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创新的制度变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深圳核心技术发展现状

一 核心技术的内涵

核心技术能力既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与关键部分,又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图1-2提供了一个从定性角度鉴别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工具。

图1-2 通过群集关键能力确定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在图1-2中,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需要从技术的成熟度(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相对实力(与同行业企业做比较)和企业的绝对实力(企业自身的技术成熟度)三方面来考察。如果技术已经处于过时阶段或者非常成熟阶段,而企业的相对实力又处在行业跟随阶段,则此时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最低;反之,若技术处于新兴或者初级阶段,且企业又是行业的领导者,则此时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很高。同样,如果企业的绝对技术实力处于充分发展阶段,企业又是行业的领导者,则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相对较高;反之,如果企业处于行业跟随阶段,则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最低,此时企业应该考虑采取积极措施来提升核心技术能力,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王海盛,郑立群.基于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 101-103.

朱方伟、王永强、唐丽艳认为,核心技术是与产品关键部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关键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在不同产品中表现为专利、技术诀窍等不同形式的关键知识,即核心技术是隐藏在核心产品和部件里的知识、技能或它们的组合。核心技术整体上可以分为外显性、内隐性、外显性与内隐性兼备的核心技术朱方伟,王永强,唐丽艳.技术转移中核心技术的挖掘研究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4): 27-32.

马俊如认为,核心技术是指某业界或某领域同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起最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核心技术与企业的利益和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企业的机密,如同仁堂的秘方、可口可乐的配方等。为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在很多情况下,核心技术受到专利和版权等保护。一个企业自己没有核心技术,就必须花费昂贵的代价去购买才能完成产品制造马俊如.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 [J].中国软科学,2005,(7): 4-6.

王生辉、张京红认为,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能力,物化于产品平台的关键部件之中。由于核心能力具有一个产生、发展、扩散和更新的动态发展过程,因而核心技术的状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会扩展、延伸、更新和升级,从而产生新的平台。可以说,整个产品平台创新战略的分类和选择过程都是以核心技术为中心而展开的王生辉,张京红.基于核心技术的产品平台创新战略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 87-90.

郁培丽、樊治平认为,核心技术是企业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某种或某类产品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和取胜性的技术。核心技术能够为一系列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成为系列产品开发的技术平台。不仅如此,核心技术的发展还能够带动某个或某些技术领域的整体发展,能够带动一大批产品技术的提升,带动一大批新产品的诞生,形成创新集群现象。同时,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可借助专利的保护,通过控制核心技术的转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某种产品甚至整个行业技术发展的进程,从而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郁培丽,樊治平.面向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 [J].科研管理,2003,(2):73-76.

本书认为,核心技术主要是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以及战略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核心部分,包括对产业创新有着重大影响的技术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突破。强大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成长壮大、区域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核心技术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核心技术是为用户提供根本性好处的核心专长,对产品的核心部件有直接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全新产品的出现、性能的提升、成本的下降等方面,具有核心价值性;

(2)核心技术是一个体系,包括工艺、设备、配件、原材料、实验室技术、基础理论、中试、工艺样机生产等一系列评审、市场调研等整个体系,其开发投入大、周期长、代价高,具有不可复制性;

(3)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其他具体产品的技术平台,通过产品平台可以有效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升产品质量,有效实现产品间的共享,同时还有效实现了技术的保密,具有难以模仿性林祥.企业核心资源理论与战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核心技术是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较长时期积累的一组先进复杂的、具有较大用户价值的技术和能力的集合体,可以打开多种不同类型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技术,具有可延展性。

二 深圳核心技术现状

深圳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如华为、中兴通讯等)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虽然颇具规模,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例如,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国内前列,锂离子电池作为未来车用动力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其市场发展前景可观。要开发出适用于车用环境、性能优良的车用动力电池,就需要同时具有动力电池和汽车两方面的技术背景。目前国内从事车用动力电池研发的企业基本上没有汽车零部件生产的经验。深圳本土锂电池生产企业各自为政,产业过于分散,大家都各干各的,技术标准、研发能力差别非常大。在锂电池生产方面拥有自主专利技术并能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仍然寥寥无几。深圳锂电池企业规模效应缺乏、核心技术缺失,亟待结成产业技术联盟,以谋求长远发展。

