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首钢转型发展的实效
在2013年首钢科技大会上的报告
(2013年3月14日)
同志们:
本次大会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总公司“两会”精神,以提高首钢转型发展实效为目标,明确2013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下面,我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 2012年以来科技创新工作回顾
2012年面对国内外钢铁市场的多重压力和挑战,首钢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一)创新产品推进模式,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一是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2012年根据产品结构调整的实际,结合市场细分,将品种分解为战略高端产品、领先产品、支撑产品和研发储备产品分级推进。2012年四地推进产品总量完成810.3万吨,同比增加140.9万吨。其中,高端领先产品完成174.7万吨,同比增加99.8万吨。冷系产品中,冷轧汽车板完成122万吨,同比增加31.6万吨,市场占有率11.6%,国内排名第四;电工钢完成69.2万吨,同比增加33.5万吨,市场占有率12%,国内排名第四;家电板完成191.5万吨,同比增加73.1万吨,市场占有率23.9%,国内排名第一。热系产品中,管线钢完成129.9万吨,同比增加18.3万吨,市场占有率30.8%,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耐候钢、焊瓶钢同比分别增加16.4万吨、6.9万吨,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9%、45%,均居国内首位。
二是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产品认证取得新突破。全年共组织工业试制新产品89个牌号,试制产品产量10.9万吨。迁顺产线汽车板完成中高端品牌22个车型、173个零件的认证,成功进入宝马供应商序列;京唐汽车板完成16个品牌、352个零件的认证,实现了连退和镀锌汽车板的批量出口;迁钢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成功下线,完成了110千伏变压器认证,高牌号高效无取向电工钢生产5.2万吨,通过了哈电350MW火力发电机组材料认证;焊管用钢SHG1、LED支架用钢、搪瓷用钢等一批冷轧专用钢投入生产;管线钢卷板完成中石油0.8设计系数X80的千吨级试制,通过了21.4毫米X80管线钢的单炉认证;首秦抗大变形17.5毫米X70管线钢首批通过中石油和中钢协新产品鉴定;完成海工钢120毫米E690的开发,实现自升式海洋平台CP-300整台接单;防爆钢SFB700、铁路车辆用耐候钢S450EW、耐硫酸钢SNS、锯片钢65Mn等一批热轧新产品投放市场。
三是创品牌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新增金杯奖产品8项,金杯奖总数达到30项;迁、秦、顺三地金杯奖产品产量全年完成421万吨,占总产量的35.9%,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京唐“集装箱用热连轧钢板和钢带”获得“特优质量奖”;“首钢牌”钢铁产品获得“北京知名品牌”称号。全年受理质量异议626件,同比降低25%,万元工业产值质量异议损失1.56元,同比降低9%。
四是外埠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长钢实现四线切分轧制工艺,直径12毫米/14毫米规格钢筋月均产量达到4.2万吨;水钢持续优化预应力钢绞线的性能,月产保持1.2万吨以上;通钢解决了400兆帕钢筋屈服强度偏低的问题,顺利通过了认证,并解决了薄板坯生产J55管线钢的边裂问题,兑现了出口合同;贵钢高端易切钢全年销售7.2万吨,重型钎具2.8万支,均保持国内第一名;伊钢中宽带钢产品宽度规格由252毫米扩大到272毫米,开发了方形高频焊管产品,均实现了批量生产;凯西马口铁产品一级品率由20%提升至75%,食品罐用途比例由不足5%提高到30%以上。
(二)依靠科技进步降成本取得新成绩
一是强化过程控制,提高技经指标。四地钢铁业增收节支实现降成本54.1亿元,其中,技术降本36.3亿元。炼铁系统通过优化配矿配煤、探索超大型高炉冶炼规律等攻关,三地铁水成本降低78元/吨;炼钢系统通过少渣炼钢、优化转炉炉料结构等技术攻关,三地钢坯成本降低96元/吨;轧钢系统通过优化轧制策略和坯材匹配等措施,轧材成本降低20元/吨。
二是创新工艺技术,支撑全流程降本增效。铁前专业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技术研究,烧结使用高性价比矿粉总量达到71万吨,降低原料成本1800万元,使用北京地区清场料资源6.7万吨,降低原料成本1300万元;球团生产使用23万吨自选粉替代地方粉,降低成本3680万元;焦化使用低品质焦煤资源39万吨,降低成本3600万元。炼钢专业积极推广应用SGRS转炉少渣冶炼工艺,迁钢和首秦SGRS应用比例达到63.8%和81.5%,直接经济效益分别为1.44亿元/年和8613万元/年;通过开发异钢种、异断面连浇技术,减少短浇次,年经济效益达到1532万元。
三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不断深化精细化管理。总公司创立了基于流程管理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钢铁产品全流程的体系管控。京唐、迁钢和顺义冷轧公司相继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四地钢铁业均建立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京唐、迁钢和顺义冷轧公司均通过了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迁钢通过了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京唐公司的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已内部运行。迁顺产线一贯制质量管理体系的产品覆盖范围由汽车板扩大至所有产品,启动了京唐产线一贯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四是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蓬勃开展。全年共组织钢铁业四地提合理化建议11081项,采纳5778项,创效益18935万元。
