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华水崇拜(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祈雨求丰年

原始农业的丰收完全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然而雨水并不能尽如人意适时适量而降,时而多时而少,多则成涝,少则为旱。旱、涝都对农业的收成构成严重的威胁。获得充沛适量的雨水就成了原始人强烈的渴求。而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的原始人又对降雨的知识知之甚少,以为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操纵雨水,从万物有灵观念出发,这种神秘的力量便被认为是水灵水神所有。所以,原始人遇旱便祈水灵水神降雨,遇涝则祈水灵水神止雨,平时则祈水灵水神带来风调雨顺。由此可见,崇拜水的最基本的意义在于祈求充沛适量的雨水,促使农作物生长、获得丰收。

晚清民众以芭蕉叶扎制的龙游行祈雨

相关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资料,都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种称之为骨耜的农具。宋兆麟考证说,这既是翻地农具,又是水利工具。骨耜的制作及使用,说明当时人们十分重视水利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已经懂得引水灌溉农田。

殷商时代距原始社会不远,殷商甲骨文应保留了不少原始人的思想意识,其中也应包括原始人的崇拜水意识。甲骨文中,卜雨之辞占了很大比例,而且有些卜雨辞把卜雨与祈丰年直接联系起来,反映了祈雨求丰年的原始意义。

在卜辞中,年与禾为同类,均指谷子或谷类。《说文》中说:“年,谷熟也。”又“稔,谷熟也。”“年”和“稔”同训谷熟,年是稔的假借字,可作“禾”字解。卜辞中的黍、乖都是粮食作物。上组卜辞表明,卜雨的意义在于获取黍、年、禾、乖等粮食作物的丰收。《诗经·小雅·信南山》中说:雨水“生我百谷”。

《尸子·君治篇》中说:“神农氏理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谓之神。”

《左传》中说:“如百谷仰膏雨焉。”

《尔雅》中说:“甘雨时降,万民以嘉,谓之醴泉。”

《毛诗》中说:“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古人对雨水,尤其是顺应农作物的需要而降临的雨水——膏雨、甘雨,十分重视,因为雨水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而农作物的收成又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

由此可见,自有农业文明以来,中国人对水的崇拜,就不能不包含祈求适时适量的雨水以求得丰年的含义。祈雨求丰年是水崇拜最古老、延续最久远的原始意义之一。尽管后世水崇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异,但这一古老的意义却始终没有消失,因为这一意义始终是与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本书的相当一部分篇幅都将证明这一点。

传统年画多子多福反映出先民们祈求繁衍的原始愿望

绵绵瓜以植物象征着族群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