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
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诗经》)
汉字身世小档案
■“矢”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上部是箭头,中间是箭杆,下部是箭尾。古人解释为“弓弩矢也……象镝、栝、羽之形”。
■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司弓矢”一职,“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
■“矢”亦通“誓”,有云“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矢者,箭也,尽人皆知。不过古人对“矢”的分类非常细,冷兵器时代结束之后,“矢”的有趣的分类再也不为今人所知了。
矢,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象形字,共分为三个部分:上部是箭头,中间是箭杆,下部是箭尾。《说文解字》:“矢,弓弩矢也……象镝、栝、羽之形。”箭杆一望便知,因此许慎的解释省去了箭杆;“镝”就是箭头,不过在“矢”的这个字形中,上部的箭头处有三个小孔,可知这支箭乃是“鸣镝”,即响箭,箭上凿有三个小孔,箭射出去后,被风声所激,三个小孔就会发出响声,考古出土的箭中有很多这种形制的鸣镝,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冒顿单于最先制成此箭,训练兵士听到鸣镝之声就齐齐射箭,然后用此计射杀了父亲,从而自立为单于;“栝(ku7)”是箭末扣在弓弦上的地方,即箭尾交叉之处的顶端;“羽”当然就是鸟羽,缀在箭尾,为的是让箭飞得更稳。
矢,甲骨文字形B,这支箭是一支普通的箭,不再是鸣镝。甲骨文字形C,箭杆和箭尾相交处添加了一短横,有人认为这是将箭羽缚牢而缠绕的丝线,我认为这是一个指事符号,将箭搭在弓弦上然后用力拉开,这个指事符号表示弓拉满后箭杆中部的平衡之处。金文字形D和E,箭杆中部的臃肿圆点更像弓拉满后和箭杆的组合指事,表示这是箭杆中部的平衡之处。金文字形F,中部同样是一横。小篆字形G,中部的一横拉长,不大看得出箭的形状了。楷体字形则变形得更厉害。
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司弓矢”一职,“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所谓“六弓”,分别是:力量强劲,可以远射甲革坚硬之物的王弓和弧弓;力量较弱,只能近射箭靶和鸟兽的夹弓和庾弓;力量居中,习射者和使者所用的唐弓和大弓。所谓“四弩”,分别是:有利攻守的夹弩和庾弩,有利车战野战的唐弩和大弩。所谓“八矢”,分别是:利火射,用于守城车战的枉矢和絜(jié)矢;用于近射田猎的杀矢和(hóu)矢;用来射飞鸟的矰(zēng)矢和茀(fú)矢;用于射礼和习射的恒矢和庳(bì)矢。
《诗经·考槃》中有“独寐寤言,永矢弗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独寐寤宿,永矢弗告”的诗句。寐寤,睡和醒,指日夜;谖(xuān),忘记。这是关于贤德之人的赞歌,描述他即使独自度日,仍然发誓不忘正道。其中“矢”通“誓”。“矢”为什么能够通“誓”呢?“誓”的本义是折箭为誓以相约束,本来是军旅所用。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士师一职,所掌五戒之一即是“一曰誓,用之于军旅”,箭乃军用之物,折箭为誓以约束将士听从号令,因此“矢”可通“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