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拔罐才能健体祛疾
拔罐疗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各科中的许多疾病一般都十分适用。同时还具有祛病保健、养生之功效。下面简要介绍可用拔罐疗法治疗、辅助治疗或保健康复的临床各科、各系统疾病,可供开展拔罐疗法参考。
内科
呼吸系统:感冒、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炎等。
消化系统: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胆囊炎、胆结石、结肠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肝炎、便秘等。
神经系统:头痛、三叉神经痛、脑血管意外(脑血栓、脑梗死及脑出血后遗症)、神经衰弱等。
循环系统:冠心病、高血压病、低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贫血等。
泌尿系统:肾炎、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等。
外科
急腹症、阑尾炎、泌尿系结石、乳腺炎、下肢静脉曲张等。
妇科
痛经、月经先后无定期、闭经、带下病、盆腔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产后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经前紧张征等。
儿科
百日咳、消化不良、腹泻、伤食、遗尿等。
皮肤科
痤疮、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干燥症、皮肤瘙痒症、带状疱疹等。
五官科
结膜炎、溢泪症、鼻炎、牙痛、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耳鸣等。
骨伤科
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胸背胁痛、肌肉疼痛症、四肢关节疼痛、腰痛等。
其他
常用于保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养颜美容。对增强性功能、减肥等有一定作用。
凡有下列情况(或疾病)之一者,应当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
◆ 全身剧烈抽搐或者有癫痫症状的患者病情正在发作时,不宜进行拔罐。
◆ 患者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不适宜施用拔罐疗法。
◆ 久病体弱导致全身消瘦、皮肤失去弹性的人,不宜进行拔罐治疗。
◆ 患者平时较容易出血,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者,不宜使用此种疗法,以免造成出血不止。
◆ 患有广泛的皮肤病或者皮肤有严重过敏者,不适宜拔罐治疗;在需要进行拔罐的部位有皮肤病者,不宜使用拔罐治疗。
◆ 患有恶性肿瘤,不宜用拔罐进行治疗,以免造成肿瘤转移和扩散。
◆ 妇女妊娠期间的腰骶部、下腹部和乳头部不能施用拔罐疗法,以免流产。
◆ 患者患有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患有肾脏疾病出现肾功能衰竭者、患有肝脏疾病出现肝硬化腹水、全身水肿者,不应选用拔罐疗法。
◆ 禁用部位:拔罐部位以肌肉丰满、皮下脂肪丰富及毛发较少部位为宜,血管浅处、心搏处、皮肤细嫩处、瘢痕处和鼻、眼、乳头、口唇、骨突出处,以及皮肤松弛而有较大皱纹处,均不宜拔罐。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拔罐的禁忌证和不宜施行拔罐的部位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人用拔罐治疗水肿、精神病、高热、活动性肺结核等,没有见到不良反应,反而效果奇佳。也有用于乳头、心搏处、鼻部、耳部、前后阴等,也没有不良反应。但在临床上,以上情况还是要尽量避免使用,必须使用的时候,也要慎重选择。
根据病痛部位及拔罐施术体位选择拔罐方法与罐具
一般来说,病痛只局限在一处,可以只用单罐来吸拔,例如偏头痛,就用单罐只吸拔痛侧太阳处;如果病变为大片,则多选用多罐丛拔,例如腰背部风湿,就在背部和腰部用十数个罐子进行吸拔,罐子间距3~4厘米。
如果病变在关节处,亦可沿关节周围同时吸拔数个罐子,例如肩关节周围炎,则在肩关节前、后面同时吸拔。
若病变部位较小或肌肉浅薄,就用抽气小罐吸拔。
如是病变在肌肉丰满处,可用走罐法,例如梨状肌综合征,可选用走罐法,在梨状肌投影区上、下、左、右走罐。
若是久治不愈的风湿性疼痛,可使用针罐法,先进行针刺,“得气”后,再将罐子套在针上进行吸拔。
