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实录2:1945—1966(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逐鹿中原(1945—1949)(3)

1946年3月24日,晋冀鲁豫军区机关报《人民的军队》创刊了,邓小平欣然提笔,作了如下题词:

“人民军队的责任是随时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今天,我们必须亲自动手,努力生产,克服困难,以减轻人民的负担,使人民的经济向上,逐渐恢复八年战争的创伤,走向丰衣足食的道路。”

在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邓小平和刘伯承加强了部队的军事训练。1946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练兵的指示》,指出“国民党反动派除在东北扩大内战外,现正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在此种情况下,我党必须有充分准备,能够于国民党发动内战时坚决彻底粉碎之”。各地在接此指示后,应“立即下令全军练兵,上级督促检查,将此看成决定胜负的关键之一”。5月中旬,晋冀鲁豫区召开了训练会议,颁发了3个月的练兵指示,要求全区部队和各地方武装立即掀起大规模的练兵运动,通过练习射击、爆炸、投弹、参战演习等,提高部队的战术和技术水平。6月中旬,邓小平和刘伯承在邯郸主持召开了晋冀鲁豫区高级干部练兵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严肃指出,全面内战危机已十分严重,部队必须加紧练兵,做好一切准备,以应付全面战争的爆发。他严厉地批评了忽视练兵的个别高级领导干部,指出练兵运动不只是战士们的事,各级指挥员要亲自动手,具体指导练兵运动,不要只委之于训练部门,自己当“阅兵大臣”。这天散会后,邓小平、刘伯承、李达、张际春等带领各纵队、旅首长来到打靶场上,亲自指导练兵,为全军做出了表率作用。

通过几个月的政治整训和军事训练,全区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已有显著提高。他们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打消了和平幻想,从各方面做好了应付全面战争的充分准备。

6月中下旬,局势进一步恶化,蒋介石加紧调兵遣将,部署内战。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和中原,国民党军重兵压境,内战危机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经邓小平、刘伯承指示,晋冀鲁豫中央局讨论确定了战争爆发后全区的工作方针:第一,争取战争的胜利;第二,任何时候不放松对发动群众和生产的领导;第三,在战争中,部队应坚持利用一切空隙练兵,提高技术和战术。

6月23日,邓小平签发了晋冀鲁豫中央局紧急指示,要求全区党政军民立即动员起来,迅速完成一切做战准备工作,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去争取战争的胜利。

一出陇海

1946年7月14日,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正式组成,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李达任参谋长,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一天,邓小平和刘伯承乘吉普车从邯郸出发,率指挥部开赴冀鲁豫前线。

汽车沿着泥泞、坑坑洼洼的小路,冒着酷暑烈日一直向东驶去。穿越一座座绿荫掩映的村庄,绕过一片片一望无际的青纱帐,7月下旬来到鲁西南地区的菏泽县。

这时候,中原解放军在李先念、王震、王树声等人的领导下,已全部撤离豫鄂边区,越过平汉铁路向豫陕、鄂西北方向突围。而原在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30多个旅,全部被李先念的突围部队牵引到豫西、陕南、鄂西北一带。这就造成陇海路开封、徐州之间,以及铁路以南、新黄河以东以北广大地区的空虚。只有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八、第五十五师6个旅及地方团队担任守备,其中整编第六十八师3个旅分布于长垣、开封、杞县地区,整编第五十五师3个旅分布于考城、兰封至商丘一线,主力在商丘地区。虞城、刘堤圈及其以东的铁路沿线和徐汴段以南的10多个县城的守备部队全是地方团队。这一形势表明,执行中央军委原定的豫东作战计划的时机成熟了。

8月2日,刘伯承、邓小平在菏泽野战军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于8月10日发起陇海路战役,将部队分为左、右两路军。左路军攻取黄口、砀山、虞城,右路军攻取民权、兰封,然后主力越陇海路南下,攻占豫东各县,以策应华东主力和中原解放军作战。

邓小平在会上充满信心地说:“陇海路是蒋介石向华北、华东、西北、东北运送兵力和物资的生命线,也是他的致命伤。只要我们在这条大动脉上打得好,敌人进攻解放区的全部计划就会乱了套,这就叫作牵一发而动全身。”

