规律的一种把握。
本次论坛于2016年6月13日落幕。论坛期间,青岛大剧院祈福音乐会、“崂山论道”主题论坛、“浸润国学文化•感悟崂山道风”书画艺术展、专题研讨等多项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韩国200余位海内外道教界人士、专家学者,阐经释道,分享智慧,近万名市民参与其中。
“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来”,在“天人合一”和谐之美的崂山胜景中,中国道教协会、各省市道教协会高道大德、业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了中国道教传统文化研究盛典,展示了博大、多元、包容、开放的传统道家文化,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下了光辉的青岛篇章。
本次闭幕式由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王卡研究员做学术总结,随后崂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江敦涛、青岛市宗教局副局长周晓春、中国道协副会长、山东省道协副会长张诚达道长、中国道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道长相继发表致辞。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王卡研究员在总结中表示,道教的发展正迎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活动期间召开的道协常务理事会上启动的两个重大学术研究项目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了对道教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期待。
崂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江敦涛在闭幕式致辞中说,本次崂山论道活动,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启迪和启发,为崂山这座中国道教名山增添了活力和魅力,充分体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所在。崂山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起始于8000多年前东夷文化的历史厚重之地,是以“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著称的道教文化名山,是以山海文化、茶文化、渔文化为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乡,也是旅游文化、节会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方兴未艾的现代文化之城。我们将进一步发掘崂山文化的价值、优势和特色,努力把“崂山论道”活动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推动崂山文化与生活同行、与经济同行、与时代同行。
闭幕式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致辞表示,2016“崂山论道”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通过《道德经》的当代诠释、道教洞天福地与环境保护、道教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议题的深入讨论,体现了道教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适应社会、努力寻求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的探索与追求。来自道教界的同道和学术界的朋友们围绕主题从教内教外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秉持随方设教、与时偕行的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道教教义教规进行系统的整理,作出恰当的阐释,论道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荣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熊铁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吉宏忠在本届论坛上就探讨老子的“生态文明”论、对道教文化的新思考、优秀道教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发表了内容丰富的主旨演讲。
著名历史学家熊铁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还应该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发掘出来,让人们在观光中去体验。蒲松龄的故事里有好多关于崂山的传说,我们应该赋予景点更多人文特色”,他认为,青岛崂山既有“洞天福地”幽深静僻的自然风光,又有大量道教历史名胜文化遗存,是人们冲洗精神尘垢、平息浮躁心灵的理想之地,有条件将道教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许抗生在主旨发言时中对道家哲学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认为,老子的“有无相生”与“有无互为利用”的思想,启示我们要发挥事物的“无”方面的作用,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有无两面。老子的“有无统一”的思想,可以启迪我们去思考无形的精神世界与有形的物质世界的关系,也就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促使精神转化为物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