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不做沉淀层,唤醒危机感,持续奋斗
华为十分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潜力的增长,使一代优秀的员工得以成长为骨干,为公司稳定后的正规管理积累经验与管理力量。他们经历了艰苦的奋斗,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公司少走弯路。
——任正非
古语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实,奋斗也是一样,当企业处在起步阶段面临各种困境时,管理者往往能够与老板同甘共苦,一起艰苦奋斗。然而,一旦企业取得一定的成功以后,管理层往往便会率先变得不稳定起来,安逸和享乐便会在企业的干部群体之中快速蔓延,最终为企业的失败埋下隐患。
在松下幸之助看来,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这也是任正非所认同的观点。但在具体唤醒员工危机意识的行动上,两家公司的做法却各有不同。松下公司的做法是:在每间办公室的墙壁上都挂上轮船即将撞上冰山的图画,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唯有你。”松下通过这种将公司比作航行在冰海中的轮船的办法,向管理层和员工传递压力,使之时刻感受危机。相比之下,华为的做法则更加实际,多年来,任正非始终坚持通过直接向干部层传递危机,以及股权激励等方式,使华为干部主动激活,持续奋斗。
1996年1月28日,华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辞职事件爆发。
与一般企业的辞职事件不同,华为的这次集体辞职事件并不是管理层和员工对老板有什么不满,或者集体“逼宫”老板,而是公司管理层一次主动的自我激活。当时,包括市场部的华为副总裁孙亚芳在内的26位办事处主任同时向公司递交了两份报告。一份是1995年的工作述职报告,主要是检讨前一年的工作,提出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另一份则是辞职报告。在这两份报告中,公司根据个人的实际表现、发展潜力和公司市场发展需要,批准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说,有些人将会被重新任用,有些人则有可能面临被真正辞退的危机。据数据统计,在这次事件中,包括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在内的30%的干部在职位上都有所降低,但也有一部分有能力的人被破格提拔了上去。
通过这种“主动清零”,华为干部进一步保障了公司内部竞争的公平性,极大地激发了自身的危机感和绩效潜能,最终迎来的是企业利润的大幅提升,以及更多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而这些一流人才的持续涌入,又演化出了新的竞争压力,始终鞭策着华为管理者持续奋斗和提升自身素质,为华为企业价值的实现注入了更多的能量。
除了主动给自己“清零”以外,华为管理者还会带头响应公司的轮岗需求,通过主动承担新的工作,主动更换工作环境,在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中,给自己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压力,鞭策自己保持艰苦奋斗。
毛生江从1992年正式进入华为,到2000年成为华为集团的执行副总裁。在这8年的时间里,连毛生江自己都不确定下一个小时会被派到哪个部门、哪个城市。据统计,8年中,毛生江横跨了8个部门的工作岗位,职位也随之变动了8次:1992年12月任项目组经理;1993年5月任开发部副经理、副总工程师;1993年11月任生产部总经理;1995年11月调任市场部代总裁;1996年5月任终端事业部总经理;1997年1月任“华为通信”副总裁;1998年7月任山东代表处代表、山东华为总经理;2000年1月被任命为华为执行副总裁。
在华为,许多主管、项目经理经常换岗,去年还是项目组长、项目经理,今天可能就是某个项目经理手下的研发人员。这使得管理者为了避免被下属去领导的尴尬,不得不走出舒适区,努力钻研业务;而骨干、普通员工为了保住岗位或获得更高的职级、绩效,也不得不追随自己的领导,一起努力奋斗。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周易·系辞下》中一句警世名言。意思是君子在安定的时候不能忘记潜伏的危机,生存的时候不能忘记灭亡的教训,在太平的时候不能忘记祸乱的危险。孟子也说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国如此,企业亦然。管理者必须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的道理,并且在危机意识的督促下保持谦卑的姿态和奋进的态度,这样,企业上下才能彻底消灭享乐的种子,始终保持一个昂扬奋斗的姿态。而这也正是华为管理者备受其他企业推崇和信赖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