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的标准
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灾难。
那么这一工作该如何进行呢?区分追求的方向究竟是有益还是无益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一标准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利益。每一个值得炫耀的成就都是符合社会正向价值观的。想想那些我们认为的高尚伟大的壮举,这些行为不止对壮举的创始人意义重大,对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育者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或者说,要加强孩子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否则,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会偏离社会价值观,最终演化为问题儿童。
的确,人们对什么才是对社会有益的标准的看法不尽相同。不过,我们能够肯定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树上结的果实来判断这棵树的好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个体某一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这一行为对社会是否有益。这也意味着我们还要把时间效果等因素考虑在内。这个行为与现实的逻辑相关度是通过这个行为对于社会需要和利益的关联程度显现出来的。人们对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取决于事物的普遍结构,行为的结果与这种标准的契合程度早晚会水落石出。幸运的是,复杂的价值判断在生活之中运用得并不普遍,例如政治变革、社会变迁等,这种事实总是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
不过,在个体生活的范畴内,行为的结果最终都会显示出行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来看,没有任何一种行为是绝对有益无害的。因为这关乎绝对真理,关乎对人生问题的正确解决,而人生问题受地球、宇宙和人类关系的逻辑的制约。这种制约就如同一道难解的数学题摆在我们面前,尽管解题十分困难,但是问题的答案就在问题里面。我们要想判断解决办法的正确程度,只有积极参考这一问题的相关材料,研究问题产生的背景。遗憾的是,我们检验问题答案的时机总是姗姗来迟,以至于我们没有纠正错误的时间。
由于人们难以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结构,这就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是连贯一致的。生活中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就会慌乱恐惧,而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会把问题出现的原因归咎于自己选错了路。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他们就无法从消极的经验中获得积极的教训,因为他们并不理解问题的真正意义。因此,有必要教导儿童不要将生命中的经历看成独立事件,它们在生命中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事件都是存在于自己整体生命的背景之下,孩子想要解释当下的事情,只有将以往的事情联系起来才能得到结果。孩子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了解自己步入歧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