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西藏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扶持政策研究”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对策性研究课题。根据本课题的特点,主要按照“理论分析—历史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意见方案—对策建议”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地展开有关研究。
——理论分析。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存在许多差别,但在理论上却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即都是基于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和市场性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农产品基地建设活动的形式或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客观上又都会按照基本统一的经济学、管理学等原理和机制在运作。根据反复辨析与梳理,可以认为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学科主要有: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业生产布局学,农业生产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等基础性理论。农产品基地建设在于人们利用基本的农业资源和环境,以市场化、商品化、集约化的方式生产农产品,满足当地和其他地区市场的消费需求。其空间布局、微观选址、生产流程、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决策过程,客观上都可以根据相关理论提出基本运作的原理。从理论上全面加以分析。对西藏重要高原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全过程的规律进行探讨,不仅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西藏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历史分析。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都有一个由原始到现代、由初级到高级、由粗放到集约、由单一到综合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产业经济意义上的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提出与实践,只有在农业的商品性、集约性演进到一定阶段后才会产生。如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提出即是在21世纪我国农业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同样,各国政府的农业政策的提出与完善也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如我国的农业从国家的主要赋税来源部门(如封建社会的“皇粮国税”)逐步演变成为一个政府的主要财税扶持部门,其政策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本课题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等理论,通过制度变迁成本与收益、利益调整与福利增进等考察,首先对西藏农牧业的生产经营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梳理其发生演变的原因和机理,探讨其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变过程中的生产要素配置与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主导的农业扶持政策对西藏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开启、发展和壮大的影响作用。
——实证分析。农产品基地建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地域特征明显的生产实践活动。其规律的掌握必须依据实践的反复检验;也必须充分借鉴其他地区,尤其是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基本类似的地区的先期实践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来寻求科学、合理的路径。其中按照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成败尤为重要。本课题主要结合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近期与中长期目标,尤其是“十二五”时期的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产品需求、农业投入等进行预测等实证分析,为西藏重要高原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资源配置、产品类型、生产规模、市场流向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西藏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科学参考。
——案例分析。为了充分认识与发现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客观规律,课题还需要利用当地的一些先行实践的地区和企业的实例,开展多种类型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各种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取得实践数据和经验教训。通过不同类型的案例分析,还可以进一步验证理论和确定理论的适用范围,修正和细化实证分析的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出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程,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技术标准,为全面开展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本课题主要根据课题组的实地调研,选择出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若干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方案意见。在历史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与层面进行研究,经过综合归纳,提出全面、系统、科学的结论性意见,发现和梳理出制约西藏高原重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主要矛盾与解决矛盾的途径。这些意见虽然同全国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更多反映的是西藏高原地区的特殊性。这符合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分析规律。研究所得出的意见和结论并不是所谓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较为接近科学的意见;但经过一定阶段的实践,需要进一步通过研究再提出新的意见与结论。在综合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修正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一些设计方案。
——对策建议。针对西藏农产品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障碍与挑战,结合对西藏农产品发展的目标,提出西藏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选择人类和生产者可以能动地加以改变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方面,围绕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效率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分配公平的原则,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政策改进意见。为了实现政策建议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课题研究主要从农户家庭、农村社区、业主(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多个利益主体的需求角度上,提出加强西藏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任何学科在探索和认识它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时都必须解决实现科学认识的方法问题。方法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识对象的特征与性质。方法的选择应当以有效地认识和解释其研究的对象为准。根据西藏重要高原农产品基地建设涉及的客观对象和过程的特征,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理论逻辑演绎法、历史演变过程法、实证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
——理论逻辑演绎法。理论是对实践的理性化的总结与归纳,理论的形成是通过实践与对实验反复检验的结果。通过理论的指导来认识世界是把握客观规律的捷径。缺乏理论指导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很难切入客观事物的本质。由对西藏高原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社会实践相关的理论选择入手,充分考虑其应用的范围和作为分析工具的价值,对本项研究的意义重大。按照理论的逻辑思维路径和演绎的方向,可以较可靠地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农产品基地建设涉及的理论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具有交叉性质和综合性质,因此要充分认识其结合点和结合的模式,以及理论揭示的规律的假设条件,防止逻辑演绎可能出现的疏漏和错误发生。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与农产品基地建设相关的资源经济学、农业生产布局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实现多学科的分析与研究。其中除了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效率分析的资源稀缺维度外,还要运用风险维度、时间维度和公平维度的理论与方法,来考察和确定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效率实现问题与方案。
——历史演变过程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成长、发展到消亡的时间系列的演变过程。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与将来,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是一个随着时间不可逆变化而呈现的过程。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的条件下,人们往往依据过去的选择作为目前或将来的选择。脱离历史来看当前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与失误。因此,在农产品基地建设与扶持政策的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演变历史进行全面的考察,从历史的演变中发现事物与现象的联系,归纳出其中的规律,总结出过去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当前和今后从事相关活动的借鉴。例如,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市场化的生产性活动在我国仅仅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是由改革开放以后商品性农业的恢复和逐步发展,农业布局的调整和集中产区的形成,以及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才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后来演变为由政府自觉地加以组织、规划和实施的工作。通过对历史演变过程的认识,同时参考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可以推测出将来的发展路径和远景。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西藏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法、政策和制度演变路径法等,来揭示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出现、发展和前景。
——实证分析法。实证分析的方法又称为经验性分析的方法,是对逻辑性演绎方法的必不可少的补充,其核心是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对逻辑演绎的结论意见进行验证,发现其偏离和假设条件的不足等问题,甚至研究理论选择不当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修正结论意见,提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与意见。实践是检验真理和理论的唯一标准。实证方法在农产品基地建设研究中运用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基于理论的数学模型来对结论意见加以检验。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运用,可以从理论化的一般规律深化为实践性的特殊规律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进一步达到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研究而言,对农产品基地所在的地区进行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实地调研是实证分析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主要利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实践模式和西藏目前的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初步实践,来分析西藏重要高原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模式、构成体系等问题。
——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调查,经过仔细研究,提出合情合理的方案或计划。实地调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接地气”,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Case study)是对经济活动实践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在经济管理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往往被运用于对个人、家庭和企业等微观层面的具体生产经营实践的分析,以此来解决面上宏观研究不足的问题。案例分析法是对不同个体活动的系统解剖,以期得到更为形象、直观地对相关活动的认识与了解。在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如不同的农产品生产;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同的产权制度;寻求其中的共同性规律,发现出现的问题与发展障碍因素,从而完善宏观的对策与措施。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课题小组所直接调研的若干农牧业基地的案例材料,对西藏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微观层面的运作特征和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必须注意的政策节点和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