又如,深圳的LCD生产厂家众多,但大部分企业集中在产业链下游封装和应用产品领域,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链上游所需的主要原料和芯片主要依靠进口。所需的关键上游原材料和设备生产技术大多掌握在日、韩、美、欧企业手中,因此一直处于被动加工和代工生产状态。这种情况遍布产业链中的方方面面,如TFT-LCD所需的液晶、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生产技术多掌握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企业手中,刻蚀机、曝光机等关键设备等生产技术掌握在日本、荷兰和美国企业手中;PDP所需的荧光粉、滤光片、玻璃基板生产技术掌握在日本、韩国和美国企业手中;OLED所需的发光材料、玻璃基板、蒸镀和旋涂设备生产技术掌握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企业手中。在不具备核心技术的LCD市场,其结果是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滑、小微企业倒闭。

再如深圳的IT产业,深圳有着巨大的集成电路市场空间,数字电视、手机及计算机等的市场需求令国外商家都不敢忽视。但目前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因为缺乏自主的微处理器及相关核心技术,信息产业中许多核心技术及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不仅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信息系统的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也面临潜在威胁。IT制造业“缺芯少板”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如果欧债危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持续萎缩,再想依靠低工资,走出口导向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了。没有核心技术的突破,产业升级就是一个梦。

三 深圳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落后的主要原因

深圳科技创新路径跃升到应用性基础研究路径的趋势,必然要求核心技术创新轨道及路径的及时明确构建。为什么深圳核心技术创新不能广泛地开展起来,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表现落后,是企业家创新精神发生了衰退吗?是深圳环境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吗?还是深圳不想超越自身?由于提高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主要依赖于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联结,需要大力支持原始性、关键性的高质量发明创造活动以及应用性基础研究的条件,因此,深圳核心技术能力落后原因的探究要集中于对诸多相关条件(包括资源要素条件和政策制度条件)等多重原因进行分析,辨别原因将有助于改进深圳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破除根本制约深圳科技创新能力战略性跃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深圳科技创新主导战略是从政策、制度、机构和资源互动的系统运行角度来提高城市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因子中,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开放程度高,企业家创新精神强,区域创新体系环境宽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政策支持,所以积累的一般创新资源要素和经验较多,在城市科技创新政策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技术产业化体系建设上都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科技投入不足、高端科研机构不足、科研基础设施落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不足等资源要素条件制约,以及科研管理体制僵化、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和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等体制和制度缺陷的影响,还没有形成能够有效支撑核心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多方面原因严重限制了深圳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及创新实力的提升。

1.高端科研平台及基础设施不足

高水平科研机构直接决定核心技术攻关的实力。深圳市现有的公益类独立科研单位,主要包括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市属大专院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清华、北大、哈工大的深圳研究生院,市人民医院等有科研能力的医院,兰科中心等本地研究院所,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与外地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的研究院,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等外地高校独立在深圳设立的研究院,以及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依托上述科研单位和中兴通讯、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继续布局高科技领域的重点实验室。2011年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各类实验室包括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分布于全市的34家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中范京蓉.基础研究支撑“创新质量”跃升 [N].深圳特区报,2011-12-14.。尽管深圳近5年来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尤其是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和扶持力度,并以此为载体引进高端科技专才,但是与北京等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深圳核心技术源头创新能力。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科教强市相比,深圳无论在高等学校数量质量,还是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数量质量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并且低于苏州、宁波等城市。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发明专利方面,2015年北京发明专利授权量35308件、上海发明专利授权量17601件,深圳发明专利授权量16956件,尽管深圳高于同类城市,但与北京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也低于上海。尤其是北京、上海有一大批国家级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装置集中体现出科学基础设施的水平和技术制造能力,集聚了大批尖端科技人才,产生了大量一流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社会显示度。它是支撑多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的大型公共技术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强大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科研基地。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深圳除了正在建设完善建市以来投入最大的公共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以及依托华大基因研究院加紧组建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之外,深圳在许多大科学装置领域还是空白,这将严重制约深圳国家级实验室等尖端创新载体的进一步布局发展。由于北京市拥有极其丰富的高端科研机构资源,在科技人才吸纳、核心论文质数、发明专利质量、技术市场交易数量等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知识创新源头能力方面,北京比深圳具有绝对优势,深圳尽管建立了1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载体,但还需要加强国家实验室、综合科学创新中心等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作为重要载体支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切实弥补核心技术攻关的源头能力不足,追赶先进水平。

