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逾节上位安的例证
后面这个需要看一下,“不逾节,则上位安”,单拿出这句话好像不理解,但是看后来《论语》上孔子看到的鲁国的情况,我们就一目了然他为什么要这么讲,有什么道理在。比如说当时的鲁国国君已经不能把持鲁国的国政,是由谁把持着呢?三家权臣,更搞笑的是,权臣把持着鲁国的国政,可是,他在自己家里也说了不算,他的管家又把他架空了,例如那个阳虎,这是一件因果循环的事情:你架空鲁国的国君,你自己的管家就把你架空。怎么个意思呢?“八佾舞于庭”,本来八乘八,六十四位舞女跳舞,这只能是周天子享受的礼节;诸侯六乘六,三十六位;大夫,四乘四十六位;普通人,像我这样的,一个人给你跳,你都没那个福报去看,那就是“逾节”,过分了。所以“八佾舞于庭”是礼节上过度了,你自己不是那样的身份,就不能做那样的事;你不是省委书记,就不能坐“2.8的奥迪”。我们经常看有些奥迪,后面的那个排量标识被人抠下去了,可是一看底下那排气管会知道,排量是很大的,这也是“八佾舞于庭”里面揭示出来的,就是你做了不符合你身份、地位的事情。
“则上位安”,如果底下没有人在礼数上做得过分,上面的位置就“安”;如果诸侯国的人没有做那种超越礼节的事,周天子的位置就“安”;如果国君的家臣不僭越,不逾节,那他的位置就“安”;如果你做部长的,你的部下没有人挑战你的权威,那你的位置就“安”嘛,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才大压主”也是这样,如果你手下培养一个人,把你手下所有的人全都变成拥护他了,那你这董事长就麻烦了。这件事情古往今来,从来都需要仔细对待,慎重对待,很不容易,因为它涉及身家性命,功败垂成都在这里面。
有太多太多的例子,比如说唐代郭子仪,保证了唐王朝不灭亡,从安史之乱的泥潭里出来,国势大衰,他经历了四代君王,八十多岁了,自己提拔的将领几十位,按照今天的级别打比方,可能都是政治局委员级别的。所以皇帝其实是担心的,据说也经常派人去看郭令公在家里干吗。这个例子我也经常举,郭令公为了让他放心,晚年的时候你看他怎么做的,郭府的大门打开,然后请戏班子给他表演,八十多岁老人了,看戏,可能旁边还有很多年轻漂亮的小姑娘,天天在那享受,也可能泡一碗普洱茶喝,回去的人向皇帝一报告,皇帝安心了;我想如果派去的人回复说,郭令公在家里看《孙子兵法》呢,我估计皇帝一定是睡不着觉,你想干吗?(笑声)
还有更直接说出来的例子,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这个人也挺搞笑,他本来是统帅嘛,应该坐镇大后方,让元帅、将军出去打仗就行了。但他老不放心,总是动不动就亲自出战,然后打仗还不行,经常打得全军覆没,萧何得给他组织兵源。有一次他要出去灭掉这个反叛的将领,还不放心,问萧何在家干吗呢?萧何本来在家是尽职尽责地给他看管着这份家业,做丞相嘛,而且老百姓都非常支持。可是有一个朋友,这是《史记》上记载的,告诉萧何,你灭门的时间快到了。那萧何就吓了一跳,赶紧问什么意思?人家告诉他,你现在弄得大家都称赞你有功劳,你让我们这个刘邦在外面领兵,他能够安心吗?他在外面领兵打仗,关中这个地方全归你了,老百姓拥戴你,那很可能发生兵变那种情况啊,那他刘邦没皇帝当了。萧何说那怎么办?他朋友说你得想办法自污名节。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萧何一听,那就干吧,按照他朋友出的主意,故意欺负人,抢夺土地,做几件不公正的事情,这百姓就有怨言嘛。刘邦一回来,就有告状的,说萧何没干啥好事儿,而且证据确凿,材料都整理好了。刘邦是亭长出身,他那个嘴脸也很有意思。萧何一过来,他把那材料一扔给他,你自己去看吧!但是这么奇葩处理会造成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让这个一把手老大安心。所以郭子仪、萧何都这样处理过。
