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黑洞:创新融资疯狂的背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关于ICO,我有很多立场不同的朋友,开始时看大家互怼,再后来看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如今看大家反思和回归。

ICO狂热,似乎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十几年的老朋友深夜十一点打来电话,谈及ICO来的比特币“烫手”,真想扔回去。可是,区块链创业的资本寒冬又让他望而却步,眼看着付出多年心血的区块链应用可以上线,他的团队很缺“鼓励机制”,至于法律上的风险,则头脑一热,牙关一咬,捂住耳朵不听。作为朋友,我们只能干着急。正在此时资深编辑李华君先生邀约,请我们为“虚热”的ICO市场和从业人员“普法”,我们深以为然,奋笔疾书,终成稿。

拙作将剖析ICO的法律内核,洞见ICO白皮书的“要约邀请”实质,解构ICO发行行为和代理行为的法律风险,观察世界各国监管动向,以期为中国ICO监管提供建设性意见,帮助中国区块链技术一线创业人员找到真正合规可行的融资渠道和激励机制。

ICO被重拳处置,在情理之中。

2017年9月4日15时,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ICO这种形式的公开发行认定为:涉嫌违法犯罪。诸多老百姓被造富神话吸引,号称“炒币可以换别墅”,因而,参与者众多,风险积聚。终于,央行等及时出手制止风险事件的发生,要求ICO进行清退,在法理之内,情理之中。

而清退的过程似崎岖山路。没有上交易所的代币,投资者关心比特币的涨跌,生怕与发行时价差太大;上了交易所的代币,投资者更“闹心”,以什么样的价格清退,倒了几手的代币还能有个合适价格吗?这些善后实际问题,我们争取一并在本书中给出实践建议。

其实,技术不可怕,激励机制不可怕,操作ICO的“人”才是法律和监管要盯防的对象,发行代币的行为就是法律处置的“抓手”,代币销售方式、过度炒作后果是法律要重点考量的方面。

笔者和团队成员研读了近百份白皮书,发现仅有少数项目具备项目可行性,多数项目仿照美国硅谷的“陈谷子”,项目内核一模一样,只是包装不同,而某些项目则没有基本常识,把参与人当“肉鸡”博傻,对此我们表示唾弃。

基于此,我们撰写此书,为广大读者提供自己的观察、思考和研究成果,希望抛砖引玉。毕竟批评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提供建设性意见,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