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创业型社会新群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众创空间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大体经历过四次创新创业浪潮。第一次创新创业浪潮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苏的商业经济推动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革命风暴席卷全球,形成了以经济全球化扩张、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第三次创新创业浪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创新摆脱危机,实现重生。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各自的创新发展战略,其焦点不约而同地锁定在新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构成新一轮增长竞赛,如美国的《美国竞争力计划》《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洲的《欧洲2020战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2014德国工业4.0版》,英国的《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日本的《日本创新战略2025》等,其频率之快、密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可视为全球第四次创新创业浪潮的到来。张茉楠:《全球创新创业与经济强国的战略选择》,《上海证券报》2016年1月14日。

2017年6月15日,《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日内瓦发布,瑞士、瑞典、荷兰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3个国家。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由英士国际商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研制,通过81项指标,从政策环境、教育、研发、基础设施、商业体系、投入与产出等多个维度,系统衡量了全球127个国家的综合创新能力。每个国家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经济体的综合创新能力越强。全球创新指数是全球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衡量方式,在全球创新指数诞生的十年中,创新已经成为广为认可的一种投入。2017年主要经济体全球创新指数对比见图1-1,应该说创新已是全球主要国家的共同趋势。

图1-1 2017年全球创新国家对比

资料来源:《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一 全球第四次创新创业潮

(一)美国

美国一直是全球创新的引领者和风向标。近年来,美国经济实力明显下滑,特别是2008年以来遭遇到经济、金融与就业的多重危机。为重振经济,促进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保障经济增长和繁荣昌盛,美国于2009年、2011年、2015年连续出台3版创新战略,完成了面向未来的新一轮创新创业战略整体布局。

1.创新战略及其主要特点

2011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其突出特点是“寓创新于创业之中”,提出要实施“创业美国计划”,核心目标是促进大学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转化,提升创业型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带来经济增长、创新和高质量的工作岗位,核心内容包括夯实创新基础、培育市场环境和突破关键领域三大方面。

第一,投资于创新创业的基础要素和基础设施。美国政府认为,人才、科研、基础设施是创新和创业的基石,是经济增长的“种子”,包括实施教育、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提升计划,以及“教育促进创新”计划等。其目标是,首先,建立具有国际竞争性和创新型的教育体系,并积极实施全球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其次,投资一流的基础教育与研究设施,推动创新创意思想的发展;最后,进一步发展先进信息技术生态系统,开发部署新一代无线宽带网络,缩小城市与农村间的“数字鸿沟”,部署建设全国输配电智能网络,支持高速网络、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保证ICT发展处于世界最前沿。

第二,培育刺激创新创业的高效竞争市场。美国新版创新战略从资本获得、创新资助、集群发展角度阐释了推动创新创业新举措;实施《中小企业工作条例》,为新企业增加了获取资本的渠道;推动知识产权改革,针对专利积压、高价值成果转化和保护等紧迫问题,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制度改革;更新法规,营造创新创业的法制环境;建设保护消费者和促进创新的开放网络,反对壁垒限制;协调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联合投资,加强政府对创新型小企业的政府采购,鼓励大中小企业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等,积极建设有效配置创新创业资源的开放性竞争市场。

第三,大力培育新一代科技力量。美国2015年通过引领创新潮流的尖端科学技术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确立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一是美国政府最先对大数据技术革命做出战略反应,利用大数据提升国家竞争优势。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在大数据方面实施了3轮政策行动,从发展战略、法律框架到行动计划推进大数据的完整布局;二是争取在可再生能源、先进电池、替代燃料和先进汽车工业领域达到世界尖端水平,在未来的能源经济中占据领导地位;三是生物、纳米和先进制造业方面是今后几年和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增长平台,是美国重点培育的潜在领域。包括完成重大疾病DNA测序,实施国家纳米技术行动计划,启动先进制造技术联盟计划,支持美国在开发先进制造技术上的领导地位;四是重点推动研发新一代的太空交通工具,创造性地使用国际空间站(ISS),开发新一代全球定位卫星和服务,利用宽带、云计算、数码设备软件等开发有利于教育改善的先进技术。

2.制造业创新重构新工业革命下的国家竞争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掀起“再工业化”浪潮,通过集中“产、学、研”等力量,结成“创新共同体”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创新发展。2011年3月,奥巴马提出《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同年4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出台《“21世纪大挑战”计划》;2013年1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创新网络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投资10亿美元组建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推动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通过缩小科研与商业之间的差距,打造一批具有先进制造业能力的创新集群。此外,美国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战略,其核心就是构建工业信息高速公路,保持其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3.“创客运动”推动美国第三次创新创业浪潮

