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结构说明
本文紧扣改革开放后的婚姻逐渐走向私事这个主题,沿着婚姻干预因素的弱化及转型,个人婚恋自由度、自主性逐渐提高这条线索,关注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互动。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回顾改革开放前中国婚姻的变迁历程,分析了改革开放婚姻嬗变的渊源,第二、三、四、五章依次分析改革开放后的爱情、择偶、婚姻礼仪、离婚和再婚的问题,最后一章得出结论,对改革开放后婚姻嬗变的特征、局限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第一章阐释人类曾经历原始的“婚姻”自由时期,即乱婚、血缘群婚、族外婚和对偶婚时代,这个时期的“婚姻”是个人的私事,但自从个体婚出现至改革开放,婚姻主要是关乎部族、政权、家族和家庭利益的“公事”。
第二章论述了爱情的嬗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爱情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国家行政干预在婚姻领域逐渐弱化,爱情禁区逐渐被突破,人们的爱情意识逐渐高涨,超越物质、地位等因素的理想化爱情成为80年代人们的追求,而90年代,日趋增多的性尝试逐渐成为爱情表达的突出特点,人们越来越依据自己的意愿追求爱情。
第三章分析了择偶的嬗变。国家对婚姻的行政干预逐渐减弱,而家庭对子女婚姻的干预增强,出现了包办婚姻的回潮。择偶途径多样化,报刊征婚、婚姻介绍所、“电视红娘”“电脑红娘”等择偶方式的兴起给人们开辟了新式择偶平台,择偶人际网络社会化,由地缘、亲缘关系为主向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发展,这削弱了父母对子女择偶的影响力,个人择偶自由度逐渐提高。择偶的决策模式由父母包办转向与子女的代际协商,个人的意愿越来越受到尊重,择偶标准日趋多元化。
第四章阐述的是婚姻礼仪的嬗变。订婚、婚姻支付、婚礼仪式和结婚消费过程中,当事人的自主程度逐渐增强,个性化的彩礼、嫁妆、婚礼仪式逐渐增多,但是,在习俗及家庭利益的制约下,订婚及婚礼的形式,彩礼、嫁妆及婚姻消费的标准都出现了趋同的潮流,无论城乡,婚姻礼仪主要由家庭和当事人共同完成。
第五章分析了离婚和再婚的嬗变。改革开放后,离婚率持续升高,“闹”离婚逐渐减少,协商式的文明离婚逐渐成为潮流,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逐渐提高,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婚姻纠纷日趋成为人们的选择。婚姻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个体感受逐渐成为影响婚姻稳定的主要因素,离婚的社会氛围逐渐宽松,对离婚当事人的道德要求和歧视日趋弱化。再婚也逐渐增多。但是,无论离婚还是再婚,城乡之间、不同文化层次及不同职业群体的自由度也不同,尤其是农村人所受的传统观念束缚比城市人更严重。
第六章是结论。总结改革开放后婚姻嬗变的特征、局限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改革开放后爱情、择偶、婚姻礼仪、离婚和再婚的分析,改革开放后婚姻嬗变表现了:婚姻的个体本位日益凸显,父子轴心逐渐向夫妻轴心转化,婚姻向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双向发展,婚姻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还出现趋同的潮流,随着个人对“私事”的诉求日渐强烈,出现了个人责任意识弱和“自立”意识弱的局限。国家、社会、家庭对婚姻的外部束缚正在逐渐减弱,而当事人对婚姻的主观意图正日趋成为婚姻自由的束缚,所以,婚姻成为私事的过程,将主要是当事人突破自我束缚的过程,婚姻的发展变化将日益体现人人平等和个性解放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