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 战略优势
第一,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丰富的历史遗迹。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财富与文化交流之路。在先秦至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亚欧输出丝绸、输入香料和珠宝的商路。宋元时期,海上丝路是中国输出陶瓷和茶叶,输入象牙、香料的商路。明清时期,海上丝路是输出中国瓷器、茶叶、五金,输入白银、香料的商路。所以,海上丝路也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也是文化传递的路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是通过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拉美的高产作物、西方的火炮、数学和天文知识等近代科学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长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如中国的泉州市留下许多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遗存,东南亚的三宝公(郑和)庙比国内还多。东非的肯尼亚留下中国陶瓷等众多历史遗迹。当然最重要的历史遗迹当数散布在东南亚等地的华侨华人社会网络。
第二,丝绸之路留下中国“崇尚和平”的精神遗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体系”延续了数千年,直到西方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后才走向衰落。朝贡体系虽然具有不平等的一面,很难为崇尚平等的西方所接受;但朝贡体系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体现了中国“礼尚往来”的文化精神,并非中国的刻意安排。郑和七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的肯尼亚,虽然有“宣国威于海外”的意图,但中国没有在沿途攻城略地,进行殖民统治。因此,数千年的海上丝路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平的精神。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中国今天重返丝绸之路必须强调其和平性质。中国领导人赋予古丝路精神以新的内涵:用和平友好、互惠互利、包容共鉴、共同发展的新理念建设新的丝绸之路。
第三,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具有优越的合作基础和潜力。欧亚非地区国家能源资源丰富,与我国经济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与上述国家的经贸合作取得快速发展。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贸易总额高达13927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36%,我国已经成为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海湾国家及一些拉非国家最重要的贸易对象和外资来源地。这意味着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经济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优越的经贸合作基础。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国家组织间签署了一系列投资贸易协定,如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及韩国签署了亚太贸易协定;与海湾国家搭建了中国—海合会合作论坛;与非洲国家搭建了中国非洲合作论坛;与东盟国家搭建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与新西兰、智利、秘鲁等国家签署自贸区协议。各种合作论坛、经贸合作协议以及境外经济合作区等合作机制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四,东亚成熟的生产分工网络和廉价的海运优势。东亚地区公认的优势在于生产分工和日益深化的金融联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输货物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这些航道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撑着东亚绝无仅有的生产分工网络。强化这些联系将有助于在整个地区展开更加和谐的互动。当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成本急剧降低,所以该地区无论大小和技术发达与否,都可以通过生产零部件而非完整产品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获益。这是东亚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表现出色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劳工成本的提高,中国转移产业的需求更加迫切。东南亚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必然会因为这些产业转移获得好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成为中国产业转移与构建生产分工体系的重要平台。
二 面临的挑战:威胁与竞争
亚欧地区是大国博弈和竞争之地,美、日、印、澳都提出各自的印太战略,使得这一地区所面临的安全形势异常复杂。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的航路安全和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首先是南中国海问题。东南亚小国天生就具有害怕周边大国的心理。随着中国的崛起,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和中国存在海上主权冲突的国家对中国感到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把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它们开始“邀请”美国甚至日本、印度介入南中国海争端,把问题复杂化,并将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作为政策选项。与安全和政治利益相比,经济利益从来就微不足道。这些无疑会对中国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产生消极影响。
其次是印度的地缘政治。中国要通过东南亚,走向印度洋和非洲,印度是关键。印度是南亚唯一的区域性大国,始终把地缘政治利益放在首位。中国的崛起和“走出去”必然引起印度的高度关注,中、印还存在边界领土纠纷。无论在中东还是非洲,印度都是重要的角色,处理好中印关系对中国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至关重要。
再次是美、日“印太战略”的竞争。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利益攸关方对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的印太地区给予高度重视。美国除了精心构筑太平洋岛链战略外,还高调宣布了新丝绸之路计划和印太战略;日本提出以印太地区为重点的价值观外交,其遏制和围堵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美、日等国家还挑拨和分化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中缅密松电站、中泰大米换高铁、滇缅铁路等项目的波折都有美国和日本的背影。而美国控扼的马六甲更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阿喀琉斯之踵。
最后是中东非洲局部地区形势动荡不安与贫穷。南苏丹、叙利亚、伊拉克因教派冲突和利益纷争陷入持久内战,阿富汗在北约撤离后也存在不确定性;此外,该地区还面临像索马里海盗、基地组织极端伊斯兰运动、恐怖活动、毒品走私这样的非传统威胁,不稳定之弧与“一带一路”高度重叠。由此对该区域内开展经贸合作构成巨大威胁。如何维护中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对中国是一项巨大挑战。这一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潜力不足也是深化合作的主要障碍。
尽管存在这些威胁和挑战,但从中国未来安全以及周边外交和营造有利的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实际需求看,“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将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向之一。从国际经验看,大国崛起的对外经济外交战略重点无不聚焦于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