全球最早的创客运动始于美国。在新一轮信息技术、众筹机制、创客文化的共同合力下,创客运动成为一股全球化浪潮。2012年,奥巴马推动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和《就业法》,旨在推动更多众筹平台的出现,为创新、创业和创意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奥巴马宣布将每年的6月18日定为美国“国家创客日”,以示对创客及创客运动的支持。美国曾经是全球创客空间最多的国家,“创客运动”被视为美国重振制造业和经济创新的重大载体。但中国在“双创”战略驱动下,目前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创客空间数量最多的国家。

(二)欧盟

当前,欧洲最大的决心是摆脱经济困境,将经济重新带回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路径。为此,欧盟各国加强整体布局,积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联系,发挥创新整体效能。

1.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资助计划

2010年的《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提出,优化创办企业的基础条件,竭力塑造新的法规环境,为“发明”和“创新”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大幅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提出需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政府资助的重点是中小企业相互之间和企业与科学界之间的可持续联合研发项目。《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ZIM)》更体现了德国对中小企业资助的理念。英国通过“企业创新券计划”资助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此外,欧盟加大公共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从1984年开始的欧盟研发框架计划,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财政科研资助计划。2014年的《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将在2014~2020年共投入约770.28亿欧元。到2020年,欧盟研发与创新投入将占欧盟总财政预算的8.6%。

2.聚焦全球挑战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的《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强调着眼未来和面向欧洲等战略新重点,优先发展环保、健康、安全、气候、资源及交通领域,经济界和科技界协商推出“基础研究——能源2020+”计划。2014年的《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在产业领导力领域的预算总金额为170.16亿欧元,占计划总额的20%以上,主要投向能使技术和工业技术领先(LEIT)的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空间技术等。

3.完善战略规划,推动政府采购创新

从2006年的《创建创新型欧洲》、2010年的《欧洲2020战略》到2014年的《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欧盟都制订了详细的战略规划。《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首次提出将欧盟所有的研究和创新投资统一起来,其重点是将科学突破转化为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商机。《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将资助从基础研究转向创新产品市场化的整个“创新链”所有环节的创新机构和创新活动,并根据研发活动的不同性质,灵活实行拨款、贷款、政府资金入股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此外,2010年的《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提出创新取向的公共采购。据估计,与创新有关的德国“公共采购”总额每年大约为230亿欧元,德国创新取向的公共采购必将推动创新产品的快速传播。

4.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打造欧洲创新集群

欧盟支持联盟层面的跨地区合作的各种计划,如“第七个科技框架计划”中的“竞争力与创新框架计划”资助的“集群计划”、欧洲企业网络以及与欧洲区域合作计划的联合资助行动等。2010年的《欧洲2020战略》提出,要构建横向与纵向交织的实施组织系统,国家、区域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纵向伙伴关系,通过蓝卡制度吸引亚、非、拉高层次技术人才,对技术移民给予更多优惠条件。2010年的《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提出,欧洲须建立卓越、能辐射全球的“欧洲尖端集群”。英国推出的《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力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成为关键伙伴。其贸易投资署设立了“创新门户”组织,吸引国际投资,并积极推动英国八大技术国际化。

(三)日本、韩国

亚洲在此轮全球创新竞争中不甘示弱,日本、韩国居于前列。自2007年出台《日本创新战略2025》、2010年出台《未来10年经济增长战略》后,2011年,日本提出成立科技创新战略本部来代替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司令塔”的指挥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一体化进程。为了抢夺全球以及亚洲创新人才,日本提出“亚洲人才资金构想”,设立“外国人特别研究员计划”,吸引以中、韩为主的亚洲留学生。

韩国政府于2009年1月发布并启动实施《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2013年初,韩国总统朴槿惠提出了实施“创造经济”的创新战略发展思路,要将科技、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到全部产业上,促进产业和产业之间、产业和文化之间的结合,推动新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此,韩国政府推出了相应的措施,出台了包括创新管理政府部门的结构、以塑造“创造经济”生态环境为方针,从国家科技研发、ICT技术出发,构建只要有别出心裁的构想和热情就可挑战创业的生态系统,塑造从富有创意的人才培养到创业、成长等阶段投资、回收、再挑战的循环结构;发展并保护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创造经济”的主力军等在内的五大战略。近期,美国彭博社发布2015年全球最具创新力的50个国家的排名中,韩国在研发经费、教育以及专利方面位居榜首。

