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代社会审美在文化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对民俗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等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民俗美学理论体系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审美体验中汲取民俗艺术的营养,是从崇尚“理性”传统,朝向感性活动的必然。民俗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创造的客观存在,是美学论证的出发点。如何证明自身,关键在审美对民俗艺术的发现和论证。审美可以领会民俗艺术的意义,或者说审美意义即是民俗艺术的意义。民俗艺术具有改造现实的实践价值与功能,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是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审美与人的生存血肉相连,作为人生境界之生存的敞开与澄明之境,诉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岭南一隅,史称广府,广府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的文化。寻根广府民系,溯源广府、广府人、广府文化可以从广府源流、广府粤语、广府民性等方面论证其基本要义。广府先民从封开东移南下繁衍生息。勒竹口地嘴遗址,是广东罕见的新石器中期台地遗址。它为研究新石器时期岭南先民从洞穴走向江河大地繁衍、发展提供了重要而典型的研究资料。广府先民(封开人)走出洞穴后的迁移踪迹,形成遍及南粤大地的广府民系。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岭南地区设九郡,其中苍梧郡下辖十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述“汉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治”。广东广西命名源于肇庆古广信。肇庆也是古广信相关的地域,汉之广信,今之封川县,交州刺史治广信。清代的蒙起鹏编撰的《广西通志篇·地理篇》曰:广信以西曰广西,广信以东广东是也。史家认为,广信之名取自汉武帝圣旨“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其中取出“广信”二字命名。汉武帝平南越,将“交趾(岭南即交趾)部刺史”改为“交州”,州治仍为广信(即封开、梧州),广府民系及广府文化由此发源、形成并得名。广信亦成为最早的广东首府。广府文化源于“广信文化”。广信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出现了几位广府文化的学问家。如苍梧广信杰出经学家陈钦、陈元父子,一生研究《春秋》《左传》成为大家,著有《陈氏春秋》(已佚);牟子在广信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研究佛学的著作“理惑论”,他是促使佛教中国化的著名佛学家;古籍载交趾太守士燮的威望可媲美南越王赵佗,足见其影响之大。至于语言方面,不能说粤语形成于广信一带,因为西汉惠帝时,入仕朝廷的番禺人张买“能为越讴,时切谏讽”,说明当时番禺、南海一带,已有一种用越语唱的歌谣,西汉时番禺也流行越(粤)语。广信的百姓在粤语发展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今日的西江流域两岸县市的粤语,与珠江三角洲的粤语语音,语汇比较一致,也可证明这个结论。粤语是中原雅言与当地先民土语有机结合的产物,汉文化与百越文化相整合,这才有可能将岭南散沙状的百越部族凝聚成为一个族群。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番禺是秦始皇在南海郡首设的县。《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下记:“广州,春秋百越之地。”南越王赵佗定都番禺,《史记》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广府的古文化为番禺文化,番禺文化视为广府的古文化。番禺作为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期、百越文化、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有人说广府先民发祥于肇庆,肇庆考古发掘众多的洞穴遗址和大量新石器遗存,构成了古人类形成、进化的完整考证资料。广府文化的专家学者认为肇庆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肇庆是文化交汇的大熔炉。也有“广府文化源流‘三地说’”(肇庆是发祥地、广佛是发展地、港澳是发扬地),把肇庆定位为广府文化发展过程中三个文化中心之一。
广府人。广府人一词来源已久,早在唐代对广州一带已有“广府”之称,而明清更有以广州为治所的广州府,广州府人简称广府人。但是广府人一词仅在书面表达区分民系时用得多些,在生活口语中并不常见。即使是广府人自我介绍时也不习惯说自己是广府人,一般都以自己的户籍地,比如介绍自己是广州人,番禺、云浮、中山人等。广府民系,即为广府人,狭义的广府民系即日常口语中指的“广府人”,又称粤海民系,旧称番禺旧裔。广义的广府民系,就是说粤语的广东人。狭义的广府民系是指口语中的“广府人”即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欧美、澳洲等地区的华人。但在海外的广府华侨由于他们的原籍、祖籍多数是来自广东和香港,故大部分的广府华侨及华人只有“广东人”及“广东话”的认同。
粤,今作广东简称,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代华南百越(百粤),古文献中“粤”和“越”互为通假,可随意互调使用。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粤语”之“粤”,即为此义。是故“粤人”,就是指岭南地区以粤语为母语的族群。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现代粤人即广义的广府民系。以粤语为母语,以珠玑巷同迁的汉人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饮食、语言、风俗和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广府民系包括全广东及世界所有地区,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汉语民系。今天的广府人要加强广府民系意识,要认同传承和继续繁荣广府文化。广府民居、西关人家、商业骑楼、老屋栖居、宅居庭园等都是在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下熔铸而成的。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广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凝聚了深厚的广府民俗艺术文化。民间的“声”“色”“艺”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形式。民间说唱艺术、民间音乐艺术、民间舞蹈艺术、民间“出色”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造型艺术等,成为广府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广府民间艺术活动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紧贴百姓的生活。艺术民俗化和民俗艺术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展现。但近年来,民俗艺术的发展和审美鉴赏并不很乐观,不少民间艺术已见式微。