(三)深化开放合作,创新能力继续增强
一是三个联合研发中心第三期合作顺利推进。2012年共安排18个合作项目,其中,京唐炉缸监控项目实现了炉缸热状态的在线监测;京唐低碳铝镇静钢连铸最高拉速由1.7米/分钟提高到2.3米/分钟,处于国内同规格板坯拉速最高水平;通过高品质合金化热镀锌板质量关键技术开发,DX56D+ZF通过了北京现代朗动车型后围板的认证;通过高性能管线钢生产技术开发,完成了大壁厚X80和X90/X100的开发。
二是继续拓展开放合作。首钢已成为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伙伴单位和中关村新能源海水淡化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汽车材料联合研发中心,首钢汽车板在北汽自主品牌占有率达到70%以上;在京唐产线启动了与德国CSS公司合作,在顺义产线调整了与比利时CMI公司的合作推进方式;继续开展与台湾中钢、韩国浦项的交流合作。
三是获得多项国家科技项目支持。“高强度耐腐蚀石油天然气集输和输送用管线钢生产技术”开发、建立迁钢公司能源管理中心等6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支持,共获得国拨资金2830万元。2012年,首钢总公司被工信部、财政部联合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四是科技成果数量、水平稳步增长。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24项,其中19项达到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12项次获得上级科技奖励,“首钢4300毫米中厚板超快冷系统开发及新一代TMCP的应用”和“特大型超高风温热风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全年申请专利513项,同比增长38.6%;授权专利287项,其中发明专利127项。四地钢铁业形成技术秘密209项,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39项,国家、行业标准97项,其中51项已正式颁布实施。
五是加强科技投入,一批科技措施发挥重要作用。2012年四地实施短平快项目74项,迁钢2160增设超快冷项目、首秦RH炉蒸汽系统改造、顺义酸轧作业区离线检查站改造等37项投入运行,在保障品种开发及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技术研究院热镀锌模拟器、等离子质谱仪、电子探针、原子吸收光谱仪等高端设备相继投入使用;中试基地冶炼试验钢种380炉,轧制180个批次,其中包括极地用超低温管线钢、塑料模具钢、热轧高扩孔钢、超高强冷轧DP钢等65个钢种的中试试制,有30个钢种实现了从中试向工业生产转移。
(四)非钢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国际工程公司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工程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钢铁厂粉尘处理转底炉工艺及设备关键技术”等5项重点开发项目得到实际应用;获得全国冶金行业优秀工程设计奖10项,总承包奖9项,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首自信公司联合冶金自动化院成立了“混合流程工业自动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钢分实验室”,并获得北京市级技术中心的认定;开展了“冶金过程控制系统开发平台”等多个重点项目攻关,其中“京唐转炉副枪设备及自动化炼钢系统改造工程”一次性热试成功,迁钢2160热连轧机二级模型系统服务器成功技术升级;首钢迁顺一体化质量管控信息化一期项目成功上线并投入正常运行。取得软件著作权11项。
能源环保产业方面,能源环保产业事业部以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及城市固废循环利用两大板块为重点,承担了“钢渣活性组分固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3项国家级课题,开展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餐厨垃圾处理等4项产业化项目的技术集成,其中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的绿色建材产品已应用于鲁家山道路工程。鲁家山垃圾发电项目焚烧余热锅炉系统、烟气净化系统、综合水处理系统等主要工艺设备基本安装完成,进入调试阶段。北京市鲁家山静脉产业基地规划及实施方案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论证。
装备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方面,机电公司加强新产品开发和研制力度,自主设计、集成、研制了迁钢公司80万吨推拉式酸洗机组;完成了“印度135万吨/年焦化工程”、“三一重工盾构机研制”等一批成套机电设备的研制。京西重工面向高端汽车用户,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完成了DBC1200制动器的研发、试验、量产和第三代磁流变技术的开发,并首次运用于“揽胜”车型。东星公司获批“烟台市工程机械轴套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瑞士通标公司的TS16949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再认;“工程机械用销轴磨削及热处理高效复合工艺的开发”获得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二等奖。长白公司成功研制了短应力棒材轧机、线材轧机、钢卷运输线等成套设备并批量生产;利用“产学研”开发平台,不断提升结晶器和连铸成套设备的制造档次和水平,获得省级技术中心称号。
建筑业方面,首建公司以争创国家级质量奖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建设部十项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荣获2012年中国施工企业科技先进企业称号;获得部级工法2项、专利授权15项,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编制4项。