二 中国创新创业新时代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历经四次创业浪潮。第一次创业浪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第二次创业浪潮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全民下海”创业;21世纪初以来的互联网风暴席卷全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创业浪潮。近年来,创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以解决市场供给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大量模仿型的创业模式开始走到尽头;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正深刻地改变目前的经济形态和服务方式,新的创业形式层出不穷。面对变化,中国从国家层面制定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作为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引擎之一。全社会逐步形成了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标志着第四次创业浪潮的到来。刘志阳等:《创业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创新列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将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为我国在新时期推进创新工作、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行动指南。

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最早是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由李克强总理在公开场合发出。当时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此后,每到一地考察,李克强总理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创新的重视以及创新创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推出鼓励“双创”的三十条意见措施。2015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专门就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此后,“双创”工作成为常态,尤其是“全国双创活动周”作为中国“双创”的最大平台,推动中国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创新项目和新创企业的大发展。201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光靠众创空间、双创基地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环境,要统筹各种支持政策进一步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

“双创”战略不仅仅是重要国本,同时也是一个全球趋势,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推动创新创业。201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4月21日指定为世界创意和创新日,并呼吁各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表明中国理念成为创新创业全球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1.创新创业发展态势

总体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创新创业的黄金期,呈现“八个增长”的发展态势。

一是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17年上半年,中国新登记市场主体887万户,同比增长13.2%,平均每天新设4.9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291.1万户,同比增长11.1%,平均每天新设1.6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80.9万户,同比增长14.8%,增长速度明显提升。伴随新技术发展和市场环境开放,创业主体也从“小众”到“大众”。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出现了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越来越多的草根群体投身创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二是初创企业用工需求迅猛增长。众多的创业新型企业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通过大数据分析全国248个代表性城市初创企业的招聘信息,2016年上半年,初创企业网上提供招聘岗位146万个,其中6月份当月达到23万个,可以看到用工数量迅猛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16年初创企业对新增招聘岗位的贡献率为18.7%。

三是大型企业“双创”支撑平台数量大幅增长。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目前中央企业已搭建互联网平台、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创新创业活动等各类双创平台518个。通过搭建“双创”支撑平台,开展开放式创新合作,实现了大企业和小企业共享资金、共享技术,有效放大内部员工及小企业的创新创业能量,实现了共享发展、共同成长。

四是技术市场交易明显增长,国内专利申请件数和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都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2016年全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346.5万件,授予专利权175.4万件。截至2016年年底,有效专利628.5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110.3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0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2.0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增长。2016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数字创意五大产业为主要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幅都比2015年同期有所提高。数据显示,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主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新兴产业一批新动能加快蓄积。其中,太阳能发电产业增长41.2%,锂电子电池制造业增长31.6%,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7.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4.9%。

六是“新三板”挂牌企业活跃度大大提升。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新三板”不仅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与创业板放在了并列的位置上,这被业界解读为“新三板”发展的积极信号。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超过11000家,活跃度也正在提升。仅以3月份数据为例,“新三板”共成交41.91万笔,涉及金额293.9亿元,与2月份相比增长八成。

七是创业投资达到新高峰。清科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基金募资十分活跃,募资总金额再创历史新高,超大金额募资事件频频发生,平均募集金额达到历史最高点。据清科私募通统计,募资方面,2016年中外创投机构共新募集636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披露募集金额的545支基金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量为3581.94亿元人民币,单支基金平均募集规模高达6.74亿元人民币;投资方面,2016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共发生3683起投资案例,同比微升6.9%(见图1-2),其中披露金额的3419起投资交易共涉及金额1312.57亿元人民币,仅比2015年多19.23亿元人民币,平均投资规模达3839.04万元人民币;退出方面,2016年共发生2001笔VC退出交易,其中“新三板”挂牌是最主要的退出方式,其间共计发生1230笔,占比高达61.5%;IPO和股权转让退出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别发生277笔和223笔。

图1-2 2005-2016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投资总量比较

资料来源:私募通。

八是创新创业试点示范特色区域模式得到发展。首先,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推进。2017年9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在京津冀、上海、广东(珠三角)、安徽(合芜蚌)、四川(成德绵)、湖北武汉、陕西西安、辽宁沈阳等8个区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相关改革举措先行先试,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其次,“双创”示范基地向纵深发展。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国家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其中包括17个区域示范基地、4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7个企业示范基地。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公布第二批92个“双创”示范基地名单,其中包括45个区域示范基地、26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21个企业示范基地。