总的原则是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决定选用吸拔罐子的大小、种类、施术手法。
根据施术者的经验与患者的承受能力选择疗法
施用拔罐疗法,每个施术者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不同的操作技巧,有的施术者愿用火罐,有的施术者愿用竹罐,有的施术者愿意采用抽气拔罐法,有的施术者愿意根据不同病因、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作药物拔罐,各有其所长。
一般来说,各种拔罐方法的机制大致相同,不管施术者使用哪种方法,一定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是否能够承受。选择不同的拔罐方式,两者都要考虑,才不会影响拔罐的疗效。
罐法多样,取用灵活
虽然罐具简单,但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以及配合疗法,便会有多种疗法,不同的拔罐方法也有不同的使用,临床治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如火罐法的密排法以泻实作用为主;疏排法则以补虚作用为主;留罐法以祛寒作用为主;闪罐法以驱风作用为主;走罐法以活血通络作用为主;水罐法以温经散寒作用为主;刺络(刺血)拔罐法则以逐瘀化滞,解闭通结为主。
药罐法则依选取药物不同,而发挥其驱风、散寒、通经、活血、舒筋、止痛或镇静安神等各种作用。针罐法则可结合针刺的不同手法,使其具有多种功效。此外,如配合推拿、电针、割治、红外线、特定电磁波谱(TDP)及其他各种现代化理疗方法,则更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根据中医治则选择罐法
根据各种病状,分析其病症的具体成因、病理、辨证等,确定中医法则,按照不同的法则,选择适合的罐法,下面就是根据不同的治则选择适合的罐法。
◆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可用闪罐法、水罐法、单罐法、发疱罐法、针罐法、留罐法、灸罐法、神灯罐法、频普罐法、刮痧罐法等。
◆ 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可用留罐法、多罐法、走罐法、摇罐法、提罐法、转罐法、刮痧罐法、按摩罐法、灸罐法、药罐法、神灯罐法等。
◆ 清热降火、解毒泄浊:可用留罐法、单罐法、药罐法、针罐法、提罐法、水罐法、发疱罐法、刮痧罐法等。
◆ 益气温阳、扶正固本:可用留罐法、药罐法、摇罐法、走罐法、按摩罐法、灸罐法、神灯罐法、频普罐法、刮痧罐法、磁罐法等。
◆ 吸毒拔脓、去腐生新:可用单罐法、针罐法、水罐法、药罐法、摇罐法、提罐法等。
◆ 强壮身体、平衡阴阳:可用留罐法、按摩罐法、针罐法、灸罐法、摇罐法、走罐法、神灯罐法、频谱罐法、磁罐法等。
做好拔罐前的准备
◆ 做好器材准备。如用火罐疗法,就选择口径大小不等的火罐数个,备好酒精和棉球,备好火柴或酒精灯、油灯、蜡烛,长镊子两把,肥皂,毛巾,面盆。如用竹罐疗法,就选择口径大小不等的竹罐数十个,中药、铝锅、电炉或火炉,毛巾,大镊子。如用药罐法,就用青霉素瓶切去瓶底,或用大小不等的盐水瓶截掉下部2/3,将余下的瓶底磨平,或在玻璃制品厂特制,瓶口橡皮塞保留备用,准备好足够用的药液。
◆ 术者洗干净手,做好技术操作准备。
◆ 给患者解释清楚,摆好体位。
◆ 保持环境舒适。拔罐时,必须保持室内温度适度,避开风门,防止受凉。
选好体位、穴位和罐具
根据病情来选择体位、拔罐穴位和部位以及罐具。
1. 选准应拔部位
根据“配穴法”取穴原则,选准应拔部位。一般选取肌肉丰满、皮下组织丰富、毛发稀少、局部皮肤紧张的部位,如背部、腹部和四肢为多,根据病情选定主穴与配穴,一般以2~3个为佳。
2. 选择好体位
一般原则是,患者的体位要舒服也要适合拔罐。将穴位暴露,擦洗干净,如有毛发,需剃去;如要行特别拔罐法(针罐法、血罐法等)应局部消毒。
3.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来选择罐具型号和口径大小、罐具多少
每次需用罐具数目和口径大小,要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患部面积大小、年龄以及皮肤的弹性等情况而定。
一般是中、小口径的罐具多拔几次,作用较大;体弱的老年人及7岁以下儿童,宜用较小口径的罐具。
小口径的罐具
如拔罐部位在背部、腰部、腹部、胸部,可用大号罐子;如部位在肩部、臀部、大腿部,可用大号或中号罐子;如部位在小腿、上肢可用中号或小号罐子;如部位在手、足或阿是穴,则应用小号罐子。吸拔部位平坦、肌肉丰满、皮下脂肪较厚可用大罐;部位窄小、肌肉较薄、皮下脂肪少可用小罐;如部位是小的关节或穴位,则用小竹罐或抽气罐。
各种拔罐方式的特殊注意事项
1. 火罐法
◆ 注意火的大小:火罐点燃的火,主要是为了能排尽罐内空气,以达到最大吸力,为此,待燃烧火苗(火焰)行将熄灭时扣罐为佳。一般切忌火旺扣罐(特殊用法除外),否则容易灼伤皮肤。