8月6日,刘邓再次电告中央军委,表示出击陇海路的时间和计划不变。

毛泽东接到刘邓的电报后,即于9日,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回电,表示同意8月10日开始作战。毛泽东在电报中告诉刘邓,目前程潜、刘峙、胡宗南及重庆所属的30多个旅“全部用于对付我中原军,故我中原军负担极重,急需援助”。他要求刘邓军在发起陇海路作战的一个月内,“占领汴徐线及豫东淮北十余县,并歼敌二至三个旅”,迫使蒋介石从我中原军方面抽掉数个旅向东、向北增援。毛泽东欣慰地指出,如果刘邓、陈粟两军能在苏中、淮北、豫东地区取得胜利,并调动围攻中原军的数个旅回援,使我中原军能在陕西、豫西、川东、鄂西、鄂中、鄂东、皖西等七八处地方站住脚跟,即是战略上的一大胜利。

8月10日,陇海路战役开始。这天夜里,月色朦胧,星光闪烁,各纵队一路急行军,悄悄穿过陇海路北侧据点密布的30公里纵深地区,向正在沉睡的陇海路徐(州)汴(开封)间的敌人发起猛攻。经过激烈战斗,11日拂晓,第六纵队攻克兰封城,第七纵队攻克砀山城。到12日,各部队又先后攻克李家集、杨集、刘堤圈、柳河集等10余处车站,歼敌5000余人,控制与破坏铁路150公里,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

8月13日,敌整编第五十五师第一八一旅由商丘向西增援,进抵柳河集以西地区;敌整编第六十八师4个团由开封东援,进到罗王以西地区。同时,蒋介石被迫从追击中原解放军的部队中抽调整编第四十一、第四十七、第三师回援开封。

中央军委指示,乘敌援军尚未到达时,越陇海路南下,在豫东地区展开攻势,迫使敌人将豫、陕调动的援军向新黄河布防,使其不能集中于开封一处向我进攻,以争取时间,各个歼敌。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邓小平和刘伯承等研究确定了第二步作战计划:第三、第六纵队各一个旅钳制敌整编第六十八师并继续围困民权之敌;第三纵队攻歼敌第一八一旅,而后南下夺宁陵、睢县;第六纵队主力南下夺取杞县、通许;第七纵队主力西进夺取虞城、马牧集后,南下夺取亳县、柘城、鹿邑、淮阳等城。

14日,各纵队按计划投入战斗。

15日,第六纵队主力攻克杞县,冀鲁豫六分区部队攻克通许,敌夏(邑)永(城)虞(城)联合指挥部指挥长蒋嘉宾率4000余人在虞城起义。

17日,第二阶段作战命令被敌人截获,刘邓军夺取豫东10余县的作战意图完全暴露。而这时,敌人的援军正向豫东逼近。西面,豫陕来援之敌先头3个旅,除1个旅向新黄河以南布防外,2个旅已到达开封、阳武、封丘地区,后续4个旅正继续开进。东面,徐州敌人也开始西援。邓小平、刘伯承当机立断,迅速改变作战部署,放弃攻城计划,集中第三、第七纵队主力全力围歼敌第一八一旅,同时以第六纵队1个旅集结兰封待机,其罗王附近部队以运动防御迟滞东援之敌,调第二纵队到东明地区,掩护主力侧背安全。

21日,全歼敌第一八一旅和第二十九旅1个团。这时,敌人西路援军整编第三、第四十一、第四十七师已全部到达开封、长垣、新乡地区;东路援军第五军和整编第十一、第八十八师进至砀山、夏邑以东地区,企图夹击刘邓主力。邓小平、刘伯承遂决定结束战斗,将主力转移到陇海路以北休整。陇海路战役于8月22日结束。

这次战役共作战13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2个旅和5个保安团,计1.6万余人,解放砀山、虞城、兰封、杞县、通许5座县城,占领车站10余处,破坏铁路150公里,截断了敌人东西交通线。刘邓军进行陇海路战役的结果,达到了预定的战略目的之一:迫使蒋介石从围堵中原解放军的部队中抽调3个整编师回援开封,又从华北战场调第五军和整编第十一师到冀鲁豫战场。这就减轻了中原解放军的压力,使其能在豫西、陕南、鄂西北等地站稳脚跟,创建新的根据地,同时配合了华东战场的作战。但由于战局变化,敌人增援迅速,原定乘胜出击豫东并占领10余县的计划却未实现。

按照中央军委预定的战略部署,在邓小平、刘伯承率部发起陇海路战役的同时,山东野战军在东部发起了朝阳集战役和泗县战斗,以策应刘邓军向豫东出击。7月下旬,山东野战军发起朝阳集战役,歼敌5000余人。8月7日,又发起泗县战斗。由于攻城兵力分散,主攻方向不清,加之连日大雨,进攻受阻,泗县城久攻不克,而部队伤亡较大,山东野战军遂于9日主动撤出战斗,8月底撤至泗阳东北地区休整待机。