高端金属材料及新产业方面,北冶公司开展科研项目66项,完成新产品开发15项,成为国内唯一掌握高Mn合金宽板轧制技术的企业,铁镍型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产业化实现突破。吉泰安公司在成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后,相继研究开发了铁铬铝新品种,打通了箔材生产工艺,建成了非晶铁芯生产线,并牵头组织制定了《机动车尾气催化器金属蜂窝载体用铁铬铝箔材》国家标准,“铁铬铝金属纤维丝材”项目列入科技部2012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喷薄公司锂电池隔膜中试线设备性能达到设计要求,顺利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专家评估;“纳米纤维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获得“2011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金属公司积极引进国外先进高强钢辊压成型、冷冲压成形技术,加大客户开发力度,成为北京奔驰等高端客户的供应商。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差距和问题。在当前市场竞争残酷的环境下,首钢产线的效率和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品结构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与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产品结构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差异化程度对竞争力的支撑不够。高端领先产品比例低,产量仅占钢材总量的9.7%;部分高端及领先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如超高强汽车板、高牌号取向硅钢、Ni系低温钢、核电用钢等。盈利产品数量少,2012年盈利产品共计179.5万吨,仅占商品钢材的9.8%。部分产线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弱,以Q550~Q690级别钢板为例,在产品成分与国内先进企业基本相近的情况下,成本与去年底煤机行业中标价格之间最大相差1000元/吨以上。
二是“产销研用”界面效率偏低,主要表现在管理流程长、解决问题慢。在产品月度计划编制中重视数量,没有建立起计划执行与效益测算联动机制,不能满足月保季、季保年的经营目标要求;在新产品开发、制造、服务全流程管理中,对出现的问题主要依靠行政决策系统进行协调,没有建立起依靠业务协同的工作机制,协调周期长、协同效率低。
三是科技创新的软实力不强,表现在产品质量稳定性不能满足高端客户的要求。部分设备功能精度达不到要求,常常造成带钢黑点、硌坑、划伤等表面缺陷;部分非主体关键设备功能不能满足高端产品的工艺技术要求;由于轧钢工艺控制波动,导致薄板产品头尾性能波动,增加了用户使用过程的废品率,影响了首钢产品的竞争力;对带钢板形二级模型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不足,薄规格钢板、酸洗板的板形指标命中率低,需要经过平整处理才能交货,在增加成本的同时,还影响接单能力。
四是对用户的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主要体现在重点产品的合同兑现率低。冷轧汽车板总体的整单兑现率全年平均只有80%左右;对用户下游加工的工艺需求了解不清,个性化质量设计针对性不强,“合标不合用”的现象时常出现,造成2012年质量异议26件,占质量异议总数的14%;以技术为主导的用户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如车轮钢380CL焊接微裂纹发生率高达20%,离用户要求差距较大。
五是非钢产业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不能适应首钢转型发展的要求。非钢产业涉及制造、建筑、房地产、软件信息等20多个行业,产业间关联度不高,产业链延伸拉动作用不强,科技创新资源也相对分散,协同性不强,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板块合力;大多数非钢产业规模小,与北京市行业领先企业年销售收入300~500亿元规模相比,更加需要依靠技术创新的支撑来做大做强;非钢产业对首钢钢铁业依赖性强,多数企业对首钢依赖度达到50%以上,缺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科技成果和创新产品。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找准着力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 2013年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2013年科技创新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总公司“两会”精神,以打赢钢铁业扭亏增盈攻坚战为主题,以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主线,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坚定信心,强化首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全集团科技力量整体优势,为确保完成2013年科技进步目标任务而努力。
(二)2013年科技进步主要目标任务
一是科技项目安排。集团科技项目安排426项,计划资金5.26亿元。其中:四地钢铁业(包括技术研究院、京唐、迁钢、首秦、顺义冷轧、能环、矿业)科技项目323项,计划资金3.56亿元;外埠钢铁业(通钢、水钢、长钢、贵钢、伊钢、凯西)科技项目66项,计划资金1.11亿元;其他子公司与独立单位科技项目37项,计划资金0.58亿元。
二是产品结构安排。四地钢铁业推进产品总量安排928.09万吨,其中:高端及领先产品293.09万吨,比例由9.6%提高到15%,力争达到300万吨;推进产品增收46.8亿元,增利13.6亿元,力争实现增收50亿元,增利15亿元;十大重点产品安排600万吨,占推进产品总量的64.6%;出口产品安排180万吨,其中高端及领先产品22.5万吨。
