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的酸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描述了湘西人嗜酸的饮食习俗。湘西酸肉就是他们生活中招待贵客的佳肴。
湘菜以酸为魅。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就说了:“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湘菜之酸,有原味酸和醋酸之说,也有素酸、荤酸之说。
醋酸代表菜是永州最负盛名的东安子鸡。这道在唐朝开元年间就有的“醋鸡”,因产于东安而得名。
湘菜中的原味酸并不是用醋调制,而是食材本身酿就的酸。手法是坛子泡。
普通人家必备浸水坛子。这种坛子里的酸水,可以是冷开水加酒加盐调制的,也可以是上年剩在坛子里的酸水为引子。到了春末夏初,天气逐渐炎热,瓜果鲜蔬上市,各家各户将黄瓜、辣椒、莴苣头、刀豆、豇豆、藠头、萝卜、白菜、梅子、桃子、姜、卷心菜、蒜子等洗净晾干,放进坛子里,密封浸泡后,从坛中取出,可作凉菜,清脆酸香咸辣,也可与其他原材料相配,做成酸味菜品。开汤,就有酸菜煮鱼、酸菜豆腐汤、酸菜粉丝汤等,炒菜,就有酸豆角炒肉、酸豆角炒肉泥、辣椒炒酸藠头、酸辣海参等。
作家汪曾祺先生在湖南感受过街上吃泡萝卜的民俗民风,这泡萝卜就是一种具有原味酸的浸水坛子菜。他在散文《萝卜》中写道:“湖南桑植卖泡萝卜。走几步,就有个卖泡萝卜的摊子。萝卜切成大片,泡在广口玻璃瓶里,给毛把钱即可得一片,边走边吃。”
还有一种手法是腌。这种用坛子腌制的菜叫做腌酸菜。分为素酸和荤酸。
将植物性食材的根、茎、果(瓜)或蔬菜叶片放入坛子腌制的就是素酸。晚清湖南诗人还写诗“纵有珍肴供满眼,每餐未许缺酸咸。”他在《东洲草堂文钞》十九卷中还写了《酸咸赋》,记述了道州,就是永州道县腌酸菜的做法和特点。
荤酸显得复杂些,一般把新鲜的猪肉、牛肉、鸡、鸭、鱼、虾洗净沥干水后,加腌糟和盐腌,放入木桶或瓦罐陶坛中。腌糟一般用辣椒、生姜、大蒜、花椒、八角、玉米粉、糯米饭、甜酒糟调制。再密封2~3个月才能做好。
在湘西山区,这些素酸、荤酸是湘西苗家人、土家人、侗家人的心头好。名声很大的侗家合拢宴上尤其少不了酸。客人来了就开坛取出自己精心调制的腌酸食材烹制美味相待。酸鱼、酸鸡、酸鸭、酸牛肉、酸猪肉、酸豆角、酸萝卜、酸黄瓜、酸姜、酸辣椒等,或蒸、或炒、或炸、或煮,原味上席,酸中带辣,辣中透酸,酸中尝出千滋百味。
老长沙把酸肉做出名气的是柳三和,长沙四大名厨之一,20世纪20年代在长沙市中山路国货陈列馆开设三和酒家,推出七星酸肉,引得谭延闿、何键等湖南政要慕名而来。
湘西酸肉的主料是猪肉的肥膘,切成小块,配以食盐、五香粉、花椒粉先腌上几个小时,再拌上颗粒状的玉米粉、食盐,放入瓦罐坛中封存半个月,就成了酸肉。腌出来的酸肉随时取出来,将酸肉上的玉米粉敲下来煸炒成金黄色搁一边,酸肉切片,用茶油配入干红椒煸炒出油,再和炒过的玉米粉合炒,倒入肉汤焖干收汁,撒把大蒜翻炒几下出锅。看起来色泽金黄,吃起来微酸带辣、肥而不腻。这就是神秘的湘西炒酸肉。
我第一次吃这湘西炒酸肉,是常吉高速通车的那一年。我们中午在桃花源吃过常德钵子菜后,驱车到吉首,在凤泉山寨吃晚饭。山寨四面环山。让我们惊奇的是,山寨前,有一片比桃花源的桃花还多的桃花林。我们坐在桃花林环抱的包厢中把酒尝鲜。那一晚,就着神秘千年的湘西酸肉,喝老瓶湘泉酒,一贪杯,就醉到了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