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财有道:南都公益基金会公益风险投资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基金会的类型及角色本节内容改编自2014年11月徐永光的发言《八种形态基金会在中国》,原文可点击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content/4038。

在我国民间公益慈善事业的谱系中有几类不同的主体,按照注册性质分为基金会、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志愿团体等,此外还有大量以工商注册或尚未以注册形式存在的组织以及挂靠在基金会的专项基金。本节将重点介绍一下基金会,尤其是中国本土基金会的情况。之所以特别关注基金会,一个重要原因是基金会相对占据了较多的公益慈善资源,据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统计报告》,在全部49.9万家社会组织中,公募、非公募基金会一共只有3029家;但在当年全国578.8亿元的社会捐赠总额中,基金会接受捐款305.7亿,占53%。另外,基金会的资金多数来自企业或高净值个人的捐赠,资金具有较大独立性,如何使用这些量大且独立的资金,对整个公益慈善事业有更大的影响,基金会也因此肩负更大的责任。

以下是徐永光对基金会的八种形态的划分,他指出因为成立背景不同,基金会带有不同的禀赋和创造独特价值的可能,每家基金会应该将自己的禀赋充分发挥出来。

一 独立基金会

独立基金会是社会创新的发动机和民间社会的培育人。它可以由私人联合建立,或者由家族基金会变形,或者由企业基金会变形,其存在的首要条件是自己有钱、有资源、有独立的理事会和治理结构。正因为具备这种独立性,这类基金会只服务于高远的社会理想和目标,不需要为出资的公司或个人做品牌或者成为其市场战略的组成部分,虽然有一些还冠了企业或个人的名字,但从治理角度来看仍属于独立基金会。独立基金会非常注重社会创新,并且愿意为这些创新承担风险,在推动社会创新、推动社会问题痼疾的长远解决方面愿意提供风险资本和耐心资本,在关注社会问题的长远解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福特基金会就是独立基金会的代表。在国内,这样的基金会数量还不多,南都公益基金会、敦和基金会等应该属于这一类。

二 家族基金会

家族基金会是家族精神和财富创新的发动机。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诞生了大量的富豪,数量已经全世界排名第二,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财富的传承是很难的。然而家族精神是可以传承的,特别是通过家族慈善可以传二代、传十代甚至传百代。洛克菲勒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办了几十家慈善机构,因为做慈善,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也非常突出,与其资助有关的诺贝尔奖就有112个,创造了家族精神和财富传承的奇迹,家族也因为这一贡献彪炳青史。中国的富豪也会产生同样的趋势,在中国,第一家家族基金会是老牛基金会,后来又有曹德旺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的河仁基金会;2013年中国首富王健林说,万达公司上市后他要捐出个人资产的90%建立王健林基金会;马云在阿里巴巴美国上市之后也捐了很多钱做慈善,并且于2014年年底成立了马云基金会。未来家族基金会的数量会非常大。这些基金会的发起者都是善于聚集财富的人,但是富人将来要把财富转向做慈善,在散财方面应该怎么做也需要做准备、需要学习,让中国富人的慈善资产能够通过战略性的、专业化的、有效率的使用,真正为中国的慈善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根本性的贡献。

三 企业基金会

企业基金会是企业战略公益的探索者。在公益慈善领域一直存在着跨国企业的身影,很多跨国企业有专门的CSR部门以及预算来战略性地开展公益事务,这些事务有的会与企业拥有的核心资源和资产有关,通过企业核心资产在公益领域的应用为公益服务,比如微软365软件、SAP的“设计思维”等都基于公司的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向NGO提供服务。也有的企业开展志愿者计划,为公益组织提供专业志愿者。还有的企业如摩根大通会针对某些想要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域开展资助。这些企业带来商业思维和产品服务,通过跨界合作为公益带来创新的思维和专业的力量。中国本土企业在崛起过程中也开始注重公益慈善方面的投入,并借助自身的优势开展战略公益,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回流。比如,腾讯99公益日基于其强大的用户基础为公益组织打开了个人捐赠的平台和渠道,也促进了腾讯的用户增长和客户粘性的增加,实现了社会价值和企业利益的双赢。这种企业拿出自身资源与公益结合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方式应该得到鼓励。

四 宗教背景基金会

宗教背景的基金会是公益与信仰的侍奉者。在国外,宗教背景的基金会非常发达,由于大部分国人不具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在普通观念里也主要是拜佛烧香、讲经说法,求得个人的解脱和来世的幸福,行动非常个人化。但台湾的慈济基金会开始践行“人间佛教”,将公益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国内发展出来的仁爱基金会也是以佛教为依托,使公益成为惠及众生的福祉。此外还有基督教背景的爱德基金会等。宗教背景的基金会在慈善项目的管理、运作方面做得都比较好。2012年,中央五部委也发文支持宗教慈善的发展。由于宗教背景的基金会中许多工作人员是带着信仰做公益,使命感、对慈善的理解非常端正,且由于信众规模大、较易募捐,现在寺庙里的供奉非常多,因此需要通过设立基金会把这些钱管理好,使财务更加透明,运行更加专业、更加规范。

五 政府背景基金会

政府背景的基金会可以定位为政府与民间公益的桥梁。这类公募基金会有政府背景,过去只是帮助政府做事,很多正在经历改革、转型。这类基金会在短时间内还会与政府有紧密的关系,得到政府的支持,与政府有合作项目。但是其方向是要把根扎在民间,和民间草根公益组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华儿慈会等在公募权尚未放开的时代都是与民间草根公益组织共享公募权、提供资源和支持的典范。

六 社区基金会

社区基金会是可持续社区的构建者。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对于社会非常重要。在全国4000多家基金会中,带“社区”字样的有19家,其中有10家在深圳。在基金会的业务表述上,提到“社区发展”的基金会有89家。但实际上,业务和社区相关的基金会数量是巨大的。无论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环保还是扶贫救灾,在这些领域,所有基金会都不可能脱离社区去做事情,甚至很难找出与社区发展无关的基金会。中国的社区基金会应该很好地发展,借鉴美国的经验,特别是硅谷社区基金会、纽约社区信托管理的模式,构建整合社区公益资源、推动社会创新、改善社区公益生态发展的一种的创新模式。

七 专业运作型基金会

专业运作型基金会实际上是资源动员能力强的NGO。2004年国家出台《非公募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基金会注册放开后,很多NGO借这样的机会登记注册。中国基金会中运作型多,资助型少,也即NGO型基金会多。像“阿拉善”“真爱梦想”“爱佑”“西部阳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运作型基金会。因为他们做得好,有些地方政府还主动帮助一些机构从非公募基金会转型为公募基金会。此外,这些运作型基金会也逐渐发现仅靠自己的运作很难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也开始在业务中发展出资助,成为混合型基金会,比如SEE基金会就对民间环境公益组织和公益人提供资助,“西部阳光”2011年开始推出桥畔计划资助教育领域的草根NGO,“爱佑”在2013年也推出“爱佑益+”资助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专业运作型基金会由于具备自己运作项目的经验并在某些议题里长期深入,在开展资助时也具备独特的优势。

八 大学基金会

大学基金会应该定位为科学探索与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大学基金会在中国是比较强势的,共有437家,占基金会总数的10%多一点;资产211亿,占全国所有基金会的22%。大学基金会在美国不被看成基金会。因为,大学基金会是自己筹钱自己花,而基金会是要为别人花钱。目前我国的大学基金会还没有多大的声色,但应该办好并成为大学创新和大学精神的坚强支持者。

表1-1 八种类型基金会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