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必须因证选方
因,就是凭借、依据,依据病人的证型选择一个合适的方。《论衡》云“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医生治病首先识方,先选方而后用药。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药施行是讲究规矩的。我们的古人,最早的中医,治病都是有汤方的。《黄帝内经》有13个方,《马王堆医书》有52病方,张仲景《伤寒论》有113个方,《金匮要略》有245个方。汉朝以前开始,我们的古人临床用药都是有方的,都很有章法、规矩。而我们这一代人不能把老祖宗的规矩丢了,现在有很多医生不能开方,因为他的基本功不好,背不了几个方,每天开的都是自拟方。方剂是在长期反复实践中摸索、总结得来的,这就应该是验方。尽管几千年来,方剂数以万计,但是真正常用的方剂不多,而且有些方剂仅仅在古方的基础上加减一两味药,就变成一个新方,这其实还是古人的原方。我们为什么不下点功夫背一些方剂呢?有些人过去没有这个基本功,现在让他背也记不住,就干脆使用自拟方。另外有些医生以第一味药作为方子的名字,诸如陈皮汤、银花汤、神曲汤等,这是不行的。中医开处方是要开方剂的,没有方剂是没有规矩的。假如现在大家当学生,你的老师开处方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方剂,没有规矩,每次都是用那么几味药,那么跟师学习的时间再长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方剂学不可小视,中医治病,理法方药要俱全。理,即我之前讲的辨证分析;法,是根据这个证型来确定一个治疗法则。法,是空洞的东西;方,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我们学中医要有一道绝对的基本功就是方剂,方剂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方剂,第一要背方剂,第二要掌握,第三要运用。背,就要背熟。现在有些医生不能背方剂,自然开不出汤方;背会了方剂,但是没掌握也是不行的。每个方剂均由不同的药物配伍组成,均有不同的功用,每个方剂的主治都有针对性的病机和主症,把病机、主症和主方搞错了,就叫方证不符。这样背了方剂不能准确运用就等于白背了,所以要掌握方剂。方剂要运用熟练,方子越用就会越熟,用得很熟练的时候你就不需要背方剂歌诀了。我学方剂的时候也是要背方歌,有些方歌不好背,需要背很多次,有些不同的书上的方歌也不一样。我现在不需要背了,因为这些方子都用得很熟练了,一下子就可以把方子开出来,这就是用方的功夫。我的学生跟着我都有这样的功夫,长期跟着我坐门诊,写处方,每次坐门诊要开出几百个汤方,我这么念出来,他们就写,自然就记住了,这就是用的功夫。用了之后就牢固了,牢固了就成了自己的东西,你就会知道这个方是怎么组成的,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是怎样的,方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这个方剂在什么时候需要加减药物,这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规律,我们对古人的东西就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方剂用得好,其中的奥妙是无穷的。古人的方剂,绝大多数是验方、秘方,不像我们现在的方剂水分多,自己杜撰了一个所谓的秘方,就宣称祖宗八代都是名医,是祖传下来的秘方。其实我们真正的祖宗是我们历代的名医,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东西都是宝贝,只看我们能不能学会、掌握、运用,这是关键。
我举个例子给大家听,讲一讲用方剂的奥妙。例子是关于吴鞠通的大定风珠。吴鞠通《温病条辨》曰:“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其实,这个条文中还应有一个症状,就是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什么有这个症状?因为大定风珠是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而成,而三甲复脉汤主治中有这个症状。根据吴鞠通的描述,热邪太久,劫夺真阴,肾阴耗竭,水不涵木,导致虚风内动。一方面是真阴欲竭,另一方面是虚风内动,于是出现瘛疭动风,这种风我们称之为虚风,治法滋水涵木熄风,方用大定风珠。针对这样一个主症和病机来使用大定风珠。