“不逾节,上位安”,六个字里面,有着古今中外多少惨痛的教训。治理国家就是在这个礼节上,就这一个“礼”字要不守的话,麻烦就大了。为了争夺一个位置,然后不守礼数,其能严重到什么程度?“玄武门之变”大家都听说过吧?我们非常为李世民惋惜,惋惜什么呢?尽管他为我们整个历史奉献了一个贞观之治,塑造了后来的大唐,可是亲手射死李建成,那是同胞兄弟啊!那是他哥哥!所以他死得非常早。尽管按照唐代的术士李淳风跟袁天罡他们的推算,他已经加了寿命,可是他还是死得很早,什么原因?就是悌道大亏。本来袁天罡给他算,他还要更早地死,但是到那一天他没死,袁天罡就名誉上受损,算得不准嘛。后来李淳风就嘲笑他,你算的是“死卦”,按照李世民的生辰八字,他确实那一天该归天;但是“活卦”,他做了好事,施行仁政,还有增加。这个就解释了做恶事有恶的结果,做好事有好的结果,“天之在我者,德也”,体现得一点不差。李淳风说你光算了他以前的那些事情,他施行仁政,造福万民、国家百姓这个事情,增加寿禄你没算进去,所以最后哥俩儿合起来演绎了一幅《推背图》,很神秘地就传到今天,很多人对那个东西感兴趣。
说这些是什么意思?李世民也就是不守这个“礼”, “义”也亏了,他是皇帝,“廉”不需要谈,但是有“耻”。所以他后来施行仁政,委屈自己到什么程度呢?喜欢一只鹞子,魏征来汇报工作,他都不敢公开地让大臣看到这只鸟,在袍子里闷死了。那是一个可以夺天下的英主,他为什么委屈自己到那种程度呢?他内心有敬畏,“君子有三畏嘛”,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有敬畏,所以大唐有大唐的天下,这是德行感来的。可是从这个“礼义廉耻”上考虑,他是不是“逾节”了?那他是做兄弟的,他是秦王,太子在他上面是皇储,他这不就是“逾节”了吗?“上位安”吗?不安。然后他的部下直接到他父亲那里,也就是唐高祖李渊那里,拿了手令,不但射死了李建成,拿到这个手令是剿灭太子全家,大家能理解吗?妻儿老小,灭门哪!当爷爷的李渊据说已经无可奈何,不管你批准不批准,事情已经这样发生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后代,眼睁睁地看着同胞之间相残。什么叫“上位安”?有一段时间这个“上位”指的就是大位,就是皇上,天子位。宫廷之间的斗争就不安,欠缺在哪儿?逾节,没守中道。
从上到下,我们谈论的,没有一个不一样的道理,全都是一样的。以为我们谈论的是古代,两千七百年前,我可以说,我们之所以铺垫那么长时间,就是让大家具备贯通的思维。这个思维就可以放在你家里,放在你的单位,完全一样的。培养的后备干部,他是真恭敬你还是假恭敬你?可不保准啊!我听来现在政局上的故事,那很精彩,都是周围朋友告诉我的,说竞选之前,那对老同志非常恭敬,一天一问安,一日几乎就差一叩首了;当选之后,不认识你了,就是任命一下,当上了,好了,翻篇儿过去了。这种做法,礼义廉耻一衡量,他占了几维?说是“国之四维”,我们可不可以说一个人事业的“业之四维”?你这个事业嘛,也得有四根柱子,守没守礼?有没有义?自己清廉不清廉?有没有羞耻之心,就是敬畏之心?太简单了!所以从古到今,管子的这种说法仍然被天下人耳熟能详,就是因为简单明了,老百姓一听,是这个道理,要不是好人的话不会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