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考文献

[1]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

[2]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2004。

[3] 〔英〕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 陈小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和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

[6] 汪泽英、何平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7] 曹明贵:《构建统一性与判别性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

[8] 刘俊霞:《公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9] 樊小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0] 何平:《城乡统筹中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保障》2006年第9期。

[11] 杨翠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2] 郭金丰:《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求实》2004年第10期。

[13] 李鸿敏、郭翔宇:《试论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4] 米红:《从覆盖到衔接:论中国和谐社会保障体系的三步走战略》,《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文集》,2007。

[15] 杨再贵:《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16] 郑功成:《应当分层分类保障农民工的权益》,《经济日报》2001年11月9日。

[17] 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10期。

[18] 宋斌文、竞玮:《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理论探讨》2004年第3期。

[19] 张时飞、唐钧:《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唯一可行之策》,北京劳动保障网,2004年9月7日。

[20] 董克用:《城乡结合部(北京市)“失地农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科学》2004年第4期。

[21] 马驰、张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农村经济》2004年第3期。

[22] 杨盛海、曹金波:《失地农民路在何方》,《中国改革》2004年第11期。

[23] 张时飞:《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框架》,《中国改革论坛》2004年第11期。

[24] 雷晓康、席恒:《三道防线:构建中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5] 杨翠迎、黄祖辉:《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6] 李迎生:《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角色》,《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7] 李珍:《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8] 张丽、孔径源:《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须另起炉灶——访国家发改委就业和分配收入司司长》,《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第7期。

[29] 胡晓义:《关于逐步提高养老保险层次——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札记之二》,《中国社会保障》2004年第1期。

[30] 冯兰瑞:《社会保障社会化与养老基金省级统筹》,《中国社会保障》2002年第10期。

[31]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2] 王晓军、赵彤:《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省区差异分析》,《社会保障研究》2006年第2期。

[33] 林毓铭:《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体制的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4期。

[34] 杨娟:《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5] 郦先春、陈丹琪、涂婉姝:《加大资金转出,实现跨区转移》,《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第5期。

[36] 林红:《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险转移机制》,《劳动保障世界》2008年第2期。

[37] 何文炯:《养老保险转移,平衡利益是关键》,《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第5期。

[38] 胡鞍钢等:《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9] 高培勇:《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框架,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讲话汇编》,人民出版社,2000。

[40] 林治芬:《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管理》,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41] 臧玉磊:《分税制、转移支付与城乡社会保障供给均等化》,《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2] 蔺丰奇等:《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社会保障预算》,《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3] 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4] 贾康:《财政与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5] 蔡社文:《未来5~10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趋势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46] 杨骥川:《建议建立养老保险财政储备金制度》,《光明日报》2003年3月7日。

[47] 国际劳工局编《社会保障:新共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8] 〔美〕达尔默·D.霍斯金斯等:《21世纪初的社会保障》,侯宝琴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9] 林卡、陈梦雅:《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50] 〔韩〕朴炳铉、高春兰:《儒家文化与东亚社会福利模式》,《长白学刊》2007年第2期。

[51] 张秀兰:《发展型社会政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操作化模式》,引自李培林、王思斌、梁祖彬等《构建中国发展型的社会政策——“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政策”笔谈》,《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2] 张洁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反思:我们现在怎样做中国人——张旭东教授访谈录》,《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17日。

[53] 李沛良:《论中国式社会学研究的关联概念与命题》,《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4] 厉以宁:《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商务印书馆,1984。

[55] 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6] 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57] 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58] 景天魁:《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华夏出版社,2001。

[59] 林义:《社会保险制度分析引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60] 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61] 〔德〕威廉·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朱绍文译,商务印书馆,1997。

[62]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63] 林万亿:《福利国家:历史比较的分析》,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

[64] 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经济学家》2001年第4期。

[65] 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6] 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67] J. Adam(ed.), Economic Reforms and Welfare in USSR, Poland and Hungary, Social Contract in Transformation, London: Macmillan, 1991.

[68] J. Oi,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69] 张军:《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解析——基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0] 龙冠海:《社会学》,台湾三民书局,1966。

[71] 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