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十一经》
接着往下看经文:
错国於不倾之地,积於不涸之仓,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流水之原,使民於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解释过这个《十一经》很可能是《士经》,但是也有人说,因为前面有《四维》《四顺》《四域》,这里面应该有一个数字,然后数一下,从“错国於不倾之地”到“不行不可复”,说是十一句,是不是?大家数一下。所以有人说这是《十一经》,就是十一句经文。为了能够解释,人们总是会生出很多的念头。我学习的体会:我管你是《十一经》还是《士经》,就看你这里面说得有没有道理,我能吸收些什么。篇目名字不必去较真,那不是我们的任务。你要考察自己这一辈子在这个世界上承担什么任务,你说我是个考古的,那最近的海昏侯汉墓,那个挖掘、辨别、恢复历史的原貌,包括碳十四的测定,都要学习,都要去做。但我们不是干那样的工作,就要完成自己分内的那一块儿。你管得太多,挂碍得太多,肯定不自在,而且得不到最想要的。
我们先看前十一句。“错国於不倾之地”,这个“错”是放置的置,相当于举措的措(但是没有人说这是个通假字),就相当于建立的立,这就能清楚了吧?立国於不倾之地或把国家放置在不倾之地。
“积於不涸之仓”,可能以后大家看到的版本,有的不是这个干涸的涸字,按李勉先生的考证,说那是错字,就是干涸的涸这个字。积存粮食放在什么地方,这都是生活常识,只不过他用文言文来表达,记录在一个据说传承了有两千七百年左右的一篇古文里面,大家往往看着有隔阂、有神圣。实际上就相当于说我们建“修德谷”要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你要藏东西,别人给我们两万斤萝卜,那得找一个地方好好埋起来保存,无非就是这样;我们放个讲台,要找个平地,别倾覆了。他所论证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一铺排开,文字就很美。
“藏於不竭之府”,这还用解释吗?不用吧。
“下令於流水之原”,这个也有考证说是“下令如流水之原”,下命令要顺畅。我们当部长的,说自己在自己部里说话好不好用啊?好不好使啊?自己的同事听不听啊?那你怎么下命令才能做到行云流水一样,令行禁止?齐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制度,就是把军事的机制引入到政府,政府管理就像军队。你说这怎么理解?很好理解。有军政府听说过吧?然后现如今还有政教合一的国家吧?像伊朗,最高领袖不是总统,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宗教领袖),是这样吧?
“使民於不争之官”,后面有解释,当官容易引起竞争,尤其是现在流行西方的那套方法,要进行选举,然后有些单位还搞全体下岗,重新竞聘,一个人拿着稿上去,我有多么多么的有本事……我有一个老师说,这在古代是读书人的耻辱,说我自己好,大家选我,完全违反传统!那个时候“三顾茅庐”,我能出来就不错了!看你是真诚的,那好,你绝对真诚,我回报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读书人的气节、风骨!所以汉代时候叫“举孝廉”,那是真正的选举社会。北京师范大学有一位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写了一本书叫《选举社会及其终结》,说的是中国古代这个选举的传统和现在西方那套民主。所谓选举的社会,完全两个概念,他是推举出来孝子做国家的廉政官员,就这个意思,叫“举孝廉”。这套制度好不好?十里八村的,大家公认这人品行好,把你举出来,他平常的品行、德能、智慧,大家都看在眼里。关键是品行!所以能够敬天地、敬神明、敬祖宗、敬传统、敬大家、敬天理,这样的人选出来做官,他起码要考量一下,我要做了缺德事,我都回不了宗祠,族长都不让他入族谱,每个人都受这种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