2.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较弱

核心技术攻关及创新应该依靠外来的创新和引进再创新,还是本土且国产的创新?实践证明,无论走“市场换技术”路径,还是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都不能获得真正的核心技术能力,到头来总是受制于人且落入非核心技术陷阱。大量的核心技术,背后是长期基础研究的积累。因此,深圳应该大力加强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等原始创新,支持核心技术获得真正突破。近年来,深圳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组织实施科技登峰计划,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技术攻关,力争掌握一批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鼓励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力争成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深圳创新药物研究取得新进展,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又有新突破,成功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超材料研究及其产业化进程引人注目。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启理工高等研究院、深圳大学等在《自然》《科学》《柳叶刀》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成果,引起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尽管近年来深圳政府明显加大了对源头创新载体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技术创新也提供了良好条件,专利申请活动非常活跃,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起步,但是深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留下的巨大缺口不是短期内能够弥补的。深圳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起步较晚、基础偏弱,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长期缺乏源头创新对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撑能力,深圳市难以承接国家推出的一大批科技重大计划、重大科技专项,深圳如不尽快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强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计划和实施,实现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跨越式发展,将依然徘徊在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布局之外,在全国科技创新竞争过程中深圳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可能逐步被边缘化。

由于深圳一直缺乏持续、稳定的企业基础研究支持机制,如何看待政府计划与市场机制在促进深圳产业基础研究中的作用,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实际上,由于产业基础研究具有面向市场需求的特质,因此单纯依靠政府计划或市场机制进行基础研究的资源配置都是不够的,二者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实际上,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低下,导致与产业相关的核心技术供给需要政府来投入解决,而政府主导的重大科技计划往往又缺乏产业需求互动机制,并不能有效支撑产业的科技创新。这也是研究开发经费不断增长,但产业创新能力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3.科技投入结构存在缺陷

深圳在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的引导下,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形成90%以上研发经费来自企业投入的特色。近几年来,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以上,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3.64%,2011年达到3.66%,而2015年突破了4%。与此同时,技术股权交易市场、创业投资、再担保、证券市场融资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融资体系日益完善。从总体上看深圳科技投入比较充足,但是科技投入存在结构缺陷,表现为:一是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资金投入比例很小;二是政府科技投入比重偏小,不利于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的提升。长期以来深圳研发投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结构,由于基础研究的公共属性使得企业投入严重偏少,而政府没有大力弥补基础研究投入的横沟,造成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投入不足的局面。例如,2011年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18.3亿元,仅占总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974.46亿元的1.88%。由于深圳的知名大学和重点科研机构比广州少得多,深圳研究与发展经费总支出中不会有更高比重的经费投入基础研究,因此深圳基础研究支出占总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的比重也约为1.88%,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当年全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支出占总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比重为17.2%的水平,更远低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发达的北京地区。政府科技投入偏少本身可能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比重不足的原因,似乎在深圳科技投入结构缺陷中政府科技投入不足显得问题更加严重。例如,2015年深圳为组织重大技术攻关,重点支持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市区财政科技类支出209.3亿元,尽管绝对数量不少了,但仅占全市GDP的1.2%。解决问题的途径自然是要增加深圳政府财政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总量和比重,不过,解决问题的出路可能不止一条,例如还可以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科技经费对深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来缓解问题。据深圳市科工贸信委统计,在国家级科研资助经费上,深圳市2011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3项,获资助1.1767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比2010年增长45%,资助经费更是大幅增长117%。2011年深圳市大学、科研机构累计承担“973计划”及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4项、“973计划”子课题12项,共获资助1.0407亿元,较2009年、2010年实现大幅提升范京蓉.基础研究支撑“创新质量”跃升 [N].深圳特区报,2011-12-14.。2015年深圳大学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项,比上年增长48.51%,有非常大的进步,立项数在全国排名中与南昌大学并列第30位,较上年排名提升20名,在广东省名列第三。深圳市气象局也获得了首个获批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尽管国家级科研资助经费的获得当然有助于深圳源头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攻关实力的上升,但是市外科研资助经费的绝对数量不可能很大,深圳面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核心技术攻关资金不足问题,解决科技投入结构失衡问题主要靠深圳政府的决心和作为。

