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测评结果
采用AHP-突变级数法进行全国分板块和分省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如表3-4至表3-7所示。囿于篇幅所限,文中仅呈现“四大板块”及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测评结果,其他结果略。
表3-4 2004~2015年“四大板块”及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经营水平
资料来源:笔者计算整理。
表3-5 2004~2015年“四大板块”及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创新水平
资料来源:笔者计算整理。
表3-6 2004~2015年“四大板块”及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环境匹配水平
资料来源:笔者计算整理。
表3-7 2004~2015年“四大板块”及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
资料来源:笔者计算整理。
(二)聚类分析
以2004~2015年全国30个省份(未研究数据缺失过多的西藏自治区,也不包含港澳台)的测评分析结果为数据源,进行K-means聚类分析,进而得到基于聚类分析结果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如表3-8所示。
表3-8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
1.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经营水平
由表3-4和表3-8可知,2004~2015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经营水平呈上升趋势。分板块来看,2004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经营水平属于第三梯队,中部地区略低于全国水平,同属第三梯队,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属于第二梯队、第四梯队、第三梯队。2009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经营水平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中部地区进入第二梯队,但仍落后于同属第二梯队的东部地区。分省份来看,2004年,山西省属第四梯队,其余五省均属第三梯队,并且,山西省于2006年进入第三梯队,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湖南省、安徽省分别于2008年、2011年、2011年、2012年、2012年进入第二梯队。山西省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经营水平始终居中部地区最末,2004~2010年,湖北省居首,2011~2015年,河南省居首。2004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经营水平分布为“第三梯队—第四梯队”两阶段分布,到2015年发展为“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两阶段分布,整体发展水平上升一个台阶。
2.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创新水平
由表3-5和表3-8可知,2004~2015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创新水平呈上升趋势。分板块来看,2004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创新水平属于第四梯队,中部地区略低于全国水平,同属第四梯队,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属于第三梯队、第五梯队、第四梯队。2011年,中部地区进入第三梯队,相对应地,全国已于2009年进入第三梯队,东部地区已于2010年进入第二梯队。直到2013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创新水平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始终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分省份来看,2004年,山西省属第五梯队,其余五省均属第四梯队,并且,山西省于2006年进入第四梯队,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分别于2009年、2009年、2011年、2012年进入第三梯队,河南省由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大幅增加于2013年跳过第三梯队发展阶段,直接由第四梯队进入第二梯队,湖南省于2014年由第三梯队进入第二梯队。山西省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创新水平始终居中部地区最末,2004~2012年,湖北省居首,2013~2015年,河南省居首。2004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经营水平分布为“第四梯队—第五梯队”两阶段分布,到2015年发展为“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第四梯队”三阶段分布,整体发展水平上升一个台阶。
3.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环境匹配水平
由表3-6和表3-8可知,2004~2015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环境匹配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相当小。分板块来看,2004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环境匹配水平属于第四梯队,中部地区略低于全国水平,同属第四梯队,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属于第三梯队、第五梯队、第三梯队。2006年,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环境匹配水平进入第二梯队,2011年,全国进入第三梯队,但中部地区始终处于第四梯队,既落后于东部地区,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省份来看,2004年,山西省与河南省属第五梯队,其余四省均属第四梯队,并且,山西、河南两省均于2006年进入第四梯队,直到2015年,中部六省并无省份进入第三梯队。2004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环境匹配水平分布为“第四梯队—第五梯队”两阶段分布,到2015年发展为“第四梯队”一阶段分布,整体发展水平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很小。
4.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
由表3-7和表3-8可知,2004~2015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省份空间分异明显。分板块来看,2004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属于第三梯队,中部地区略高于全国水平,同属第三梯队,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属于第二梯队、第四梯队、第三梯队。2007年,全国进入第二梯队,2009年,中部地区进入第二梯队,2004~2011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基本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2015年,中部地区发展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4~2015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始终滞后于东部地区,但差距在不断缩小。分省份来看,2004年,湖南省属于第二梯队,其余中部五省均属第三梯队,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湖南省、安徽省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9年、2009年、2009年进入第二梯队,且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分别于2013年、2013年、2014年进入第一梯队,山西省始终处于第三梯队。山西省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始终居中部地区最末。2004年,湖南省居首,2006~2012年,湖北省居首,2013~2015年,河南省居首。2004年,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分布为“第二阶段第三梯队”两阶段分布,到2015年发展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三阶段分布,一方面显示出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另一方面表明中部地区各省份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拉大了。
(三)空间聚类分析
基于全国省份数据计算局部G系数(冷-热点分析),得到空间聚类分析结果,如表3-9所示。可以发现,无论从哪个评价模块来说,高技术制造业高值空间聚类区域绝大多数在东部地区,低值空间聚类区域绝大多数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越来越多地成为高值空间聚类区域,从未成为低值空间聚类区域。从生产经营水平来看,2004年中部地区只有安徽省属于高值空间聚类区域,2015年,中部地区河南省、江西省、安徽省三省属于高值聚类区域;从研发创新水平来说,2004年,没有中部省份属于高值空间聚类区域,2015年,只有安徽省属于高值空间聚类区域;从环境匹配水平来看,2004年和2015年,没有中部省份属于高值空间聚类区域;从发展水平来看,2004年,中部地区只有安徽省属于高值空间聚类区域,2015年,中部地区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三省属于高值空间聚类区域。
表3-9 空间聚类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