三是质量方针和目标安排。2013年的质量方针是“致力产品卓越,追求用户满意”。通过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加强过程控制,实现以下质量目标:钢铁产品顾客满意度≥90分,培育名优产品6个,钢材综合合格率≥99.76%,带出品率≤2.85%。
四是重点工艺技术安排。2013年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重点安排高性价比原燃料使用技术、多矿种炉料结构和高水平富氧技术、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炼钢系统低成本冶炼技术、冶金过程仿真及二级模型技术、全流程板形及表面质量控制技术、新一代TMCP减量化生产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10项重大工艺技术攻关。
五是非钢产业技术进步目标。以效益为中心,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强整体技术能力,调整产业格局和运营模式,发挥协同效应,聚集研发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建设工程技术服务、环保产业、医疗产业等七个产业平台。
三 2013年首钢科技创新重点工作
2013年首钢科技创新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产品推进,加快新产品开发
进一步推进“技术降本、产品增效”工作,加强品种开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用户服务能力等“三个能力”的建设,重点突破板形、表面质量控制等一批关键工艺技术瓶颈,提高合同兑现率及重点产品在关键用户的整单兑现率,完善以技术服务为主导的客户服务体系,构建以扩大高端领先产品产量、提高产品增收增利水平为目标的工作评价和考核奖励机制。
一是完善“产销研用”一体化产品推进模式。总公司组建了销售技术部,整合首钢的生产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销售资源为产品结构调整服务,分10个重点产品项目经理部和6个产线项目经理部开展工作,年度任务目标、团队组建、工作体制、激励机制已经明确。产品推进团队要强化计划管理职能,实施月保季、季保年的经营指标管理体系,实施“先算后干、干中再算”的方法,根据经济效益原则优化产品结构。每月按照固定时间节点,对计划编制、产品开发、渠道建设、产品制造、合同兑现实现动态管理,提高计划兑现率;为适应总公司一业多地、多个层级的管理实际,团队内部由行政级别主导模式调整为业务服从主导模式,最大程度改善产销研用的界面效率,提高总公司与各子公司的协同效益;用户技术服务中心要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为首钢产品在下游用户的使用提供解决方案;设备支撑组要建立和完善设备功能精度管理体系,提高各产线对产品质量的保障能力。销售技术部要逐级落实责任,将年度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月和各产品推进团队,确保完成产品结构调整任务。
二是抓好重点产品的推进,提升首钢品牌的影响力。冷轧汽车板计划安排160万吨。京唐产线实现800兆帕及以下强度等级全覆盖,并重点完成镀锌产品的系列化;迁顺产线提升高端用户的供货量和质量稳定性,重点突破合资品牌轿车外板的批量供货;目标客户重点开拓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北京现代等。
管线钢计划安排151.2万吨。重点完成21.4毫米X80、X90/X100单炉及千吨级认证,具备大批量供货能力;开发抗大变形、抗酸、耐低温管线钢系列产品,实现普通及高强管线钢厚度规格的全覆盖;推进X80热轧板卷与中厚板的降成本工作;目标客户重点推进中石化、中海油。
电工钢计划安排78.5万吨。取向电工钢4万吨,形成稳定生产能力,实现220千伏、500千伏变压器用钢商业供货,重点突破低温HIB钢生产技术;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品产量10万吨,重点在高效节能家电及电机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目标客户重点开拓哈电、天威保变、特变电工、美芝、南车等。
高强钢计划安排21万吨。京唐与迁钢重点拓展产品规格,薄规格达到3毫米,厚规格达到14毫米;做强做大700兆帕以上级别产品,满足徐工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京唐、迁钢、首秦共同推进Mn-Ti系低成本高强钢的开发;目标客户重点开拓徐工机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
汽车结构用钢计划安排40.7万吨。汽车大梁用钢重点开发S750L,车轮用钢重点开发SCX400、540CL、590CL以及热轧双相钢、高扩孔钢等;目标客户重点开拓北汽福田、一汽解放、日上车轮、兴民钢圈等。
耐候钢计划安排71万吨。重点开发高强集装箱Q700J、高强搅拌罐750JJ和铁道车辆用耐候钢S450EW;完成耐硫酸露点腐蚀钢NS440的认证;目标客户重点开拓中集集团、胜狮货柜、新华昌、中海集团等。
能源用钢计划安排16.7万吨。加强储罐钢市场开发与拓展,以产品认证为先导,以增加产品供货业绩为目标,增加直供比例,稳定销售渠道,实现合金容器板的批量生产;目标客户重点开拓中石油、中石化、哈电、上海电气、一重等。
冷轧专用钢计划安排30.25万吨。重点开发高级建筑板S550GD+Z、焊管用钢、LED支架用钢、捆带用钢、电池壳用钢等品种;目标客户重点开拓富士康、南孚、美的、格力、LG等。
热轧酸洗板计划安排31万吨。重点开发深冲用薄规格SPHC/D/E、日标SAPH310-440系列产品、热轧搪瓷钢、欧标和德标系列产品、汽车用热轧双相钢、高扩孔钢等品种;目标客户重点开拓美芝、凌达、北京现代、奇瑞、海尔等。
三是推进一批研发储备产品。全年安排60项研发储备产品,其中热轧板卷产品重点开展高强石油套管、正火态管线钢、高强耐候钢、热轧高扩孔钢与双相钢、复相钢等产品开发;冷轧板卷产品重点开展冷轧集装箱钢、淬火配分钢、专用搪瓷钢等产品开发;中厚板产品重点开展高强抗大变形与抗酸管线钢、Ni系低温钢、塑料模具钢、超高强水电钢、临氢Cr-Mo钢等产品开发;长材产品重点开展耐腐蚀钢筋、新型微合金化齿轮钢、含铌钢绞线、含铌轴承钢等产品开发。年底力争实现30项产品进入工业试制。
