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中国“隐形冠军”需跨越三道坎
“隐形冠军”是指那些在其产品领域的国际市场份额中占据统治地位,但社会知名度却相对较低的中小型企业。《欧洲时报》曾报道,在全球27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中,德国占据了半壁江山。它们帮助德国制造业树立了产品经久耐用的国际品牌形象,使德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保持了长盛不衰的竞争力。特别是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不仅保持了稳定增长,甚至还抓住了其他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的机会来扩大市场,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全球领先地位。对我国来说,培养一批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同样是一条建设制造强国的有效路径,可以让其带动并引领制造业向“专注”“创新”“标准”“高质”等方向发展,从而树立起中国产品质量过硬的新品牌形象。
一、德国“隐形冠军”的三大特点
(一)专注
德国“隐形冠军”最主要的特点是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这种专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将业务领域定位于单一且相对狭窄的产品市场,持续深耕。为此,这类企业不断将产品做精做新,引领市场需求,同时还会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拓展产品市场。这也激励着企业在产品诞生之初就谋划竞争国际市场。例如,德国柯尼希&鲍尔印刷机公司产品的国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达95%,从而奠定了其产品在未来占据国际市场主导地位的基础。
二是专注于核心业务,专注于企业经营,把全部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和企业经营方面。这类企业无暇关注其他领域,也不在乎大众声誉,因而可以克服多元化发展的诱惑。
三是专注于核心客户,使客户对其有高度的依赖性。为此,这类企业高度重视与客户的互动关系,总是可以预先开发出具有客户潜在需求的产品,并能始终保持良好的信誉和服务。客户会对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依赖性,使之难以被替代,进而在业内获得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二)精益求精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最值得我国企业学习的是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益求精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隐形冠军”企业极度重视产品质量,在一般企业容易忽视的细节上它们也绝不马虎。即使是一个普通零部件,这类企业也会进行严格检测,以保证其不会影响到产品的整体质量。为了提升产品质量,这类企业还会不断改进和创新生产技术、工艺和生产流程,并促使德国企业在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上不断取得进步。
二是在产品创新方面的精益求精。这类企业会密切跟踪客户的需求以及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进行研发创新。他们会想客户所未想,在客户还没有想到的环节上下大功夫,尽最大可能让新产品尽善尽美。如果拆开一块德国“隐形冠军”企业设计的电路,你就会发现,其电路设计往往是同功能电路里最完美的,任何一种改动都可能降低其特有性能。
(三)拥有一批忠诚而高效的员工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最值得我国企业关注的一个特点是拥有一批忠诚而高效的员工。这类企业的员工专注于生产,专注于做好本职工作,很少关注工作以外的事情,并且对企业有着极强的忠诚度,一般工作年限大都能达到20~30年,且能长期保持高效的工作。根据赫尔曼·西蒙的调查,“隐形冠军”企业的经理处理企业内部摩擦花费精力所占的比重,要比一般中小企业低10个百分点,比大企业低40~60个百分点,因而,与一般大企业相比,这类企业会更高效。为了留住员工,这类企业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不因危机而轻易裁员;同时还非常注重员工内在素质的培养,鼓励员工参加学习和培训等。此外,还会为员工提供疗养等优质服务。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隐形冠军”企业通过采取短时工作制、灵活工作制以及支持员工参加培训、进行研发创新等方式,留住了专业人才;德国政府部门则通过给予企业贷款等方式,防止企业解雇工人。
二、我国“隐形冠军”企业成长面临三大障碍
(一)难以专注
我国企业成为“隐形冠军”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很难做到专注。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多数会进行多元化发展。例如,近些年有不少制造业企业开始投资房地产或互联网。由于不熟悉新行业的运营规律,投资过于分散,致使其主营业务竞争力下降,多元化发展也导致不少企业走向衰落。实际上,企业难以抗拒多元化诱惑的原因有二:一是由其追逐高额利润的本性所决定,二是紧跟“政策风”使然。一般而言,我国政府部门偏向于采取选择性产业政策,规划、政策大多会详细指出未来一段时间重点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不少地方规划甚至会具体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小类产品和重点扶持项目,导致资本和资源向相应产品领域过渡倾斜,结果造成了企业的“跟风”及相应产品的供给过剩。例如,现在不少企业转型做机器人,且多集中在低端工业机器人,致使低端工业机器人出现了过剩的苗头。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战略规划多以功能性政策为主,一般只是写明重点攻关技术或项目,而不会写到具体产品,这些技术和项目往往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难以专注于经营,是由于目前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不少企业将精力集中在政府公关、打造关系渠道以及争取政策支持等方面,而无法专注于企业经营。
(二)未做强,先做大