◆ 防止烫伤:如在点火过程中发现罐口过热,应当换罐,或用消毒湿毛巾抹一抹以降低罐口温度,以防烫伤。
2. 煮罐法
◆ 掌握煮罐时间:要把握煮罐时间的长短,煮罐时间太长,则容易脱落,太短则吸拔力不够,较难吸住,一般以3~5分钟为宜。
◆ 防止烫伤:煮罐后要将罐内的热水清理干净,以免发生烫伤事故。并且要用干毛巾立刻捂住罐口,保持罐内的温度,让其具有一定的吸拔力,有知觉障碍者不宜用竹制煮罐。
3. 其他拔罐方式的注意事项
◆ 针刺或刺络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法,消毒后必须等碘酒、酒精完全挥发后才能拔罐,以防灼伤皮肤;留针拔罐和刺络拔罐,宜选用玻璃罐具,以便随时观察局部变化情况;针刺时要防止因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现象,并需防撞压,以免针刺过深,出现意外。
刺络拔罐
◆ 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起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使火罐漏气。
◆ 抽气罐可能会造成过大的负压,出现水疱。
◆ 挤压罐的时间有时维持很短,应该随时检查,一旦脱落,能及时重拔。
◆ 特殊部位或穴位,拔罐不便时可行点压揉按手法,如风池、身柱、太阳、合谷、列缺等。
◆ 在使用多罐时,吸拔的罐子不应过密,以免相互牵拉,让患者疼痛不已。同时由于相互排挤,也不容易拔牢。但也不应拔得太稀疏。一般来说,密排法罐距不超过1寸(同身尺寸),适用于体壮而有疼痛者;疏罐法罐距在2寸以上,适用于体弱者。
操作方法的注意事项
1. 掌握拔罐吸力
吸拔力的大小与扣罐时机及速度、罐具的大小、罐内温度等因素有关,用火力或水煮、水蒸气排气拔罐时,若罐内温度高,扣罐速度快、罐具深而大,则吸拔力大,反之则小。
一般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如患者觉得吸拔不紧,是由于罐内温度低或扣罐动作慢造成吸拔力不足所致,此时应重新拔,或改用较大口径的罐具再拔一次。若吸拔力过大,亦可重新再拔,或按照起罐法稍微放进一些空气,以减轻吸拔力。如果是拔罐部位凹凸不平而造成漏气,须改换部位再拔,或改用面垫罐法。
2. 防止罐具脱落
拔罐的时候,患者不应随便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罐具太多的时候,不宜离得太近,否则会因为罐具间的相互挤压而脱落。
3. 拔罐时间长短要适宜
如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病,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病,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如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可略长;拔罐部位肌肉薄(如头部、胸部、背部),拔罐时间宜短。
当天气寒冷的时候,拔罐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天热的时候可以相应缩短。体质较强的青年人拔罐的时候,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体质比较弱者,老年人或者7岁以下的儿童,时间应该相应缩短。
4. 适当掌握治疗间隔时间
治疗的间隔时间主要根据病情决定。慢性疾病或病情和缓的,不必天天拔,以每隔1~2日或3~5日拔1次为宜;病情急者,一般每日1次,如急性胃肠炎、感冒等病,也可每日2次,甚至3次,不必分疗程。
对连续几天拔罐的患者,应轮换拔罐部位;若慢性病,以5~10次为1疗程,若不愈,可休息2~3日再继续治疗;若患者感觉疲劳,应休息几日再拔罐。
5. 注意起罐手法
起罐时手法宜轻缓,以一手指抵住罐口边的肌肉,按压一下,使空气透入,罐子即自行脱落,不可硬拉强搬或旋转。
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1. 注意患者的反应
拔罐的时候,应该随时问患者的感受,如患者有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暖、舒适、思眠入睡等,都属于正常得气现象。
如果患者疼痛比较明显或者灼热难受的时候,应该立刻起罐,再对其他的穴位进行拔罐来减少吸拔力,或改用口径较小的罐具多拔几次。拔罐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足,应重拔。
2. 晕罐及其处理
患者有晕罐征兆时,如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脉细数等症状时,应及时取下罐具,并令患者取头低脚高体位平卧。
