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管理者22法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以简约、固化的流程确保执行顺畅

我们有哪一位领袖是什么都会呢?他就是把人用对了,把组织流程搞清楚了,把运行机制搞明白了,所以他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任正非

2014年6月,任正非在深圳研发总部邀请国内数十家媒体参加了公司“蓝血十杰”的表彰会,并第一次接受了国内媒体的集体采访。在采访中,任正非说道:“时代变化太快,流程管理都是僵化的,要跟上时代变化,找到一种普适的模式是不可能的。华为实现流程化后就像一条蛇,蛇头不断随着需求摆动,身子每个关节都用流程连接好了。蛇头转过来后,组织管理就能跟得上变化;如果没有流程化,蛇头转过去,后面就断了,为了修复这个断节,成本会很高。”

今天,华为的流程管理堪称国内企业的楷模,无论是流程责任的落实、节点控制,还是标准化作业,都是众多中小企业竞相模仿的对象,而事实上,创业初期,华为管理者也曾因缺少科学的流程和制度而屡屡受挫。


华为轮值CEO郭平在刚进公司做研发的时候,华为既没有严格的产品工程概念,也没有科学的流程和制度,一个项目能不能成功,主要是依靠项目经理和运气。以郭平的亲身经历而言,他所负责的第一个项目运气不错,为公司挣了一点钱。但随后的几个项目就不乐观了,虽然有成有败,但总体却是负盈利的。用郭平的话来说:“1999年之前华为,产品研发就是这样,产品获得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那个时代华为的产品研发依靠的是‘个人英雄’。然而英雄虽然厉害,却难以保证每次都获得胜利,对企业而言,不盈利,就是失败。”


正是由于吃够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苦头,华为从1998年起,先后投入数十亿美元,邀请IBM、Hay等多家世界级顾问公司,先后开展了IPD、ISC、IFS和CRM等管理变革项目。在变革中,任正非提出了“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的指导方针。僵化是暂时先让流程跑起来,固化是在跑的过程中理解和学习流程,优化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保证创造出适合华为自身的、简约有效的执行流程。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华为经历了“削足适履也要穿上美国鞋”的痛苦,实现了从依赖个人、偶然地推出成功产品,到可以制度化、流程化、持续地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的转变。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华为干部在向西方取经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平台和较完整的流程体系,支撑公司进入了ICT领域的领先行列。在任正非看来,流程化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简化管理、服务与成本,其目标就是通过简约、固化的流程的塑造,让组织更轻、更灵活。华为干部在工作中,也始终坚持着这一准则。


2008年,华为新一代数字通信产品SD问世,该产品规模较大,维护工作进行缓慢,还需要频繁升级,直接导致了该产品刚刚投入应用便引发客户的连续投诉。

华为数字通信产品经理葛文接到投诉后立刻分析原因,他发现并不是SD技术复杂难以维护,而是产品开发人员与维护人员的责任分配不明确,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互相推卸责任。这样,客户反映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快速解决。在他了解情况时,甚至有个测试经理抱怨,一个问题转了26道手,效率能不低吗?

葛文决定从组织流程着手,对数字通信产品线进行彻底的整治。对内严格划分流程责任,分派“责任田”,让开发、系统设计、解决方案、营销等领域各司其职;对外,安排骨干员工对客户进行跟踪服务,倾听客户的需求、意见和抱怨,并上门给客户道歉,并且严格规定,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必须落实到位。而多余的环节该剔除就剔除掉。经过一系列的流程与规范的“倒梳理”之后,数字通信产品线明确了内部责任,各流程之间也能很好地衔接,流程简化了一半,仅数字通信芯片的量产周期就缩短了50%。


只有将流程充分简化,并且固化下来,然后督促企业中每个人都严格遵照既有流程去执行,这样才能保证执行的顺畅,保证结果的顺利产出。这是很简单的管理逻辑。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管理者认为流程固化是作茧自缚,是为自己设定条条框框,美其名曰:“管理中有那么多突发状况,每一件事都按照流程来走,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谁来负责?”

其实,固化流程并不是说流程一旦确定便不能更改,华为“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的逻辑便解释了这一问题,而华为管理者近20年来持续向西方学习管理的实践,也证实了以流程保障执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管理者既要看到固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看到持续优化的重要性,要反复地回溯变革,使流程实现端到端的贯通,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执行顺畅、产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