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获取特权的小手段

在进一步探讨有益的优越感与无益的优越感追求之间的差别之前,首先应当谈一谈一种似乎与我们的理论相矛盾的行为,即懒惰行为。从表面上来看,懒惰与“孩子天生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需求”的观点相互矛盾。事实上,懒惰的儿童正在享受懒惰带给他们的好处,他们不必背负别人对他们的期望,即便他们没有什么成就,别人也不会过分苛责他。因为他不愿意努力,所以总表现出一种无所事事、松松散散的样子。但是他的懒惰却成功地吸引了别人的关注,至少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

心理学对孩子懒惰的解释往往过于片面。很多时候,懒惰只是孩子缓解自己处境的一种手段。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无所建树归咎于懒惰。这样一来,大家不会指责孩子愚笨;相反,孩子的家人通常会说:“这孩子如果不懒惰,就没有他干不成的事。”相比于愚笨,孩子还是更喜欢懒惰的评价,这对于没有自信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安慰。此外,这个似是而非的“如果句式”——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抚平了他们毫无成就的挫败感。这类孩子一旦通过努力取得了某些成就,就会和他之前的毫无建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获得极大赞赏。

因此,懒惰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小心思”。懒惰的孩子就像走钢丝的人,在钢丝下面有着一张保护网,即便他们掉下去,也不会受到伤害。简而言之,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通过考察,我们会发现当前的教育方法对懒惰的孩子无计可施,这些方法刚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人们越是喋喋不休地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越是合他的意。人们为他操心,不断地责骂以至于转移了人们对他的能力问题的关注,而这正是他所期望的,对他来说,惩罚也是如此。

如果真的发生了转变,那只是他们所处的情势发生了变化。例如,一个孩子史无前例地取得了某种成就,那可能是因为新来的教师相较于原来的教师更加温和,愿意理解他,真诚地与他谈话,给了他新的勇气,而不是打击他本就所剩无几的自信心。孩子由懒惰到勤快的转变几乎是突如其来的。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孩子的学业一直停滞不前,但换了一个新环境之后却变得异常勤奋了,这主要是因为外界环境改变了。

有些孩子不是采取懒惰的方法,而是通过装病来逃避学校的学业任务。有些孩子在考试的时候情绪紧张,是因为他们觉得教师会因此多给他们一些照顾。一些爱哭的孩子存在着相同的心理:哭喊和精神紧张都是他们获取特权的手段。

归属于上述心理类型的还有这类儿童,即因为某种缺陷而要求特殊照顾的,比如口吃的儿童。儿童说话能力发展的快慢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首要因素就是儿童社会情感的强度。社会意识较强、乐于与别人交往的儿童相较于那些回避社交的儿童,说话能力发展得会更好一些,也更容易一些。但如果人为地减弱儿童的说话诉求,那么儿童的社会情感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