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养生,若穿上了“长生不死”的外衣,则部部都是血泪史
从古到今,历代社会不断出现一波又一波时髦的保健养生风潮,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幕幕闹剧的导演并不是医生,而是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思潮。古代的健康理论家和实践家一般是炼丹者,并且他们为人类虚构了一个远大理想——长生不死。为了实现这个超前的理想,他们也遵循了一条完全唯物主义的信条,即相信“我命在我不在天”。并采用一种表面看来颇为合理的逻辑——“假求外物以自坚固”。他们认为人体是脆弱的,要长生不老,必须找到一种不朽、无变化、具有稳定性的药物作为支撑。草药虽能治病,但其本身会干枯、会腐烂、不耐烧,所以无法成为不死之药。而用铅砂、硫黄、水银等天然矿物炼制成的金丹,入火百炼不消,入土千年不朽,入水万年不腐,用之于人体,就能起到坚固人体的作用。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确实很容易蒙蔽人。囿于当时的时代特征,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深信不疑,所以千百年传承下来,留下“斑斑血泪”。可见在错误的命题、错误的理念引导下,谬误也可以迅速传宝,令人深信不疑,并且很容易形成时尚。
中国古代社会保健养生风潮沿革
“嫦娥应悔偷灵药”偷的是什么?
大家一定记得“嫦娥应悔偷灵药”的故事: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孤独仙子。传说中在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分别叫蓬莱、方丈、瀛洲,诸仙人和不死之药都藏在上面。受这个传说的诱惑,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派遣大批方士出海求访神,冀望获得那不死之药。后来一个方士宣扬说,不死药不必非得求之于仙岛,凡人也可以炼制。当他把这个理论告诉汉武帝后,汉武帝竟信以为真,亲自试炼。这便是中国炼丹术的开端。
由于中国早期炼丹主要用五金、八石、三黄为原料。炼成的多为砷、汞和铅的制剂,吃下去以后容易中毒甚至死亡。中毒与死亡却不能阻挡渴望“长生”的人们服食丹药。例如三国时期何晏大将军(曹操的义子)带头服用的就是方士炼制的“五石散”,说是可以强身健体壮阳,于是在社会上“服石”之风盛行。由于“五石散”中主要成分为砷制剂,服后浑身发热,通常要泡在冷水中才能解脱,甚至有人索性躲在竹林中,脱光了衣服以示高洁,还被誉为高士(竹林七贤)。后来炼丹家们进一步又炼出了升华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只要服用一点点就可得到同样的“药效”,这样,服用起来就更方便了,结果不是中毒就是发病身亡,所以在当时的古诗中就有“服石求神仙,多为药所误”来批评此事。但尽管如此也未能因此而停止人类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即使是唐太宗这样罕有的明君,年轻时也曾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但到了晚年,也痴迷于丹药,最后因服用了天竺方士炼制的“延年之药”,导致病情加重而死,年仅50岁。唐宪宗本来也是一位不错的皇帝,曾成就了唐朝中兴气象,可到了40来岁也去遍找长生不老的偏方,寻方士给自己进仙丹。由于服用丹药中毒,数月不能上朝,宦官乘机加害而死。唐穆宗继位后,曾惩办了为宪宗炼制丹药的方士,但他自己后来重蹈覆辙,服用丹药中毒,不到30岁就死了。唐武宗也是在30多岁的时候服丹药毒死的。史载唐武宗服丹药后,酷热难忍,脾气变得喜怒无常,临死前连续十几天不能说话。唐宣宗是晚唐时期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有“小太宗”之称。他继位以后,立即杖杀和流放了用金丹毒害武宗的道士赵归真。但后来他也鬼使神差,开始服用仙丹。唐宣宗服用丹药后的症状与武宗相似,燥热不安,时值隆冬不敢穿衣,背上还长出了脓疮,最后带着金丹成仙之梦踏上了不归之路。
除以上5位外,还有几位唐朝皇帝也曾迷恋过丹药,只是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如唐高宗曾于开耀二年服食丹药;武则天晚年服用过道士胡慧超的丹药;唐玄宗也曾命道士在嵩阳观炼丹,安史之乱后虽退为太上皇之后,仍念念不忘金灶烧炼丹药之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们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为国人起到“表率”的作用,臣民群起效仿。尽管皇帝接二连三地因服丹药而送命,许多人仍执迷不悟,从宫廷到民间,无论是文臣武将、商贾匠作,还是文人士子、平民百姓,其中均不乏妄求长生者。那个向宪宗李纯推荐方士柳泌的李道古便是因服丹药中毒,呕血而亡的。一些人拜师炼丹,服药中毒,死后怕人笑话,嘱家人夜间偷偷埋掉,张籍曾作《学仙》一诗,讽刺这种荒唐之举:“药成既服令,计日乘鸾凰……虚羸生疾疹,寿命多夭伤。身殁惧人见,夜埋山谷旁。求道慕灵异,不如守寻常。”就连曾因上书谏迎佛骨,坚决反对炼丹服药的韩愈,到了晚年,也相信丹药可以使人长生,终因服金丹中毒而死。白居易曾作诗“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以警示后人。
可见在养生这个千古命题之下,有的人贪婪地去寻求“长生不老和长生不死”,也有的人为了“壮阳和淫欲”,说起来老百姓思想很简单,只想健康长寿,或者目的更单纯:少生病,健康而且有质量地活着,但是在“盲目的养生”这个框架下,事实如此吗?我们看下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有多少次全民性的盲目养生运动,导致了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