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主题及方法
一 教育的巨大投入
教育虽然是一项与人类共生的活动,但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知识量有限,教育活动也有限。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知识的不断积累,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传授的知识量越来越大,社会就配置越来越多的资源用于教育。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较大,通常占5%左右,如表1-1所示,2011年美国为5.2%,而英国高达5.8%。发达国家对教育的巨大投入不仅为劳动市场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且培养了公民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国民素质,是西方社会民主制度得以较好运行的重要基础。
表1-1 2001~2011年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2012年中国首次实现了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本线4%,之后持续保持在4%以上(见表1-2)。
表1-2 2005~2014年中国教育投入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一个国家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所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率,这是衡量高等教育学生规模常用的相对指标。国际上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衡量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逐年增长,2002年达到15%,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而到2015年则快速增长到40%(见表1-2),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教育不仅是伟大的事业,而且是耗费大量资源的事业。在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4%代表着巨额的资源投入教育。此外,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代表着巨额的机会成本。教育的投入如此之大,我们必然要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 研究主题
学以致用是自古以来中国教育者所追求的。在中国古代,学以致用更多的是强调为官之用,整个教育体系就是试图把学生培养成未来政府的官员。在科举时代,学生能不能在科举考试中胜出是对学以致用的基本检验。如此,教育相对简单,主要就是教授学生“四书五经”。到科举时代的后期,考题和答案也相对固定,而且在殿试前录取完全是看卷面情况,没有面试,更不关注考生的个人经历和实际才干。
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劳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复杂,要求越来越高,录取是对应聘者的一次综合考量,而录用后能否有良好的表现更是一个持续检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把教育放置在一个长期的检验过程中。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所培养的人才是否为劳动市场所需要,是否在劳动市场有良好的表现。
教育与劳动市场脱节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度教育,也就是教育对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过度,其主要问题不在于学生所学“过多”,而在于其机会成本过高,占据了学生学习更重要的知识技能的资源。另一方面是教育不足,也就是教育没有教授学生足够的劳动市场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最严重的是中国所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依靠“中国制造”,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长期与缺少知识产权、技术水平低、质量差相联系。中国人虽然辛辛苦苦做“中国制造”,但所分得的盈利份额始终很低。于是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要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可转型总是进行时。更严重的问题是,现在“中国制造”面临着来自低成本国家的严峻挑战。其实当中国的学校尤其是大学没有能力培养劳动市场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时,中国做廉价的“中国制造”以及“中国制造”走向当下的困境就已是难免。
如此,教育者以及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们就要关注其教育与受教育者在劳动市场表现的关系。本书主题是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在劳动市场表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的教育政策。
三 研究方法
本书的主题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方法。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学以致用集中体现在受教育者为劳动市场所需要且有良好的表现,这就需要研究教育与劳动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于对教育成效的检验,同时也是变革教育及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
教育是一个从来不缺少讨论的话题。但以往讨论大多基于讨论者对教育问题的主观判断,同样基于主观判断提出对策。这类研究不乏锐利深刻,但未必可靠和全面。为此,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进行研究。整个研究过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共完成有效问卷17978份,详见下一节。
这一研究风格是本书作者之一樊明教授长期指导本科生做研究所形成4的。自2008年起,樊明教授指导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本科生为主的学生合作出版了七本专著,分别是:《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2008)、《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2010)、《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2011)、《房地产买卖行为与房地产政策》(2012)、《收入分配行为与政策》(2013,与南京审计学院喻一文教授联合指导两校本科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行为与政策》(2014),此六本构成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公共行为与国家政策研究丛书”,2015年出版《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
本书仍然是樊明教授与本科生的合著,其实这种教学研究方式本身就是对中国教育所进行的有益探求,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克服中国高等教育创新的薄弱。因此,这部专著和专著研究的过程都是在探讨中国的教育。
此外,本书对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投资回报机制进行了独特的研究,用于分析教育对劳动市场表现的影响,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提出教育对劳动市场表现的间接影响概念,具体估计间接影响的方法,并在本书中应用,是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改进。基于间接影响的概念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提出反思,可启发更多的学者关注并思考目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