四是抓好短平快项目的实施。全年安排实施短平快项目81项,预计增效9462万元。京唐重点开展“酸轧及镀锌线增加表面检测仪”、“连退镀锌线增加刮刀”等项目,改善钢材表面质量,减少硌坑缺陷,FC单工序表面质量命中率达到95%以上;迁钢重点开展“开平线矫直机改造”、“热轧平整机组表面质量检测仪”等项目,确保解决薄规格高强钢开平矫直的板形超标问题,具备开平1000兆帕薄规格钢板能力,钢板不平度≤3毫米/米;首秦重点开展“ACC系统增加中喷改造”及“淬火炉辊道延长”等项目,解决钢板在冷却过程中的板形瓢曲问题;实现超长淬火钢板正常生产,提高热处理产线生产能力;顺义冷轧公司重点开展“镀锌线沉没辊预热系统改造”、“镀锌线沉没辊刮刀改造”等项目,确保解决目前生产高端汽车板表面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五是结合京唐、迁钢、首秦、顺义产线装备特点,合理进行产线分工与合作,发挥综合优势。结合各产线的装备与技术特点,合理配置产品开发任务,从产品工艺路线互补、强度和规格组矩覆盖面拓展、增强配套供应能力和个性化需求满足能力等方面开展攻关,全方位提升首钢产品竞争力。从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带出品、充分发挥产线能力等因素考虑,安排普通、支撑产品和质量稳定的领先产品的产线分工;从有利于组织认证流程、提高合同兑现率、充分利用现有装备等因素考虑,安排研发储备产品、高端产品和质量不稳定的领先产品的产线分工。
六是加快外埠钢铁企业的产品开发。水钢要持续改进82B产品质量,不断降低成本,同时完成帘线用钢研发储备;长钢要加快开发500兆帕级钢筋、锚杆用钢、耐候H型钢的开发;通钢要抓好82B、轴承钢、Cr-Mo系优质结构钢等精品棒材的开发;贵钢要加大车轴钢等新产品开发力度,做好新区产品和技术储备;伊钢要做好550轧机升级改造,扩大带钢产品规格,抓好线、棒材二期工程投产工作。
(二)强化工艺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
一是抓好重大工艺技术攻关。重点安排有利于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支撑新产品开发的工艺技术攻关;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和支持循环利用的工艺技术攻关;开展有利于促进首钢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的用户技术研究。
炼铁领域拓宽原燃料种类和新资源使用范围,加强多矿种适应性研究。通过合理配矿、配煤以及优化炉料结构,实现南非粉、高硫煤及其他高性价比非主流资源全年用量250万吨以上;实行铁前质量管理一体化,加强改善烧结矿粒度组成及有害元素控制技术研究,解决非主流资源扩大使用后有害元素升高等不利影响,形成从入场原燃料检验,到烧结矿、焦炭等中间产品的质量跟踪,直至高炉生产出合格铁水等全过程质量管控;加强高炉长寿攻关,完善高炉操作基本制度,实施炉缸炉底在线侵蚀监测,加强加钛护炉维护,保证高炉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开展铁前成本管控一体化研究,加快铁前全流程仿真计算模型的开发,对各基地铁水成本进行动态预测,指导铁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炼钢领域重点开展SGRS少渣炼钢、全三脱+SGRS、异钢种连浇、铸坯质量控制等技术攻关。京唐公司重点采用全三脱+SGRS技术,解决自产废钢消化的难题,实现全量钢水少渣冶炼,冷系产品连铸周期控制在35分钟以内;迁钢、首秦SGRS出钢命中率从88%提高到90%以上;迁钢实现异钢种连浇技术的内部推广,采取二冷水及结晶器流场优化控制等措施将板坯综合角裂发生率降低50%;首秦实现套筒窑检修时石灰石100%替代白灰。
轧钢领域重点开展薄板全流程板形和表面质量控制、超快冷工艺应用、产线二级模型解析等技术攻关。完成迁钢1580和顺义冷轧全流程板形控制二级模型解析,迁钢1580产线全长凸度命中率提高到95%以上;顺义冷轧酸轧切边量降低到26毫米;迁顺产线热卷1级及以上命中率提高到95%;京唐产线表检系统缺陷检测率提高到90%;首秦超快冷+ACC联动工艺应用规格达到100毫米;迁钢实现超快冷稳定运行,钢卷目标温度命中率达到95%以上。
用户技术领域重点开展焊接、成形、涂装及耐蚀等技术攻关。重点解决车轮钢等产品在用户焊接加工过程中的裂纹问题和冷轧基料用户彩涂后的边浪问题;建立首钢GI汽车板焊接数据库,并通过上海大众材料认证。在成形领域,要建立100个以上高强钢零件的成形数据库,实现东风乘用车S30车型侧围板用钢试制并供货。在涂装及耐蚀领域,要完成IF钢GA板的预磷化工艺研究,在主机厂进行使用;完成油轮货油舱上甲板工业试制,腐蚀性能满足25年外推腐蚀速率≤2毫米。
能源耐材领域围绕节能降耗技术和制定耐材发展战略开展工作,以提高迁钢和京唐转炉煤气回收、降低京唐氧气放散率和加热炉燃耗为目标,通过完善转炉煤气回收工艺,开发制氧系统经济运行模式,优化板坯热工制度等研究,实现转炉煤气增收10立方米/吨及氧气放散率降低2%;耐材专业要从研发、采购、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制订耐材发展战略及系统实施方案,提高耐材专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实力。
二是开展基础与前沿技术的跟踪和研究。强化材料基础与仿真技术研究,深入开展超高强度热成形钢镀层工艺、油船货油舱耐腐蚀技术、材料超低温韧性控制技术等研究;紧密跟踪汽车用钢发展趋势,开展淬火配分钢等第三代汽车用钢的基础工艺研究。
(三)打造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
各产线要通过完善工序间的质量管控标准,提高产线内部工序间质量保障能力。以一贯制质量管理为基础,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协调高效管理流程;以PDCA方法持续优化工艺操作和设备改进,从根本上解决设备运行、工艺控制、产品质量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京唐公司重点建立工序量化评价体系,分层级建立从原燃料进厂到最终产品发运的全过程工艺稳定量化指标评价体系;抓好设备功能精度保障能力,健全设备功能精度管理体系、设备检测诊断体系、在线状态监控系统,实现设备功能精度管理由“经验式”点检定修制,向依靠先进检测工具、以精准数据为依据的全天候状态维护转变。
迁钢公司重点按照“PDCA+精细化”的要求,把基础工作做细做透。持续完善一贯制质量管理体系,将一贯制质量管理向上游原燃料供应和下游用户、终端用户的服务延伸;以控制计划和列车时刻表为管理工具,增强一贯制质量控制能力。
首秦公司重点夯实管理基础。深化PDCA管理,提高工作标准;强化精细管理,推动信息化建设,完善数据采集系统,提升铁钢数据自动采集能力;完善高炉工长系统,建立炼钢数据采集平台,实现统一、准确、实时的数据采集。
