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观的演进及对构建科学财富观的启示
随着对价值问题和发展道路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财富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关于财富问题的研究,对于研究和正确认识与评价财富,形成科学的财富观,促使中国走上一条最佳的经济发展道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理解财富观?什么是科学的财富观,它具有怎样的特征?本文从经济学发展史中财富观演进的角度,对财富观进行讨论,然后对科学财富观进行初步探讨,总结科学财富观的基本特征。
一 经济学说史上财富观的演进
经济学说史上关于财富观的讨论,有代表性的如重农学派经济学家布阿吉尔贝尔的财富观,他说:“真正的财富由一些什么构成……它包括人们全部的享受,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非必需品以及能够满足人们身体官能快乐的一切物品。”这就是说,财富既包括人们生活必需品的使用价值形态的物质财富,也包括满足人们身体官能的快乐享受性的精神财富,他的这种财富观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他看到了精神财富的重要性,甚至于把精神财富的作用和物质财富相等同,享受品可以替代必需品而忘掉对衣食无着的忧虑。
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斯蒙第(Sismondi, 1773~1842)则把财富看成是人们获得物质幸福的手段,他说:“从政府的事业看,人们的物质福利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他还说:“只有增加国民享受才算国民财富增加。”对于财富,他说:“如果财富不能满足让人享受,如果任何人都不需要它,那么,它就失去了价值,就不再是财富。”他还说:“运动、音乐、舞蹈,也都是劳动和享受,但是它们绝对不能称为财富,因为人们也无法为日后享用把它们保存起来。”西斯蒙第把人的需要及满足程度提到经济研究的首要地位。
而德国历史学派李斯特(List, 1789~1846)则认为,创造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一个国家要有长足的发展,不能仅仅看重眼前的财富,而是应当着重于生产力的培育。他说:“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奴隶制与封建领地的取消,王位的继承,印刷、报纸、邮政、货币、计量、历法、钟表、警察等等事物、制度的发明,自由的保有不动产原则的实行,交通工具的采用——这些都是生产力增长的丰富与泉源。”
从以往财富观的发展演进来看,财富观的演变从形式上看,经历了使用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商品形式→幸福形式→生产力形式→主观效用形式→信息、知识形式等的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从以往经济学对财富的认识来看,往往缺乏对其本质的揭示,仅仅从形式上以及财富数量的度量上来研究。
与以往经济学对财富的狭隘理解不同,马克思则对财富予以本质的揭示,马克思指出:“一方面,财富是物,它体现在人作为主体与之相对立的那种物即物质产品中;另外,财富作为价值,是对他人劳动的单纯支配权,不过不是以统治为目的,而是以私人享受等等为目的。”财富的本质是体现在物外壳背后的人的关系。因此,财富既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价值关系。另外,马克思又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财富的本质的。马克思指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所以,认出财富的普遍本质,并因此把具有完全绝对性即抽象性的劳动提高为原则,是一个必要的进步。”马克思通过定义财富概念达到经济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普遍必然性高度。他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的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活动。”马克思从来没有设想过没有个人自由的社会主义,相反,他总是把未来社会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并认为在这样的联合体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质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物质变换”。马克思的财富观是从财富的物质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的角度揭示了财富的本质。特别是指出财富的创造蕴含人的多样性发展需求,是人的生物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主体性需求的有机结合,把将人的全面发展看做创造财富的终极目的。马克思关于财富本质与财富形式的论述,及其对资本主义财富异化观批判,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产经济条件下的科学财富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财富观的演进对构建科学财富观的启示
其一,财富观是人们对财富的一般看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社会人群有不同的财富观。财富观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财富观作为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观念,又同其他思想观念发生交互作用。
其二,财富观的历史演变,向人们揭示了财富观在人们生活中千姿百态的外在形式。社会实践的发展表明,从财富的形态上来看,财富除了物质形态以外,还有劳务形态、知识形态、信息形态、制度形态等等,从财富的所有权来看,可以分为个人财富和公共财富。
其三,为了研究科学发展问题,需要突破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理论把物质财富看成是以个人主观评价为转移的效用的财富观念。因为按照这种观念,将得出东西越稀缺越好,根本不必进行生产的荒谬结论。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增长,就是无法用效用财富概念来描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对财富的需求确实有了很大的增加,从8亿人增加到现在的13亿人,人口增加如果供给不变,那么人均财富将减少,东西将更为稀缺。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学财富观的基本特征
从财富观的历史演进中我们可以看到,财富观的演进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发展中产生和发展的。科学财富观就是我们在创造财富、分配财富以及使用财富的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和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发展为我们确立科学的财富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是科学财富观的实践基础。我们要树立的科学财富观,是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相适应的。因此,需要探讨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经验,分析研究我国经济生活中人们财富观的新变化,以及出现的新的财富观的原则和规范,阐明符合财富发展需要的财富观,解决经济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上文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科学财富观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财富观要明确财富增长的目的性,明确人力财富也是财富,科学财富观具有鲜明的人本性
科学财富观与资本主义的以物为本的财富观具有明显的区别。资本主义的财富观是以物为本的财富观。它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值,把人当做追求物质财富的工具和手段。比如,重商主义把金钱财富的增值作为经济活动的最高目标,把人力看做是和机器原料一样追求金钱财富的工具,无视人力对人具有的直接的财富意义。就拿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中的财富观来说,虽然其也强调人在经济中的决定作用,但是,它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就是把人力看成是作为增加物质财富的手段,没有把增加人力同时表示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核心,成为评价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和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象征。资本主义物本财富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人的解放和发展,同时也违背了经济不断增加和物质财富日益增长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这个基本法则。
在科学财富观看来,经济发展是人发挥主体作用改造自然的结果,经济发展虽然不能自动解放人,但却为人类解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经济发展最终要为实现社会和个人的整体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例如,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科学财富观要服务于中国最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根本利益,要求把财富的创造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谋财富、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财富发展为人民,财富发展靠人民,财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保障人民创造和享用财富的基本权利。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
(二)科学财富观着眼财富范围的扩大
财富范围不仅包括物质财富,同时也包括精神财富和知识财富,科学财富观具有明确的发展性。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我们的财富观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出发,其目的是为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发展和富裕服务的。
(三)科学财富观明确生态资源、生态环境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财富观是具有生态性的财富观。它和只把商品看做财富、把劳动者等同于物质商品的物质财富观具有明显的区别。依据西方经济学的供求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有人只是把进入市场有价格的商品看做物质财富,把暂时不稀缺的有用物,如空气等都不看做是物质财富,抹杀劳动的主体作用,把劳动等同于物质商品,这种财富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科学发展观的财富观看来,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经济条件下,人造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进入市场的,属于商品财富。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则大部分属于非商品财富。非商品财富对于商品财富的生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对照前文的财富观的历史演进,在当代中国的科学财富观上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克服拜金主义的以物为本的财富观的影响;第二,在财富观上既要继承人类以往财富观的优秀因素,又要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特点(比如人本性的财富观特点),因为科学发展财富观既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关系之中,是从工人阶级整体利益中引申出来的,又是在人类以往财富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要全面地合理地对待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重视国家软实力、人力财富、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管理等非物质财富);第四,在财富尺度上,要正确处理劳动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关系问题,要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财富观,这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财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的财富观要求财富的增长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市场经济必须是一种以市场交换协调尺度为基础,以其他协调机制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可能是一些人倡导的只用市场交换一种机制协调人们利益关系的“纯粹的”市场经济,也不是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