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主题教育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设计要素

有效设计主题教育课方案,是成功实施主题教育课的前提。设计一节有效的主题教育课应抓住以下要素:

(一)课的引入:从现实问题出发

教师要分析背景材料,把握问题关键及本质所在,进而提出设计理念和思路。关键是要弄清背景材料所蕴含的主题元素与问题要求。依据“两纲”内容以及班级的问题情况、抓住形势热点话题等主要内容,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和提出一个鲜明、富有创意和体现一定教育理念的主题。主题要正确鲜明,切入口要小,能抓住一个点,力求达到以点带面的教育目的。

(二)目标确立:从生命关怀着眼

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和聚焦作用,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可行。目标的确立要紧扣相应年级的德育要求,从学生发展实际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体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层面,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内容选择:从学生困惑着手

教育素材的来源从性质上来说,都应是学生经历过的真实的生活。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直接来源于课本或社会的典型事件;另一种是直接来源于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1)关注社会典型事件,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为教育素材。例如,讲到学习方法和学习压力时,开展学生调查;讲到网络问题时,剖析社会上典型的事例;讲到交通安全时,开展因闯红灯引发的关于“遵守公共秩序”的讨论;题材都取自于社会,教育的内容回归生活,要让生活成为学生最重要的老师。

(2)个性化特征突出,以解决班级中的实际问题为教育素材。问题就出自本班级的实际生活,并且是从班级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选材,突出选材的真实可感的特点,这些人物和事例便于学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要善于加工教育素材。教育素材应源于生活,但是源于生活的素材并不能直接成为现成的教材,需要按教育的要求进行加工。由于材料是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如果涉及个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妥善考虑介绍的方式。

(四)形式安排:从丰富新颖着力

主题教育课不仅要主题鲜明,而且要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体现的是师生、生生、所有参与者心灵互动的平台。活动形式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要体现教育性;二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三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主题教育课常用的形式之一是师生对话。班主任设计话题时要小一点,实一点,注意话题的递进性。例如,“学会珍惜时间”,班主任可设计“你能介绍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吗”“你思考过自己对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吗”。

主题教育课常用的形式之二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四人小组。在四人小组讨论时要明确谁是小组长,要指导组长、指导同学紧扣话题进行讨论,注意讨论的实效。

主题教育课常用的形式之三是情境思辨。班主任要巧设情境,用场景题、图片、录像等,引发学生思考、辨别,甚至辩论。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形式有:游戏、情景短剧、观摩电视短片,或角色扮演,或叙述一件事,或讲故事等。这些活动学生都喜闻乐见,他们是愿意接受的。可以邀请其他教师或其他班的优秀学生,可以是原来的得意门生,也可以是社会成员(如警察、医生等)来班级作客,一起畅谈某一话题,并且与学生互动。更多的技巧需要一线班主任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实践。

(五)结构优化:向后续教育拓展

一是导入很重要。导入设计要给人新鲜感。活动开头的设计可以采用:直接导入法、录像导入式、表演式、谜语游戏式。无论是哪种形式,开头都应该不要太生硬,要有新颖性,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是结构完整,把握矛盾冲突的设计。从感知→感悟→行动,板块清晰,层层递进。设计有坡度、能提供多层次选择的问题是引发矛盾冲突的关键,问题数量要少而精,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引发争论。

三是过程设计要有高潮呈现,注重集体互动,寓感悟于亲身体验之中。主题教育很难触动学生,只有真正进入学生内心的教育才能起作用。因此,主题教育课可以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设计程序时要有一两个活动的高潮,以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或深刻感悟,通过活动高潮产生最佳教育效果。

四是教师要适时巧妙地点拨引导。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控制掌握好活动的气氛,因势利导。要把任何一种教育情景转化为一种教育机会,是教师教育智慧和艺术的体现,更是师生、生生心灵互动的结果。

五是后续有拓展。任何一次主题教育效果的发挥都不会仅限于课堂活动,学生受到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不仅是一阵子,甚至是一辈子。这就提醒教师要十分重视巩固教育效果这一环节。因此,主题教育课结尾要自然和具有教育延伸意义。活动的结尾可巧妙点题,给人以心领神会之感,或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让人去沉思,或留有意境,耐人回味。也就是说,即使主题教育课结束了,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依然在延伸。

总之,一节成功的主题教育课要体现以下五个点:

第一,主题寻找“准”一点。“准一点”,即主题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来拟定。一个选择准确、有针对性的主题,会像号角一样,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振奋学生的情绪,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第二,题目要“小”一点。“小一点”指题目要小。当然题目并不是只抓琐碎而无典型意义的事,而是要小中见大,以微见著。小一点可以避免空洞,笼统、泛化的弊病,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和参与。

第三,内容要“近”一点。“近一点”是指主题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状况,要有针对性。就是说,除了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外,特别要注意着眼于解决学生中的问题。

第四,构思要“巧”一点。“巧一点”是指活动的形式要新颖、多样、有创造性。新颖、巧妙的构思才能使活动焕发新意,激发学生兴趣,尽可能把枯燥的说教变成学生的亲身体验。“巧一点”,还包括必要时,主题教育课可采用现代电教手段,或把学生带到德育教育基地并请专家、家长参与活动等形式。

第五,参与者要“多”一点。“多一点”是指参加主题教育课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多一点。“多”一点,就是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运作过程中都有责可负,有事可做,让每位学生都觉得本节课与自己有关,使主题教育课从设计到召开的整个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