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客观认识过去二十年的日本经济
很显然,“失去的二十年”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不能概括日本经济的真实面貌,甚至有舆论误导之嫌,但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不存在问题。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但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过多次“小阳春”,日本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少亮点。
一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众所周知,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一直萎靡不振,陷入长期低迷状态。其主要特征如下:①经济增长疲软;②国际经济地位相对下降;③财政状况不断恶化;④长期通缩;⑤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扩大;等等。其实,日本之所以陷入这种长期低迷状态,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日本早已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有其必然性。由于完成了追赶任务,日本与欧美发达国家站到同一起跑线,后发优势消失,前面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打压和堵截,后面有亚洲四小龙(NIEs)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高速追赶,日本经济的国际地位必然相对下降。从国内情况来看,人口迅速老龄化,需要加大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劳动力人口开始减少,经济增长活力下降。而且,由于日本经济长期推行均衡发展模式,全国各地区几乎同时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国土基础开发已经完毕,国内发展空间受限,这使公共投资的乘数效应不断下降。后发优势消失,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放缓,而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供给难以提高。由于国内市场饱和,进一步扩大内需极为困难,只能依赖出口刺激经济复苏,但又遭到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导致需求严重不足。长期通缩,居民收入增长停滞,导致消费疲软。消费疲软直接导致企业生产和设备投资减少,进而使总供给能力萎缩。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同时陷入去杠杆化的低速增长,这也说明日本经济衰退不是孤立、个别现象。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示意见图1-3。
图1-3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必然性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从更长远的视野来看,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战后日本出现过高速增长和中速增长,进入长期有波动的低速增长也是很自然的现象。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日本经济所表现出来的15次景气周期循环变化中,基钦周期和朱格拉周期的特征比较明显,同时也能观测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的痕迹,但其更符合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加之上述客观因素的制约,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目前,日本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0.5%左右。换句话说,低速增长就是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的正常状态,既然是正常状态,何谈“失去的二十年”?
但是,不可否认,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可以说日本运气不佳。1995年发生阪神大地震,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爆发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2011年3月又发生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核泄漏事故,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打击极为沉重,政府为应对危机、恢复经济增长投入了巨额的公共资金。也许有人会说世界其他国家也发生过自然灾害,也同样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这一点不足以构成日本陷入长期低迷的偶然性。此话不错,但关键是日本正处于长期低迷之中,抗击外来冲击的能力比较脆弱,这些外来冲击无异于雪上加霜,使刚刚看到一点复苏希望的日本经济又陷入深渊之中。换言之,如果没有这些外来冲击,日本经济的状况或许会好一些。
二 在总体低迷中也有“小阳春”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新自由主义改革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测因素增多,加大了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从政局来看,政府更迭频仍,当政者将主要精力用于争权夺利,使经济政策无法保持连贯。特别是政府当局对“泡沫”的危害认识不足,对不良债权问题未能采取及时的对策,而且对经济形势多次判断失误,贻误战机,政策摇摆不定。再者,如前所述,在这二十年中,从国际环境看,爆发过东亚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海啸,从国内情况看,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和东日本大地震,国内外客观环境的恶化也拖累了日本经济的复苏。
其实,综观过去二十多年,日本真正出现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只有1997年和1998年,其间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并出现轻微的信用危机,但很快就得以控制。由于经济周期的作用,在总体低迷的二十年中也出现过低水平的恢复。如图1-4所示,阪神大地震后1995~1996年的“小阳春”, 1999~2000年出现的“IT景气”,而在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还出现了长达73个月的战后最长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2%的低水平景气,亦称“没有实感的景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05年,日本解决了不良债权问题。正因为如此,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临后,日本金融机构遭受的直接损失才会有限,金融系统也始终保持稳定状态。但是,由于美国、欧洲等外部市场急剧恶化,日本的实体经济遭受重创,这也暴露出日本过度对外依赖的经济结构的致命弱点。在2008年第四季度,日本几乎所有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2008年度实际GDP增长率出现了-3.7%的战后最大幅度滑坡。但是,在外需扩大和超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强力推动下,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日本经济形势逐渐好转,2009年度实际GDP增长率为-2.0%,降幅明显收窄,2010年度实现3.5%的正增长,这是1991年度以来的最高增长率,远远超过日本国内及国际经济组织的预期。这意味着日本已经从金融危机的最困难时期走出,开始进入复苏的通道。