轻者喝些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如血压下降过低、呼吸困难等)可用卧龙丹[西牛黄、金箔各1.2克,冰片、荆芥、羊踯躅各6克,麝香1.5克,朱砂(水飞)1.8克,猪牙皂4.5克,灯心炭7.5克。另一方无荆芥,有北细辛1.5克,白火硝3克,蟾酥4.5克。除麝香、冰片外,共研细末,再入麝香、冰片同研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或通关散[细辛、薄荷、猪牙皂(去子)、雄黄(水飞)各等份。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少许吹入鼻中,取嚏数次后,一般可恢复;也可针刺水沟(人中)、少商、合谷等穴;或重灸关元、气海、百会等穴;必要时注射尼可刹米或苯甲酸钠、咖啡因等中枢兴奋药。
冰片
3. 注意特殊患者
初次治疗、过度紧张、年老体弱的患者,最应该注意意外反应,要及时地处理。为这类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要选择小号的罐具,拔罐数要少,尽量采用卧位。
过度疲劳、酒后、饥饿等情况下,应适当休息或采用轻手法拔罐。
拔罐术后处理
1. 水疱的处理
烫伤、吸拔过久、皮肤过敏,比较容易出现水疱。一旦发现水疱,要防止擦破,可涂少许甲紫(龙胆紫),也可不做处理,任其自然吸收。
如果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疱液,或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然后敷利凡诺纱布,再用消毒干敷料覆盖、固定。但此处不宜再拔罐,待至愈合后,方可拔罐。但治疗需要的水疱则应注意保护,由其自然吸收,因其渗出液的自然吸收过程对于增强免疫功能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2. 罐具的保管
罐具使用之后,应认真清洗,并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消毒。罐具应妥善保管,竹罐不应放在火烤和日晒的地方,也不能放在水中浸泡;如果是陶瓷罐、玻璃罐等,切忌相互碰撞,以免造成毛口。
拔罐通过不同的手法产生负压吸引,使局部的皮肤、血管、神经、肌肉等组织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患者感觉局部有牵拉、紧缩、发胀、温暖、透凉气、酸楚、舒适等反应;部分患者拔罐时疼痛逐渐减轻,当留罐一定时间或施行闪罐、走罐、摇罐等手法后,皮肤对刺激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主要是颜色与形态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罐斑”。
梅花叩刺拔罐留下罐斑
局部皮肤出现潮红、红点、紫斑等类似的不同痧点,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若患者无明显不适,则2~5天自然消退,可自行恢复,无需作任何处理。
如用针刺后拔罐、刺络(刺血)拔罐时,治疗部位如有缓慢出血,或用拔罐法治疗疖痈时,罐内拔出大量脓血或坏组织等,此亦均为正常现象。
部分患者反应较为明显,出现深红、青斑、紫黑、触之微痛者一般都是瘀血热毒;如果出现水肿、小疱、罐内有水汽者都是湿气水饮;有时拔罐后其水汽色呈血红或黑红,多表示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皮色无明显变化、发凉者多为虚寒病证;如在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示患有风证。这些对诊断和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拔罐之后,如果患者感到局部紧拉,疼痛难忍,或产生不同的远端和全身反应,如发冷发热、麻木、窜痛、肿胀等都是异常反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 患者精神紧张,疼痛敏感。
◆ 吸力过大。
◆ 选择部位不合适(神经、血管、骨骼、创面等不理想部位)。
◆ 罐具质量差,边缘不平滑。
◆ 吸拔时间过长。
◆ 罐法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不适于患者的病情或体质。
◆ 患者的病情或体质不宜于拔罐。
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处理,如果此处不宜再行拔罐,可另选其他部位。针后拔罐或刺络(刺血)拔罐,如罐内有大量出血时(超过治疗所要求的出血量)应立即起罐,用消毒棉球按住出血点,不久即能止血。
少数患者会因为过度虚弱、饥饿、恐惧、疲劳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造成在拔罐过程中的头晕、恶心、呕吐、心慌气短甚至晕厥等现象,这些反应只要在拔罐的时候认真加以观察,灵活应用都是可以避免的。