4.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深圳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严重制约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提升的不合理问题,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一,宏观科技决策机制和组织结构分散,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难以在区域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削弱了政府动员和整合科技资源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导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落后。其二,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行为规范还没有到位。例如,政府职能存在缺位现象,体现在支持基础与前沿研究、战略技术研究和事关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研究的财政投入不够,制约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进步。深圳在规范政府科技管理行为方面,科技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深圳在实施大科技部门体制改革的同时,没有深入推进科技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改革完善,市科技专家委员会等咨询机构的法制化权威性地位没有全面落实,各级科技协会和各类行业协会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及创新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与项目实施职能适当分开、相互协调的制度规范不健全;深圳推出了以“登峰计划”为龙头的科技计划体系,但是相应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评估、论证专家组的遴选以及科技计划组织实施信息公开公示制度等配套制度建设没有推出新的切实措施,科技计划管理的法制化、透明性程度有待提高,重大科技项目的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不完善,对科技部门、科技计划、科研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监督的制度规范也不健全。

5.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健全

尽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企业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石和源头,然而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逻辑行为体,其内部基础研究支出必定少于试验发展支出的部分,目前我国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合计支出与试验发展支出之比为1∶11, OECD国家的这一比例为3∶7。自然地,加强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提高的突破口,可以进一步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在一些重点科研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立健全长期合作机制。然而,由于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较弱,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也相对较少。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竞争的加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资研发机构,研发战略也逐渐由产品的本土化研发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转变。高校、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在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本土企业。在一些国家级基础研究项目中企业参与较少,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究的比重也相对较小温珂,李乐旋.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视角分析国内企业基础研究现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 5-9, 20.。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产学研合作较弱是我国包括深圳目前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深圳在公共创新政策支持下,确立起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科研机构的活力和竞争意识,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支持引导构建产业集聚基地,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是,现有的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切实构建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合作机制,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少,出现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新的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大多数产业集群缺乏高质量核心技术,创新集群、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创新国际化发展程度不够,严重制约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之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的提高,问题还有待解决。

6.科研激励机制欠缺

对科技创新者投入创造性劳动形成的高价值支付较高的报酬,是承认创造性劳动在创造财富和价值中作用的具体体现,建立健全相应科研激励制度是社会主义公平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是深圳科研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一些企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过程中,企业管理骨干、科研技术骨干与企业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尚不健全,也没有很好落实项目成果奖、新产品新增利润提成、技术折价入股或实行股票期权等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研究开发人员劳动报酬没有实现同步增长。据了解,在深圳国有中小型企业中关键人才包括科技人员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而且主要是流向外资企业、大型民营企业,许多国有中小型企业感到人才难求、人才难留,根源在于国有企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及科研激励机制。尤其是政府所属科研机构中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开拓中发挥关键作用、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分配力度不够大,严重限制了一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吸引高端科技专才落户深圳开展科技工作。另外,科研经费从申请、使用、解体各环节还存在严重问题,现在不少科研人员把科研经费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只管把经费给申请人,不过问其具体怎么支配经费。现在一些人并不把心思全部用在怎么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上,而是琢磨怎么花钱,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这与行政指导科研经费的配置问题有关,恶化了科研激励机制。科研课题申请和经费分配管理制度不健全,还导致有一些科研人员热衷于申请课题,自身不从事课题研究,转身分发给其他成员实施,影响了研究质量与效果。

深圳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落后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以上已经解释的体制机制条件等主要方面的原因之外,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足也是值得重视的一方面原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核心技术创新城市,就要大力提高市民科学素质。当前,全体市民尤其是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党政干部的科学精神不够,心态浮躁,不懂得或不重视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任务仍然长期而艰巨。只有全社会树立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尊重科学规律、崇尚科学精神的良好风尚,核心技术创新才会有真正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在受上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情况下,深圳源头创新动力不足,各个行为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可能较少地关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战略技术研究等核心技术创新,更多地专注于一般模仿创新、集成创新等非核心实用技术创新,这符合以市场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动力结构和运行生态,由此导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难以大规模快速提高。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深圳提高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的基础要求,本书在借鉴国外发展核心技术主要经验的基础上,从核心技术的体制机制入手(见图1-3),论证如何建立健全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核心技术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道路,为深圳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图1-3 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