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多功能农场产生的背景
2000年,欧洲农业爆出很多丑闻,疯牛病和其他食品污染事件使“如何维持欧洲农业的生产方式”成为社会政治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有人甚至质疑是否存在从全世界进口农业商品和食物的可能。这一领域的争论与欧洲的背景有关:欧洲的农业补贴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例如欧盟2001年的预算中有50%投资在农业;而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农业正在毒害人们的身体,因此,社会对食品安全、环境可持续性以及田园乡村产生了新的诉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对乡村感兴趣,希望在乡村找到美好的景色而不是受到污染的自然。这种社会新需求导致了欧洲农业政策的变化。例如,《2000年议程》(Agenda 2000)启动了以“高竞争力、可持续性和优质产品”为口号的“新共同农业政策”(New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该政策的核心是降低保护价以鼓励竞争。其总体目标是减少价格补贴,以使欧洲农民适应世界市场价格;通过积极影响内部需求和出口水平,提高农产品在欧盟内部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环境保护补贴,支持农民的可持续性行为,以达到食品安全和环境友好的新标准。
农业生产的主流模式反应如何呢?由于很多农场的“技术与管理规范”遵循现代化之路,所以生产主义模型指导下的农业部门为农民设定了更严格的规定:要求他们增加对农场的投资,更加依靠机械化生产(如挤奶机)以保障食品安全;建立避免食品污染的新技术服务体系,制定针对环境可持续性的严格标准。新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执行部门是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社等生产组织。它们对食品链中的新标准进行谈判,希望申请到更多资金支持,提高知识与技术水平以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在政治层面争取到更多的农场投资和收入补贴。这一套生产主义的市场化推进策略,将农业进一步锁入巨大的食品生产链条之中,其结果是农场附加值的减少和食品链附加值的增加。根据意大利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2000年农场附加值占食物价格的25.6%,2009年则降为20.1%;农民收入更是出现大幅下降,2000年他们尚能从食品生产链中获得7.6%的收入,然而到2009年,这一数据已经降为1.5%。农场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新技术和设备等资本投资所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下降。2008~2012年,食品的工业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均稳中有升,而同一时期的农产品农场交货价格却波动巨大,很多工业化农场的农民最终无法继续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