异常反应的预防
为了避免异常反应的发生,施术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做好术前准备,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 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不同,病症也有所不同,吸力要适当,时间要适宜。
◆ 选择合适穴位、部位,避开骨端凸隆处、神经血管敏感处、创面和不宜拔罐的部位。
◆ 选择合适口径和质地较好的罐具,避免罐口不平或裂纹、底阀漏气等。
◆ 要随时询问患者的感觉如何,还要密切注意罐内的皮肤变化,如果有水疱、瘀斑、过度隆起或感觉疼痛等,应及时处理。
◆ 罐法配合应用得当,特别是留罐、走罐、闪罐、刮罐等,既要对症病情,又要患者接受。
◆ 过度饥饿、疲劳、紧张、饮酒的人不应进行拔罐,即使拔罐也要使用轻手法进行。
吸拔时间的长短也是拔罐疗法中应该注意的原则,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1. 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
疼痛的疾病,吸拔的时间稍微长一些为宜;麻痹的疾病,吸拔的时间短一些为宜。假如患者特别难受,应该提早起罐;如果患者感觉舒适,罐的吸力也不很大,而局部的肌肉又比较丰满,时间就可以长一些。
体格消瘦虚弱者,罐吸拔的力量要小,时间要短,罐的数量要少;体质健壮肌肉丰满者,罐吸拔的力要大,罐的数量要多,吸拔的时间要长。
患者比较敏感,耐受能力比较差,吸拔的时间要短;患者反应比较正常,耐受能力较强,那么吸拔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初次接受拔罐疗法的患者,吸拔的时间应该短一些;经常接受拔罐疗法的患者,吸拔的时间应该长一些。
2. 根据拔罐的形式和罐具而定
闪罐、走罐、刮罐的治疗应以局部或者罐下皮肤出现潮红或者丹痧、痧块、痧斑、瘀斑等为度。而其他罐法则因方法不同要求局部潮红、有紫斑、肿胀,甚至局部灼热疼痛、出血等程度不同,所以留罐时间也不同,一般10~20分钟。
如果采用兴奋手法,所用小罐的数目较少,大罐数目较多,吸拔的时间要短,10~15分钟;如果采取抑制手法,所用小罐的数目要多些,大罐数目较少,吸拔的时间要长,15~30分钟。
起罐方法
起罐是拔罐疗法的最后一个步骤。根据使用罐具、排气方法不同,一般分为手工起罐法和自动起罐法两种。
◆ 手工起罐法:这种方法在临床的时候常被应用。常规手法是用一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另一手以示、中指按住倾斜面罐口处的皮肤(肌肉),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让空气进入罐内,吸力就会消失,则罐具自落。切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以免损伤皮肤。
◆ 自动起罐法:凡有自动起罐装置的罐具,起罐时,先卸掉气嘴上的螺丝帽,再抽气门芯使空气从气嘴进入罐内,则罐具自落。
起罐时间
起罐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如果患者感觉疼痛难以忍受,应该提早起罐,如果患者觉得舒适,时间应该更长一些,按照要求时间起罐。
起罐顺序
在起多个罐具的时候,要注意拔罐的先后顺序,原则是先拔先起,后拔后起。同时还要注意上下顺序,在背部拔多个罐的时候,要按照先上后下起罐,这样起罐,可防止发生头晕脑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起罐
起罐后的局部处理
起罐后,用消毒纱布(或干棉球)轻轻拭去罐斑处的小水珠、润滑剂、血迹等。若配合割治、挑治时,起罐后宜用消毒敷料覆盖伤口,以防感染。如拔治疮痈时,常会拔出脓血,应预先在罐口周围填以脱脂棉或纱布,以免起罐时脓血污染衣服、被褥等,起罐后,擦净脓血,并对伤口进行适当处理。
若有水疱,可用无菌针刺破,抹干后涂甲紫(龙胆紫)即可。若局部绷紧不适,可轻轻揉按,使其放松。若皮肤干裂,涂植物油或刮痧油即可。针刺或刺络拔罐后,针口应用医用酒精消毒。皮肤下出现紫红斑点属正常反应,无须特别处理。
涂抹刮痧油
起罐后,如果拔罐部位有痒感,切不可去抓,以免感染。罐斑处的发绀色,可于几天内消失,不必顾虑。起罐后,患者要注意休息,忌在风口,以防外邪侵袭。
若急性病(感冒、发热等),每日1次;若病重、疼痛,每日2~3次(拔罐部位要改变);慢性病,每日1次;特殊手法致瘀斑、痧块等应待瘀血瘀痕退后再拔,一般2~5天1次,亦可交替选穴每日1次;一般治疗7~10天为一疗程,间隔3~5天,再行第二疗程。
急性病治疗2~3次,慢性病治疗2~3个疗程无明显效果,应改用其他疗法。如果手法得当,选穴准确均会收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