中国创新创业发展态势也可以从全球比较中进一步发现。《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表明,中国创业活动在二十国集团中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中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12.84%,比大多数创新驱动国家,如美国(11.88%)、英国(6.93%)、德国(4.70%)和日本(3.83%)更活跃。

2.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创新创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创新国际影响力、创新创业基础支撑、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姜江等:《2016年我国创新创业发展回顾与2017年展望》,《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10期。

第一,创新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尽管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产出、科技人力资源储备等创新指标成效显著,但总体上看,我国创新竞争力与科技大国地位仍不相称,创新国际影响力亟待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知识产权收入占贸易总额比重”指标在全球排名第72位,2014年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6.8亿美元、支出226.1亿美元,逆差达219.3亿美元,而同期美国、日本的顺差分别为880亿美元和160亿美元。2015年,我国专利合作协定(PCT)专利数量达到29846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具有较高科技和经济价值的三方专利数量仅为1897件,远远落后于同期日本(16197件)、美国(14211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的国际开放程度明显不足,国内外协同创新水平偏低,海外供资研发总支出水平、合资与战略联盟交易数量指标在全球排名分别为第90位和第49位。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PCT制度在中国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2016年)》也显示,虽然我国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增速明显,但进入国家阶段的平均数量仍然较少,2014年为1.1个(2013年为1.0个),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美国3.1个、日本2.8个),也低于南非(4.1个)、印度(2.8个)、巴西(2.1个)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第二,创新创业基础有待夯实。创新基础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创新创业。我国高等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专业壁垒大,学科融合度较低,培养模式单一,课程学习基本以授课式为主,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和质量总体不高,缺少系统和科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二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我国职业教育总体上仍然沿袭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实践技能重视不够。职业教育公认度不高、吸引力弱,更多时候是学生无奈的选择。此外,国家及地方财政预算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等情况长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等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水平及其惠及公众的应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及其应用效率仍不高,宽带普及率仅为OECD国家平均值的一半,宽带速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并且移动数据流量资费偏高。另一方面,公共资源向公众开放程度仍然不高,“信息孤岛”现象频现,公众依托公共资源获取信息的难度仍然较大。

第三,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围绕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流动、投融资环境完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也取得了局部的实质性突破。但是,部分政策跟不上形势变化,长期以来掣肘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阻碍创新创业发展的“堵点”和“痛点”仍然较多。例如营商环境方面,在《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政治环境”“监管环境”“商业环境”等指标在全球排名仅为第66位、第107位和第77位。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仍然较大,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数量众多但是规模较小,金融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情况没有明显改善。

三 开放式创新引领众创空间发展

(一)众创空间的提出

众创空间起源于国外,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蔚然成风。随着Fab lab、Makerspace等概念被引入中国,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天使汇、亚杰商会、联想之星、创业家等近百家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在北京、深圳、武汉、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创新创业氛围较为活跃的地区涌现,这些机构各具特色,集聚融合了各种创新创业要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科技服务业的一支重要新兴力量。这些新型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具有鲜明的特点,被称为众创空间。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众创空间”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此举为国家层面首次部署“众创空间”平台,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文件中明确提出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又具备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特点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根据《指导意见》中的定义,“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众创空间绝不是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建设,而是在各类新型孵化器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

(二)众创空间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顺应了开放式创新的需求,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开放共享的理念和机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消融了信息和知识分享的壁垒,消融了创新的边界,预示着开放式创新时代已经来临,进一步推动各类组织及活动边界的“消融”和全球创客运动的兴起。国内外的众创空间普遍崇尚开放、共享的理念和机制,使得有着不同经验和技能的爱好者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碰撞、合作,创造出想要的东西。尤其是对于一些小众、有趣的设计和创造,这样一种文化更容易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此外,国内外众创空间面向所有公众群体开放,采取部分服务免费、部分收费,或者会员服务的制度,为创业者提供相对较低成本的成长环境。

第二,广泛多样的范围和形式。国内外的众创空间拥有广泛的项目覆盖范围,既包括电子、机械、机器人、3D打印等,也包括传统的金属加工、木工,以及与艺术主题相关的项目。创客们善于挖掘新技术和新模式,善于“跨界”创新。在组织形式上,国内外的众创空间可以是非营利组织,也可以是纯商业化机构。非营利的众创空间常由自组织的模式管理,通过收取会员费和捐款来维持运营。纯商业化机构一般会实行更加严格的会员制管理。

