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广州创新引领作用系统
为把珠三角打造成为开放创新的引领区、创新创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区、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高效配置珠三角内外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广州需要引领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打造珠三角经济增长的新增长极和引擎,为珠三角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在以上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的研究和讨论基础上,本部分基于如何发挥广州在珠三角创新示范区中的引领作用这一核心问题,构建了包括创新引领主体、创新引领内容、创新引领路径和创新引领空间四个维度的广州市创新引领作用系统。
维度一:创新引领主体维度。基于创新系统的理论,广州需要从企业、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中介机构这几大主体方面发挥其在创新示范区中的引领作用。企业是创新主体,创新离不开企业家和创业家。政府要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吸引创新人才,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体制机制变革,提供便利便捷的公共服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能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各类中介机构能推进创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互相配合。创新引领系统要依靠这些创新主体来实现和发挥引领作用。
维度二:创新引领内容维度。创新引领内容包括创新型经济(创新企业和创新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型服务(平台创新、载体创新和金融创新)、创新型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以及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六方面内容。内容维度是创新引领作用系统的核心,旨在回答“引领什么”的问题。
维度三:创新引领路径维度。针对不同的创新引领领域以及广州引领珠三角创新示范区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回答“如何引领”的问题。
维度四:创新引领空间维度。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广州在引领过程中自身如何开展创新,促进发展;其二,广州如何带动和整合深圳,引领、示范和辐射珠三角其他地区。
以下以引领内容维度,结合其他维度对广州创新引领作用系统展开具体分析。
(一)创新型经济是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1.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型产业策源地
创新驱动实现的载体是产业化。要真正推动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必须培育一批能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代高新科技产业。广州要打造成为珠三角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辐射带动珠三角其他区域高新科技产业发展,通过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延伸,在珠三角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产业链,成为推进珠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引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广州应突出干细胞、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产业。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软件、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高端电子、数字家庭等新兴产业,打造智能装备,催生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在海洋生物制药、新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科技领域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打造海洋经济热点。实施一批生物技术重大项目,提升广州高新区的个体化医疗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打造生物与健康创新产业。广州要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完善制造业产业链,从制造环节向服务延伸,使加工制造向投资、品牌和生产性服务升级,提升技术水平,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的业态。以推进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为着力点,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衍生。广州还要在产业发展制度创新,尤其是模式探索、商业模式创新、疏通产业链条等方面发挥探索和示范作用,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打造创新型产业的具体引领方式上,广州要重点突破关键和共性技术,推进创新成果应用示范,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通过自主科技创新改造提升制造业以及在产业布局上重点突破,打造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
2.重点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新型企业是创新经济的基本单位。广州要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使它们在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的产生,必须以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广州要培育引进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鼓励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要进一步推动传统企业对技术进行改造升级。
在具体引领方式上,广州要借助人才与资源的集中优势,培育高速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借助科技全球化的机遇,帮助企业实现技术标准的战略目标。支持企业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技术,带动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改造提升现有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同时,要打破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依赖,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对广州市的汽车、电子、石化、造船、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以及家具等传统优势制造业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思路,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科技型企业自己建设孵化器,大力开展内孵化和外孵化活动,构建完备的孵化器、加速器以及加速器网络。鼓励大型骨干企业设立研发机构。
(二)发挥广州教育基地和基础研究优势,建设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
创新人才是创新思想和知识的源泉。广州要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支持重点、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建设,依托市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快速集聚,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内创新创业最受保护、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社会成本最低,获取创新创业资源效率最高,最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的地带。
在实现方式和路径方面,广州要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力度。落实“羊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和“羊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引进、培养、支持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探索开展若干项“广东省大科学研究计划”,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参与国家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带动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迅速成长。加强人才引育载体建设。推进南沙新区、广州开发区、天河区3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优环境,探索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人才政策体系。推进广州国际生物岛“千人计划”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示范园区等一批人才集聚载体建设,探索建设有利于推动协同创新和创业发展的示范基地,为高层次人才在广州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载体。推进南沙“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与港澳及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共建,全方位构建粤港澳创新要素集聚平台、产业合作平台、科技研发平台、人才配置平台和跨国人才开发平台等人才载体支撑体系,集中打造资讯科技园、南沙科创中心(产业孵化器)、粤港科技创新产业园等一批高水平的公共科技创业平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引才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引才、育才投入。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企业中端人才创新团队的建立和创新人才层次提升培养。加大引才宣传力度,建立海内外引才联络机制,引导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面向海内外引进人才、设置重要岗位。
(三)推进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高新区以创新平台为首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建设