顺义冷轧公司重点提高精细管理和精准操作能力。持续完善设备管控体系,满足工艺要求,增强生产稳定性;梳理和整合设备系统资源,提高设备功能精度,推进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提高设备维护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用户服务体系。成立首钢用户技术服务中心,积极推动以用户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全方位用户服务模式,提升首钢技术服务、差异化服务、个性化服务能力。继续在汽车客户中推行先期介入合作模式,将该模式向战略用户、战略产品的行业龙头企业拓展,建立客户技术服务代表,提供快捷的技术指导,实现贴身服务;普及重点战略用户24小时客服制,针对北京现代、一汽大众、沈阳宝马等一批客户实施24小时到现场提供客户技术支持及质量异议处理服务。
二是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提高合作层次和实效。加大与下游用户的实质性合作,首钢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技术合作研发、新产品替代应用、钢板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做实三个联合研发中心,与钢研总院合作开展超高强管线钢、超高强度热成形钢镀层工艺技术研究;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淬火配分钢等第三代汽车钢产品开发;与东北大学合作开展4300毫米二级模型解析及轧后冷却系统优化研究;加大与先进同行的合作,与台湾中钢就冷热轧薄板领域开展设备、工艺、技术交流与合作。
三是完善实验室建设。配合京唐公司镀锡板的投产,按照不同用途的镀锡板检测需求筹建电镀锡实验室;继续完善与北汽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高强汽车板开发、汽车轻量化、用户技术研究;新增高速拉伸试验机、多功能光电子能谱仪等检测设备,保障高等级汽车板等战略产品的研发,加速研发储备产品的开发速度。
四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公司重点研发产品及用户技术需求,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包括镀锡板产品开发需要的专业涂镀和材料分析人才,成形、腐蚀与防护、模具设计等下游用户技术人才,产线二级模型开发等专业人才;在新产业园区继续实施人才市场化管理,推进“人才特区”建设;以打造“首钢人才培养品牌”为目标,推进首钢“高级科研专家、设计专家培养工程”;比照“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政府特贴专家”、“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准,选拔重点技术领域专家人才,交任务、压担子,进行重点培养。
(五)提升新产业和非钢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国际工程公司要加快产品功能性设计转型工作,尽快做好“三维、动态、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建设。重点开展高炉水冷气密箱闭路循环系统、热轧横切机组液压移动式定尺飞剪等7项技术研究与工程项目,力争形成新的技术优势。首自信公司要重点研发热连轧二级自动化控制模型技术、热连轧板形控制模型技术、冷连轧机二级控制系统等,在轧钢二级控制模型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完善和丰富现有的MES、ERP三、四级软件产品体系,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的增值服务产品。
能源环保产业方面,能源环保产业事业部要大力推进能源环保领域关键技术及工艺研究,重点开展“钢渣矿化固定CO2技术集成与工业示范”等4项国家级课题的研发及示范工程建设;结合首钢能源环保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开展“工业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等4项核心技术的研发;开展餐厨垃圾处理等6个产业化项目的工艺集成创新。鲁家山垃圾发电项目要继续做好项目整体的优化设计工作,重点组织开展炉渣、飞灰产业化应用方面的调研及可行性研究,做好系统联调工作。
装备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方面,机电公司要重点加快服务和制造并重的转型发展步伐,完成“迁钢1580毫米平整分卷机组自主集成”、“2.5万吨/天海水淡化装置”等重点工程;加强矿山机械、环保设备、管片模具等市场开发和制造技术攻关。京西重工要进一步扩大产品批量,拓展市场,更好地为高端汽车用户服务;加快开发小型/单缸卡钳系列产品和新一代制动主缸密封设计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东星公司要夯实工程机械轴套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在专利申请、标准、产品质量、科技成果方面取得新突破。长白公司要力争在板坯结晶器铜板超音速喷涂、大倒角结品器等各民用项目和军品项目上有新的突破。
建筑业方面,首建公司要重点做好节能环保建材施工、建筑防水等新技术开发,研究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施工技术;开展热轧卷取机组侧导板整体拆装、线外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等6项科技项目攻关,努力实现企业施工技术的更新和现代化。
高端金属材料及新产业方面,北冶公司和吉泰安公司要重点开发高端金属材料并推广应用,开展高温、高强软磁合金性能研究、复合结构软磁合金工艺与性能研究,实现高温合金批量化生产和环保、高效能层状复合材料的量产与规模应用。喷薄公司要进一步优化制膜工艺,制备出低成本高品质的隔膜产品,同时积极做好示范线相关工作;要找准膜产品市场定位,提出可行性措施,力争今年底做好、做精1个~2个隔膜产品。金属公司要继续做好与意大利MA公司合资合作项目的建设工作,拓展市场,加强先进技术的引入,加快北京工厂厂房改造、设备引进等工作进度,实现北京工厂的建成投产。