第三,多元融合的生态网络。众创空间内的创客数量众多、角色多元,创业导师、创业资源与服务丰富多样,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创业生态网络。国内外的众创空间提供的孵化服务一般由一个核心团队组织与外部顾问团队协同完成,比如企业辅导,空间一般会聘请十几个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工程技术知识背景的企业顾问作为企业的教练,他们对新企业的辅导和培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项目评审过程中,空间会邀请多位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作为导师,参与企业项目评审,这样他们在企业成立之初就接触到这些项目,有可能成为优秀项目的投资者或融资者。此外,国内外的众创空间都非常注重依托周围的学校及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

第四,齐备完善的设备和设施。国内外的众创空间都为企业提供创业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材料、设备和设施,营造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例如印度创业园获得国际标准认证,通过减少噪声污染、垃圾回收、污水回收处理、改善空气、保障优质的水利和电力等措施,为企业创造了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科技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很多众创空间建设的目标都围绕着企业的需求。

第五,专业高效的服务与运作。国内外众创空间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化管理。从协助制定商业计划书、项目评估、资助申请、企业战略辅导、市场策划到企业经营管理辅导、法律服务、财务申报等方面,为在孵项目提供多种服务的同时,还为其设立多样化营利模式帮助其健康快速地成长。总体上看,国内外很多众创空间的物理空间和企业数量虽都不大,但共同特点是从项目评估到项目融资直到企业孵化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周到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

(三)众创空间的新时代价值

众创空间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有效满足网络时代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作为针对早期创业的重要服务载体,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共同组成创业孵化链条。众创空间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以专业化服务推动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发展众创空间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抓手,是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1.发展众创空间,有利于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众创空间释放了中国大地的无穷创意和创造活力,培育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首先,众创空间解决了新产业创业早期孵化难题,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一同形成了从创意到产业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当前全国4000多家的众创空间,与3200余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余家的企业加速器共同形成接递有序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2016年共服务的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近4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00万人,实现了创新、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与良性循环。其次,众创空间打开了投资与孵化相结合的大门,大量民间资本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中。另外,众创空间还帮助2.2万家在孵企业获得27亿元人民币的政府资助。再次,众创空间促进了创业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前全国众创空间内国有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的众创空间共1142家,占到众创空间总数的26.6%。2016年众创空间为4.9万家常驻企业和团队提供了技术支持服务,常驻企业和团队目前共拥有有效知识产权达7.9万项,其中发明专利约1.8万项,带动了中国电子、普天集团、大唐电信、腾讯、阿里、京东等多家央企和大型民企积极参与“双创”,在全国建立了多家众创空间。

2.发展众创空间,有利于打造创新创业“三种能力”

众创空间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特点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是创客与众筹、众包的结合空间,是创意、创业、创造与投资的结合空间。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对于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特别是培育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帮助创业者实现从“0”到“1”的飞跃,具有重要意义。

众创空间既可以提供创业场地、设施等方面的“硬件”,也可以提供组织、协调、服务等方面的“软件”,服务创新创业活动。

一是创业承载能力。创业承载能力是指在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为团队、个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基本硬件支撑的能力,是众创空间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是支撑服务能力。支撑服务能力既包括物业、商务等方面的基础服务能力,也包括代办工商税务注册登记、财务记账、招聘人才、纳税申报、知识产权申请等方面的辅助服务能力。创新创业团队、个人的需求具有个性化、多样性、差异化的特点,众创空间具备好的支撑服务能力,能够帮助创新创业团队、个人在“创业摇篮”中起步。

三是社会协作能力。创新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段孤独求索的经历,更需要公众理解、群体支持、资源支撑。众创空间具有的社会协作能力,能够将一群年龄相仿、目标相近、志向相同的创新创业者凝聚在一起,营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科研资源、信息资源、社会投资等资源已突破地域限制,呈现鲜明的流动性特征。众创空间能够在更大范围组织调配资源,为创新创业个人和团队服务。

3.发展众创空间,有利于推动创业型社会的发展

众创空间推动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引领我国创业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全国的众创空间内有8.3万专兼职创业导师服务创业者,2016年举办创新创业活动累计达到10.9万次,开展创业教育培训7.8万场,开展的国际交流活动有5721余场。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代表的众创空间集聚区已成为区域创业文化高地和创业地标。创新创业文化的铺垫,不仅厚植了中国“双创”的土壤,而且也直接推动了中国从创业型经济向创业型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