加强高新区创新平台建设,成为平台创新的引领者。广州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以高新区和各类科技园区为核心载体,优化规划布局,加大统筹力度,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合作、自由流动,通过创新要素集聚带动产业发展。特别要注意发挥高新区在创新引领中的领头羊作用。搭建产业集群创新平台,通过平台完成创新要素的集成、协同和整合,促进创新成果外溢,并逐渐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催生现代产业集群,带动珠三角的产业变革。搭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创新平台,使其成为宏观调控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推动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无缝对接。
在实现方式和路径上,要利用南沙国家级新区的政策优势,重点建设广州南沙新区粤港澳创新创业基地、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依托“天河二号”建设国家大数据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大数据技术平台。进一步推进广州中科院“一院四所”、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开放型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广州市11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工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构建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中试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交易、专业咨询的全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强国家专利技术广州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支持中国技术交易所华南中心发展。通过创新基金、市场融资、招商嫁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手段,推进政府引导创新投融资平台多元化。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建立投融资综合服务机构,发展众筹平台,推进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和科技金融超市建设。
2.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创新载体系统
通过高新区的先行先试,以一区多园、产业分工合作、要素有序流动等形式,加快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民营科技园、智慧城、科学城、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快中科院生命与健康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大型科研机构建设。加快广州北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华南产业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华南技术研究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以及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光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中心及实验室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建设科学合理的区域创新载体系统。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动,推进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实现错位、协同发展。支持科技园区向省级、国家级方向发展。组建符合园区特点的创新型产业联盟。推动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专业镇发展壮大。
3.强化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的支撑功能
建立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建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机制,营造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推进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区建设。做好“广佛莞”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建设。加快建设广州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各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推广科技保险工作,支持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鼓励科技企业发行中短期票据、融资租赁、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业务,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股权质押融资等科技金融服务。支持番禺区建设广东省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区。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形成科技企业上市梯队。建立健全科技企业上市扶持制度,支持非上市科技企业通过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进行股权交易及融资发展。
(四)深化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型体制机制是创新经济的制度保障机制。要加强创新科研机构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国有科研机构制度创新,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支持科学家领衔组建新型科研机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探索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的组织模式,推动广州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建立统筹协调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任务的组织方式和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资源的共享和运行制度。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立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民生科技发展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以及政策支持体系。
(五)推进开放、共享、包容的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
1.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协同创新的动能
把广州高校和科研院所丰富的科教优势带来的创新力量释放到企业和产业中。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联盟,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交流。组建一批面向重大需求、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协同创新交流平台。加快公共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向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开放科研设施。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等方式,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发展。支持开源社区、开发者社群、资源共享平台、捐赠平台、创业沙龙等各类互助平台发展。
2.发挥地缘优势,推动港澳和国际合作
促进香港和澳门金融、商贸、信息、教育、人才、科研等优势与珠三角创新创业环境有机融合,努力拓展创新合作。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探索技术和创新成果跨境转移转化机制。扩展广州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鼓励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设立研发机构,搭建联合研究平台。鼓励本土科技企业参与全球竞争。重点推进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国际创新园、广州开发区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广州开发区(含黄埔智能产业园)中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广州中古生物医药领域合作、中英生物桥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建设。
(六)市场、法治和社会多维多措并举,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创新发展的支撑,是推进创新发展的基础。要培育、发展、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保护和促进创新的法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构建服务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环境以及创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法治环境建设。要加强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落实与新加坡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合作协议,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以广州国家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平台,加快建设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中新(广州)知识城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深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银行、知识产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技术领域建设若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同时,要组织落实好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签署的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把“科交会”办成展示科技创新成果的“广交会”,吸引大批高端科技项目来广州产业化。要持续开展广州“中国创业导师行动”。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创新人物和创新精神的宣传,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通过提升示范区载体功能,广泛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使广州成为适宜创事业、办企业、聚产业的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