广府文化。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的文化、是以广州为核心的粤语文化。广州府所辖范围主要是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新宁、增城、香山、新会、三水、清远、新安、花县(现花都区)等。广府文化主要是指这一地区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广府文化可以理解为几个方面:一是广府名人、代表人物和社会精英,以及他们的思想、理念与行为;二是广府民俗、风俗、习惯;三是人群的活动、文化特性。以经济活动为例,广府是最早开发的地区,是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的地区。
广府文化体现广府民性。民性是人的天赋本性,《礼记·王制》云:“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广府民性是广府地域、广府人群共同的对人对事的心态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广府民性是由珠三角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科学文化、职业等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广府民性的主要特征有四:一是重商性;二是开拓性;三是凝聚性;四是精明灵巧。广府文化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包容兼并,务实重商、节俗婚嫁、饮食民居、戏曲音乐、美术工艺、节庆民俗都有广府文化的特点。广府文化创造了粤剧,粤菜,形成了包括建筑,戏曲,精雕,陶瓷,龙狮,饮食等特色的岭南代表文化,为岭南三大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文化。例如广府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朵奇葩;广府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广府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方式。广府文化表现出“新、实、活、变”的本色。
广府文化是粤语文化。粤语发源于肇庆封开。陈澧《广州音说》指出:“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那么,封开话就是隋代之前也就是两汉至西晋时期的中原之音。粤语源于古汉语吸收部分古越语而形成,雅言音系的遗存,是早期粤语的代表。罗康宁、叶国泉的《粤语源流考》一文认为“粤语形成于古广信”,书中指出: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很多史学家认为“广州话形成于西关,而西关话来自西江,源于封开”。广府话(称广州话亦称广东话,属粤语广府片)是广府人的母语。
我们感觉广府民俗艺术审美深入与拓展十分艰难,特别是对经典和传统文献陷于反复咀嚼和阐释演绎的窠臼而裹足不前,难以自拔和超越。很多编著、丛书以及学术研讨的内容仍脱不开现有的经典和传统,甚至还停留在书面和网上材料。即使有些理想化、无根基的设想与观念,并没有民俗艺术审美的时间基础和理性基因。这一困顿与疑惑在引入民俗学的理念后,才从民俗与艺术的联姻中找到突破口。广府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但是如果不注重保护地方的民俗文化,也就意味着失去。代表广府文化思想、具有广府独特风格的民俗艺术曾被忽略了。一些民俗和艺术的书籍和文章大多停留在论述和简介上,对民俗艺术鉴赏的审美功能挖掘不够。只是关注民俗艺术的认同和传承,而对民俗艺术如何实现审美还不系统深入。我们缺乏用前瞻的、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广府民俗艺术的发展,任何地方的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根基,都要以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心理支撑。民间文化不只是风俗民情、民间文艺,更是一种生活的记忆。民俗艺术审美在广府兴起较晚,如何突破现有的审美领域?广府人把眼光投向现代都市人更为广泛认知的现代民俗艺术,如微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民俗、微媒体、微博、微信、微视等。广府越是要发展,越是要对自己的民俗和固有文化充满信心。审美者希望从中找到传统民俗艺术中的活力和品格,重新找到审美的美妙体验和纯真感觉,重新找到自己神往的精神家园和心灵诗意的栖居之所,重新建立网络民俗艺术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人文与社会科学日益繁荣,各个学科和专业都得到深入和拓展,但我们所关注的民俗与艺术研究却陷入研究的瓶颈:或是低层次内容的重复,在网上抄来抄去;或是基础理论反复诠释,难以在学科学理上取得本质性的突破和深化。以民俗为基因的广府民间艺术,寻尽各种花样的新形式,却离不开传统文化和民俗基因的樊篱。以民俗和艺术这两个学科结合的审美研究为例,也可以大致看出现存的问题。本书试图以民俗艺术的审美做一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并由此对民俗学与艺术学相关概念及其研究体系深入探讨,寻求解答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语言既是形成民系文化的基本条件,又是民系文化的重要特征。广府民系文化使用粤方言。珠江三角洲是最具代表性的广府民系文化核心地区,离核心区越远,其民系文化特征就越呈现出一种过渡变化的状态。本书在研究和表述广府民俗艺术时,当然是聚焦在以广佛地区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广府民俗艺术审美是以使用粤方言为语言特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及周边的粤西、北部地区的民系文化。董作宾在《民俗月刊》第一期“发刊词”上说:“我们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今天,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民俗与民间艺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民间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民族文化形态的精神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