泗县战斗失利,山东野战军主力向东撤退,豫东战场失去了东面的有力配合。而这时,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城的失守已成定局,敌人必然在得手淮阴后全力对付刘邓军,豫陕方向来的援军正步步逼近。鉴于这种情况,邓小平、刘伯承不得不忍痛放弃豫东作战计划,命令部队向陇海路以北撤退。

晋冀鲁豫野战军撤至陇海路以北,山东野战军撤至苏北,表明徐州、豫东方向作战的结束。这次作战,虽因泗县战斗失利而未能完全实现预定计划,但它却成为实现毛泽东外线出击,向南作战战略的一次探索,邓小平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探路”。他在随后召开的团以上干部大会上曾颇为含蓄地暗示:“一出陇海,只是一次探路!”

所谓“探路”,就是探明将来外线出击,向南作战的道路,实际上也是探明出击中原的道路。一出陇海,执行豫东作战任务,可以说是探索向南作战道路的第一次尝试。而第一次“探路”的结果表明,在全面战争爆发初期,由于国民党军的进攻来势凶猛,咄咄逼人,而我军装备不足,缺乏作战经验,暂时还不宜采取远离解放区进行外线作战和攻坚战,而应依托老解放区人民的支援,在内线打运动战,创造条件,待时机更为成熟时再向外线出击。

所以,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全面战争爆发不久,便根据敌情变化,对预定的战略计划做了及时的调整。

7月4日,毛泽东电告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和华中局:“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徐州、豫东作战结束后,党中央、毛泽东于9月总结了3个月的作战情况,确定了“夺取战略上的主动,由防御转入进攻”“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毛泽东认为,要实现外线出击,向南作战,首先就要大量歼灭进攻之敌,开辟逐步向南的道路。而暂时的内线作战,诱敌深入正是大量歼敌的最好手段,它是实现将来向南作战的过渡。因此,他曾致电华东局,只要有好仗打,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再转至外线作战更为有利。

邓小平在指挥部队向陇海路以南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也看到,敌人在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诸方面的强大优势是不容忽视的,我军要突破敌人的层层防线,立即实现外线作战,向南发展实有困难。所以,他完全赞同毛泽东的先内线再转至外线的计划。他在一次讲话中曾明确地表明了这一态度:

“在战争初期,我们的装备还不够优良,作战经验还不丰富,内线便于消灭敌人,便于组织和发展我们的力量,便于积累经验,所以,先在内线打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出陇海

1947年1月18日,邓小平接到毛泽东的电报,要他和刘伯承乘胜展开攻势,将陇海路北、陇海路南广大地区创造为机动战场,吸引郑州、徐州两绥署敌人主力来援并歼灭之,继续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作战。

1月19日,毛泽东又发来一份电报:“路北局面业已打开,形势极好。为着歼敌大批有生力量、壮大地方兵团、创造战场、孤立敌人主力,以利最后歼击之目的,利用王敬久、王仲廉、孙震三部均在黄河以北及张岚峰被我俘虏之机会,请考虑休整数天后,大举向路南行动一次,以四五星期时期,攻占豫东、淮北大批可能攻克之城镇,收复大批失地。”

当时,蒋介石正在加紧部署“鲁南会战”。他调集53个旅,约30万人,从陇海铁路的徐海段、津浦铁路的徐济段和胶济铁路中段向鲁南进攻,同时调王敬久集团到徐州地区增强其鲁南作战的力量,企图先击破华东野战军,再转攻晋冀鲁豫野战军。由于王敬久集团的第五军和整编第七十五师远在豫北,一时难以调回,而陇海路南北的广大地区只有刘汝明的第八十八师、方先觉的残部和地方团队守备,如果乘此有利时机进行豫皖边战役,一定会在陇海路南北打开局面。夺取这一胜利不仅能有力地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作战,而且对于探索将来向南作战的道路意义重大。所以,邓小平和刘伯承研究决定,部队休整几天后,立即发起豫皖边战役,深入陇海路以南,解放豫东广大地区。

在野战军指挥部,邓小平一边抽着香烟,一边和刘伯承研究战役的具体部署。

“看来,这一次,部队必须分作两个集团作战了。这样吧,你率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为路北作战集团,夺取定陶、单县、曹县等广大地区,我率第六、第七纵队和豫皖苏军区部队为鲁南作战集团,直捣张岚峰的老巢柘城,在豫东一带展开。你看如何?”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和盘托出了他的计划。

“这主意不错,正合我意,就这么定了。”刘伯承和他一拍即合,颇为赞同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