同志们,在首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瞄准市场、立足产线、聚焦产品、崇尚人才,全面完成2013年的各项工作,把首钢科技创新团队打造成为承载梦想、追求卓越,支撑首钢的新型科技团队,为提高首钢转型发展的实效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钢总公司关于表彰2012年度首钢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的决定
按照《首钢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总公司组织了2012年度首钢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评审工作,经过单位推荐,专业组评审,首钢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委员会表决,《首钢日报》公示,总公司经理办公会审定,决定授予李本海同志、张福明同志2012年度首钢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颁发奖杯及证书,并奖励个人30万元。
李本海同志在首钢工作20多年来,始终站在科研一线从事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科研管理工作,在开发炼钢新技术、新产品,促进降本增效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汽车板、家电板产品开发上,带领团队,用三到四年的时间,从零开始,实现了年产百万吨的目标跨越,为推进首钢高端产品的开拓进程,践行板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福明同志在首钢工作20多年来,一直从事冶金工程设计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了首钢京唐钢铁项目、迁钢项目、首秦项目等多项重大工程的设计建设,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重大产业开发等项目的攻关,解决了多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在首钢搬迁调整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公司号召全体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向李本海、张福明同志学习,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为首钢转型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首钢总公司
2013年3月14日
首钢总公司关于表彰2012年度首钢科学技术项目奖的决定
2012年首钢广大科技工作者依靠技术创,攻坚克难,打造“低成本高端高效”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新成绩,为首钢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充分调动全集团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创新积极性,按照《首钢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总公司组织了2012年度首钢科学技术项目奖的评审工作,经过专业组评审,首钢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委员会表决,《首钢日报》公示,总公司经理办公会审定,评审出获奖项目116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71项。
授予“高效低耗环保型转炉炼钢工艺技术开发与创新”等14项成果为首钢科学技术一等奖,为每项成果颁发证书和奖金15万元。
授予“首钢高炉长寿技术研究与应用”等31项成果为首钢科学技术二等奖,为每项成果颁发证书和奖金10万元。
授予“长钢负能炼钢工艺技术进步分析”等71项成果为首钢科学技术三等奖,为每项成果颁发证书及奖金5万元。
总公司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向获奖人员学习。应对严峻形势,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为提高首钢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努力奋斗。
首钢总公司
2013年3月14日
首钢总公司关于表彰2012年度首钢钟香崇青年科技奖的决定
按照《首钢钟香崇青年科技奖奖励办法》,总公司组织了2012年度首钢钟香崇青年科技奖评审工作。该奖项用于奖励首钢耐火材料领域在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首钢青年科技人才。
经单位推荐、专家委员会评审、总公司经理办公会审定,决定授予首钢京唐公司彭国仲同志、迁钢公司芦文凯同志、首秦公司石锦雄同志首钢钟香崇青年科技奖。
总公司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向他学习,在各专业领域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为推进首钢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首钢总公司
2013年3月14日
首钢总公司关于表彰第十三届管理创新成果的决定
2012年以来,首钢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首钢“两会”和“三创”会精神,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以创新的思维、开放的视野,深入推进创新创优创业,突出重点,积极探索,夯实转型基础,破解发展难题,创建了一批优秀管理创新成果。
经过首钢评审委员会评审,总公司研究决定:对61项管理创新成果予以表彰奖励,其中:劳动工资部申报的《钢铁企业搬迁调整中的职工分流安置》,同时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京唐公司申报的《系统精益管理在新一代“全三脱”炼钢流程中的应用》等11项,同时获得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矿业公司申报的《面向多品种小批量制造企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等20项,同时获得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