图1-4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内閣府SNAサイト。
2011年3月,日本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和千年一遇的大海啸,再加上核泄漏,面对这种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复合型大灾难,日本国民表现出惊人的淡定,社会秩序井然,抢险救灾有条不紊,而且出人预料地迅速恢复。在大地震和大海啸发生的同时,日本又出现了日元急剧升值,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又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即便在这种极度恶劣的环境下,2011年度的日本经济仍保持了0.3%的正增长,并没有陷入负增长。2012年5月,占日本发电量30%的55座核电机组全部停机,但日本经济、企业生产与国民生活并没有受到约束性影响,2012年度实际GDP增长率仍为1.2%的正增长。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日本经济所具有的雄厚实力。2010~2012年,日本年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6%,与1991~2009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相比,高出一倍。2013年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第一季度实际GDP增长率高达4.1%,第二季度也是3.8%的高增长。
另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东日本大地震以来,日元曾持续走高,这虽然有不利于日本出口的一面,但对日本进口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十分有利。其实,一国货币的升值与否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发展的基本层面和未来前景,日本的经济状况不算好,但至少不比美国和欧洲的经济状况更坏,所以投资家才大量购入日元。换言之,日元持续升值本身就意味着日本经济仍具有实力。也正是因为日元升值,所以尽管日本2011年的名义GDP增长率为-0.7%,但如果换算为美元名义GDP则为5.87万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7.5%。
三 灰暗的二十年中也有诸多亮点
诚然,泡沫破灭后的日本经济确实处于相当灰暗的时期,但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日本经济也有许多亮点。日本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处于鼎盛时期开始走向停滞和低迷的,直到现在,日本依然是一个极其富有的发达国家。2015年,日本GDP达4.38万亿美元,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高达32486美元,仍居世界前茅;海外净资产高达339.2万亿日元,位居世界第一;个人金融资产为1700万亿日元,居世界之首。从外汇储备上看,截至2006年,日本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以后被中国超越,居世界第二位,2016年1月为1.25万亿美元。另外,日本还拥有可供半年消费的石油储备,以及大量的镍、铬、钨、钴、钼、钒、锰、铟、铂及稀土类金属等战略物资储备,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物化的外汇储备,而且更具战略意义。
目前,日本的失业率为4%以下,最高的2002年也只有5.4%,而欧洲国家大多都在8%以上(见图1-5)。日本国民生活水平甚至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仍然是世界最好的,日本在世界产业链条中仍居高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属一流。从某种意义上讲,过去的二十年更是日本改革调整的二十年、经受历练的二十年和制度创新的二十年。
图1-5 失业率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WEO)。
日本之所以陷入长期低迷,主要是对过去日本所出现的超过自身实力的虚假繁荣的彻底清算。经过不间断的改革,这二十年当中形成了支撑日本经济未来发展的三个重要条件。第一,空前的成本下降与效率提高。第二,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和世界市民化。在应对美国要求的日元升值过程中,日本不仅工资水平下降了,而且流通成本和公共费用都大大降低,日本从一个世界物价最高的国家变成了世界为数不多的低成本国家。另外,由于生产大量转移到海外,日本正从出口基地向全球商务的总部功能和总部经济转变。第三,企业的研发高投入,潜在技术实力的上升。过去的二十多年,日本企业部门对研发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2007年高达2.7%。从1990年起,日本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中也一直是最高的,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07年接近3.5%。另外,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日本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涌现出十余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日本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推动经济发展的三要素中的简单劳动力资源的权重将会下降。对于日本而言,人口红利早已丧失,人口和劳动力都在减少,代之而来的是“人口重荷”的包袱。即使是像中国这样劳动力比较丰富的国家,总有一天也会吃完人口红利。另外,资本对日本经济的拉动力也在相对下降,而人才、技术及创新能力将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日本恰恰非常注重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维持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据国际清算银行的估算,日本劳动力人均GDP在2000~2015年累计增长了20%,远远超过美国的1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弥补了劳动力减少对经济的副作用。根据索洛的增长理论,劳动生产率的进步是收入增长的永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