我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治疗过一个名叫张国平的乙脑患儿,家里人用箩筐将其挑到我的诊室,当时小孩蜷缩在箩筐中轻度抽搐,低烧,体温38℃,家人说小孩发病已有3个月,在西医院诊断为“乙脑”,现在属于乙脑后遗症,医院已经不接收。当时孩子只有四五岁,舌黑而焦起芒刺,鼻孔都是黑的,即叶天士所讲“黑如烟煤”,声音嘶哑,奄奄一息,手足不停地抽动。治疗用大定风珠,原方不动,半个月即不再抽风,3个月治好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的诊室来了一个常德的女性病人,30多岁,四肢颤抖,双手为甚,不能拿碗筷,在医院多次诊断均为帕金森病。就诊时发现该病人手足心热,脉细数,舌红无苔,抓住上述诸症,辨证为阴虚证,方用大定风珠。服药1个月后震颤减轻了80%,第2个月彻底好了。别人说帕金森病治好了是个奇迹,其实帕金森病很难治,只能说这里又治好了一个。帕金森病有的能治好,有的很难治好,也不是都能用大定风珠治疗的。
有次我在香港浸会大学讲课,他们问帕金森病怎么治疗,我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几个方。帕金森病有气血不足、肝风内动、水不涵木3种主要病因,气血不足者用定震丹,肝风内动者用镇肝熄风汤,水不涵木者用大定风珠。我有一位很优秀的学生名叫李敏,是香港浸会大学的教授,她成立了一个帕金森病的研究室,曾经用大定风珠加味,治疗帕金森病人,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而《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并未用大定风珠来治疗震颤证,但我为什么用此方来治疗呢?因为吴鞠通讲了阴虚动风,真阴欲竭,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正好符合这个病机,所以我用了。这其实就是把古人的方子在临床上拓展使用。
大定风珠不仅可以治疗内科的疾病,还能治疗妇科的疾病。我曾经治疗了一个子痫的病人,姓杜,那时候我还在农村当医生,外出看病的时候经过一个村落,当时村支部书记拦着我,说村上有个病人早上死了,但是到中午了身体还是不冷,请我去看看。病人当时昏睡于地铺上,状若死人,其脖子、手足僵硬,双手紧握拳头,角弓反张,但是体温与正常人相同。按常规人死后是先冷而后僵,这个病人却先僵而不冷,说明有问题。切脉却发现病人无脉。我让病人家属找来一面小镜子,擦干净后放在病人鼻子前面,半分钟后再看,发现镜子上竟有一层水汽。我说病人没死,让家属立马把病人抬到床上。我虽然是“空手道”医生,但是我会扎针,我的身上随身带着针灸针,让家属找来白酒消毒,针刺双侧合谷,持续运针;并让村支书派人去砍竹子,烧取竹沥,并用生姜捣汁,然后撬开其口,灌服竹沥、生姜汁。少许,病人喉中长鸣一声,而后病人神志逐渐清醒。追问家属得知病人月经4个月未行,胎珠已结,近段时间每天都有抽搐,昨晚抽搐到天亮,就出现了上述症状,这就是“子痫昏厥”。此时结合病人舌红少苔,脉细滑数,方用大定风珠,考虑到病人是孕妇,加用天麻、钩藤。病人的病不仅被治好了,更重要的是小孩也保住了。这就是大定风珠治疗“子痫”活生生的例子。
事实告诉我们古人的方剂不可小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以及一些内科大家的方剂,我们都要重视。如果一个医生不懂方剂,怎么能治好病?现在中医分科分得很细,有妇科、儿科、外科、眼科等,同样都要背方剂。学妇科的要熟悉《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学儿科的要熟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学外科的要熟悉《医宗金鉴》的外科方,学眼科的要熟悉《审视瑶函》。我的老朋友张怀安老先生,湖南省最好的中医眼科专家,他的本事就是对《审视瑶函》这本书及其中的方剂都很熟悉。这么一位有名的眼科专家凭的就是书读得好,方剂记得熟,他开的眼科处方都是有汤方的。我们年轻的中医,自己要有主见,开处方一定要养成规矩,要学会选用汤方,运用汤方,原则就是方证相符,古人曰方证合拍。不是光凭某一味药去治病的,不要随便加减,乱加减就不是古人的方。我告诫我的学生们,一定要背500个汤方,是有道理的。中医大家岳美中老师讲过一句话:“学中医,要从方剂入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名老中医,每个人开处方都是有汤方的。到我们这一代有点脱节了,大家都不要汤方了,这样水平就下降了。
以上所讲这三条“必须”:必须四诊合参,必须辨证分析,必须因证选方,这是中医看病的三要素,更是中医看病的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