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论

以上简介印度固有文化,到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先后时期为止,对于印度宗教和哲学的情形,大体已有概略的认识,综合来说,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一、印度文化:凡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所积累的文化思想,都不简单。印度上古的学术思想,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可惜他们的历史,过去没有经过一个大统一的时期,文化思想的流派,也就庞杂不清了。印度宗教哲学,从吠陀、净行书、奥义书的发展,演变成各派的哲学,以及与释迦牟尼佛同时并存的六师外道的学说等,不但是印度上古文化思想的形态,一直到现在再变成为印度教,或各个地方自由信仰的各种教派,或多或少,仍然保留着过去传统的观念和形式。因为几千年的传统,它已经和日常生活融合成一整体。换言之,这些也已经成为他们的民族意识了。所以我们若不深切了解印度文化,但如浮光掠影,从表面上观察一番,或只依某一角度去研究一遍,就认为已经了解佛教的渊源,那就有群盲摸象,各执一端的可能了。而且我们假如不从印度固有文化哲学着手去了解研究,即使以一个佛教徒来解释佛经,有时也很容易误入婆罗门教,或其他各派哲学思想的范畴里去,何况教外人士的隔膜之谈呢!因此在叙述佛教之先,先须对印度文化的宗教哲学,有穷源探本的必要,同时也使研究佛学者,提高一分警觉,免得缠夹不清。

二、佛教的兴起:从人生的立场来看,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演变,以及出世或入世等伟大人物的产生,和他的学术思想的建立,必然有一前因后果的线索可寻,任何一个宗教教主和大哲学家,也都不能例外。我们先得了解印度固有文化的宗教和哲学,由此可以发现释迦牟尼佛慈悲救世的动机和目的,他所创立的佛教,和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所在。倘使我们暂时离弃宗教的特性,放开排除异己的胸襟,但从学术观点立论,那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上古史上,与中国孔子的用心,并无多大的差异之处。仲尼惧王道不彰,人心陷溺,邪说横行,于是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以明经世宗旨,存道统以续文化精神。他和释迦牟尼佛的斥外道、说正法、存平等、行教化、正思维、伸智慧,彼此用以救世救人的存心和精神,虽然稍有出入,但距离并不太远。至于释迦佛与孔子的哲学义理,高深浅近的区别,平心而论那是各有所长,殆不可强作比拟了。

释迦牟尼佛虽然有心闲邪存正,删繁就简,但佛教本身,却未能在印度本土植根或滋长,结果还靠中国将他的全部教法与学说,一概承受下来,加以融会贯通,建立起一个耀古烁今的中国佛教,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可是世界上几个伟大宗教的教史,大体都不例外,凡是产生教主的所在地,当时都是不肯珍视他的施予,必须等到外人崇敬,才会视如拱璧,慢慢的倒流回来。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心理,大概都是贵远而贱近,崇古而薄今,好秘而恶显,拒亲而爱疏,俗话说“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以后中国的佛教,是否还须等待有更远的和尚来念经,那就足以发人深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