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兵法
把《易经》跟兵法做结合研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呢?还是凑热闹?抑或确实有一些关联?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曾就此用《易经》的占卦来解决之。也就是说,建构大易兵法,可以更深层次探索《易经》丰富的内涵和运用的弹性,其卦象是复卦()第四爻,把《易经》活用于兵法就是复卦第四爻爻辞所代表的观念。第四爻爻辞称“中行独复”,爻辞说得很透彻,等于是背书保证。《四库全书》中讲《易经》影响到诸子百家,其中也提到兵法,甚至影响到佛道,都是言之有据的。换句话说,《易》为中国文化之源是有道理的,把《易》运用于兵法就是复卦第四爻的概念,第四爻爻辞说按照时中之道而行事,最好的策略是呼应复卦初爻核心的原创力。“独复”的独说穿了就是复卦初爻的天地之心、核心的创造力。核心的创造力在中国来说就是《易经》的思想,它就是一切创造力的核心,也就是复卦初爻。现在要把它运用到兵法上,兵法就从其中吸取营养成分。我相信当时的孙武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不管他是自觉或不自觉,都受到《易经》思维的影响,加上其天资又高,而且有家学渊源。
说其有家学渊源是有道理的,他是山东齐人,后来南下苏州到吴国成就事功,也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孙子兵法》十三篇。齐鲁大地出文圣人,也出武圣人,文化思想底蕴非常强的。《武经七书》以《孙子兵法》为首,其中的《司马法》的代表人物司马穰苴在《史记》上也是有名的,《司马法》这部兵书在当时的齐国的贵族中传了好多代,也是跟孙家的脉络有关的。所以家学通常蕴养了好几代之后,就会出这种奇葩,《孙子兵法》的出现一定有长久酝酿的文化背景,包括兵学的背景、兵学的教育,以及实战的训练。到孙武的时候集大成,《易经》里面活的资源就是复卦的初爻,下卦震,为一切的主宰,“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在兵法的运用上就是外卦坤的广土众民、顺势用柔,在坤的平台上,把复卦初爻,也就是易道,《易经》核心的思维创造力,在第四爻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大易兵法”。这个爻一动就很有活力了,复卦第四爻发挥作用,爻一变就是震卦(),复卦的第四爻跟复卦的初爻完全相应与的,绝对契合,把内震发挥到外坤上,建立事功,运用到兵法就是大易兵法,而且是独一无二的。跟西方的克劳塞维茨以降的近现代兵法都不同。第四爻“中行独复”,《小象传》讲得就更透了——“以从道也”,“道”就是《易经》,《易经》为主,兵法为从,有主从关系。兵法所有的精湛思想的发挥或者发扬光大,如希望缔造世界和平,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从复卦初爻所代表《易经》的博大精深的核心原创资源中提炼出来。兵法的运用完全依循易道,爻变是震卦,特别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