我国很多具有成为“隐形冠军”潜质的制造业企业在规模扩大后会逐渐走向衰落,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在基础尚未牢靠时就开始盲目做大,结果患上了“大企业病”。纵观德国制造业企业,大多是基于自主创新或者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成立的。在其成长过程中,会控制企业规模并通过创新不断完善产品,提升质量。我国有不少制造业企业起步于贴牌代工,其竞争优势源于廉价的劳动力,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克服规模与速度的诱惑,在企业文化、制度、管理和风险防控等体系尚未得到建立与完善时就盲目扩张,导致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进而逐渐走向衰落。
此外,我国还有一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尚未将产品做精就开始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一旦产品出现性能、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很快就会破产。当今企业盲目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政府部门影响。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会引导企业通过新上项目等方式扩大规模,以形成漂亮的GDP增速;一些地区甚至明确规定,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在本地落户。例如,2009—2010年,不少地方政府引导本地钢铁、水泥等行业企业新上项目,导致了2012年底钢铁、水泥等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而这些企业在应对产能过剩危机方面又缺少有效应对手段,致使经济效益大幅下滑,有部分企业甚至需要政府“输血”才能维持运营。
(三)人才后续供给不足
2015年新华社对山东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的调研发现,制约“隐形冠军”企业发展的首要障碍是人才的后续供给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培养起来的高层次人才很容易跳槽到其他待遇更优厚的企业;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聘到实用的技能型、研究型人才,后续发展过程中经常因为骨干员工的流失而带来经营效益下降。这一困局的形成,有“隐形冠军”企业本身知名度低、吸引力和资金力量弱、难以给员工更高待遇等方面的影响,也有传统教育与企业在用人选择上不匹配的影响。同时,制造业与金融、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待遇差异过大,社会对技术工人、研发人员的尊重不够,这也导致我国技能型、研发型人才的严重匮乏。
此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还常常会经历劣币驱逐良币的痛苦。这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的产品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且模仿的产品价格往往更低,鉴于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相对偏低,市场上便宜的仿品比正品销量更大,进而导致有“隐形冠军”潜质的企业也放弃了原创,走入恶性循环。
三、对培育我国“隐形冠军”企业的思考
(一)营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向“隐形冠军”方向发展的社会氛围
一是树立榜样。引导社会舆论加大对具有工匠精神、专注精神及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宣传力度,组织地方推荐一批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树立标杆,引导企业开展“隐形冠军”对标行动,鼓励企业主动开展对标,发现与“隐形冠军”企业的差距并向其学习。二是系统总结国内外“隐形冠军”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对成功经验的宣传推广,供制造业企业借鉴参考。三是鼓励基于自主创新产品的创业,支持“隐形冠军”企业和具有“隐形冠军”潜质的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加强对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品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二)培育适合“隐形冠军”成长的土壤
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营造适于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成长的宽松的市场环境,避免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让企业专注于生产经营。二是调整产业政策和规划思路,多采取功能性、普适性的产业政策以推动市级甚至省级以下行政机构产业规划进行合并或整合,减少对具体产品的规划和布局要求,减少对企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方面的具体要求,支持企业自主决策。三是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和监督,加强对企业专利权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三)加大力度培养“隐形冠军”企业所需人才
一是推动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支持应用技术型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技能型和研发型人才。二是推动和加强对工匠精神、原创精神、忠诚精神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养。三是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对专注于本职岗位、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员工事迹的宣传,引导普通劳动者的价值取向。
(本文作者: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 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