总公司要求,各单位要围绕2013年“打赢钢铁业扭亏增盈攻坚战,推进北京园区建设和新产业发展取得实质进展”两大任务,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质量效益意识,结合本单位重点工作,确立一批管理项目,抓好立项、深入调研,加强成果的培育、转化和应用,开展后评价活动,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提高首钢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完成今年目标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首钢总公司
2013年3月14日
首钢总公司关于表彰第五届首钢名优产品的决定
为树立首钢产品的品牌形象,调动职工争优创优的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总公司举办了第五届首钢名优产品评选活动。经过单位推荐、群众投票、专家委员会评审和公示,总公司研究决定,对高等级管线钢等10个产品授予“第五届首钢名优产品”称号。
本届名优产品评选活动得到了首钢集团上下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各单位积极组织,宣传展示自己的产品,提升本单位在首钢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广大职工踊跃参与,认真投票评选,在全集团干部职工中进一步树立了创品牌、打市场、争一流的产品创优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当前,首钢正处在加快转型发展、打造“三个首钢”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是首钢转型发展重中之重。希望各单位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以名优产品评选为动力,发奋图强、勇于进取,为持续推进首钢创品牌战略,不断提升首钢核心竞争力做出新的贡献。
首钢总公司
2013年3月14日
首钢总公司关于表彰第六批“首钢技术专家”、“首钢技术带头人”的决定
在首钢面临空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为着力提高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定不移推进首钢转型发展,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领军型高端人才队伍,总公司继续开展了第六批“首钢技术专家”、“首钢技术带头人”推荐选拔工作。
按照2012年新修订颁布的《首钢技术专家、首钢技术带头人推荐选拔工作实施办法》,经过基层单位提名推荐、专家评审及公示,总公司研究决定,对第六批77名“首钢技术专家”和161名“首钢技术带头人”予以表彰。
这一批首钢技术专家、技术带头人,是在首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产生的优秀人才。他们具有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以坚定的信心、高昂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他们在十分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为实现企业效益做着不懈的努力;他们带头实践“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科学谋划、开拓进取;他们刻苦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取得新成果;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为首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公司希望受到表彰的“首钢技术专家”和“首钢技术带头人”,要坚持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作风,努力提高驾驭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能力,攀登科技新高峰;要充分发挥首钢技术专家、技术带头人应有的作用,培养出更多的青年人才,为首钢的发展建新功、立伟业。
总公司号召全体职工特别是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以“首钢技术专家”、“首钢技术带头人”为榜样,学习他们思想解放、开拓奋进、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崇尚科学、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不懈探索、勇挑重担、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首钢发展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做出新的贡献。
各单位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落实首钢“十二五”人才规划,围绕发展战略,坚定信心,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首钢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奋斗!
首钢总公司
2013年3月14日
2012年度首钢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
李本海 首钢技术研究院
张福明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012年度首钢钟香崇青年科技奖
石锦雄 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芦文凯 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公司
彭国仲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度首钢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