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疍民文化景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岭南疍民文化发展与区域分布的历史变迁

按照文化地理学关于文化起源与扩散的理论,文化是从源头产生,通过逐步扩散传播,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各种现象的总和。追溯疍民文化的产生,首先从分析疍民族群的来源开始。关于岭南疍民的来源,一些学者认为,疍民在历史上与广泛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长江以南地区的“蜑”人关系密切,南方在历史上曾被中原人认为是蛮蜑之地。从古籍资料的记载看,在唐代之前,岭南疍民的身份主要是“采珠户”,而部分“蜑”人也具有疍民水居的生活特征;到宋代,“蜑户”成为疍民身份和名称的代称;明末清初,“蛋户”“蛋家”名称逐渐成为疍民的主要称呼,并存在“蛋家佬”“水獭”等多种歧视性称呼;民国期间,“疍民”名称开始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官方疍民名称修改为“水上居民”“渔民”。疍民的名称不同,族群来源也很复杂,学术界对疍民的来源有不同的观点,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疍民是百越民族遗民。罗香林先生提出“疍族源即越族遗裔”的观点。罗香林:《唐代疍族考》(上篇), 《文史学研究所月刊》1934年第3~4期。当时学术界有不少学者赞同,他在后来的一些著作中也再次说明此点。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台北编译馆,1978,第224~230、231~236页。百越族人为疍民主源的看法今天仍然是主要观点之一徐杰舜、韦小鹏:《疍民:创造水上文明的族群》,载谭宏、徐杰舜主编《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人类学高级论坛2013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第231~247页。,按此观点,疍民起源时间在秦代之前。

第二,疍民出于僚壮。徐松石在1930年代末所著《粤江流域人民史》一书中提出这一观点,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中华书局,1939,第152页。后来又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他在另一部专著《傣族僮族粤族考》中指出:“蛋族就是龙蛇族,亦即伏羲女娲的一大支派。”徐松石:《傣族僮族粤族考》,中华书局,1946,第193页。

第三,疍民来源于蒙古族。元统一中国后,蒙古人分散于各省区。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后,各地的蒙古人遭汉人驱逐和追杀,黄河以北的蒙古人基本逃往蒙古,淮河以南的蒙古人,由于路途遥远不能逃回,被杀较多,其中有一部分则逃逸于水上,以渔为生,以舟为居,成为疍民。福建省水产学会《福建渔业史》编委会编《福建渔业史》,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第437页。这一观点在粤东地区疍民中广为流传。如笔者在粤东地区甲子一带调查,这里的部分疍民即有自家祖先是蒙古人后裔的说法。

第四,疍民来自中南半岛。此说以西方某些学者为代表,流行于西方学术界。A. Genevieve Highland, Roland W. Force, Polynesian Culture History(Honolulu, Hawaii, U. S. A: Bishop Museum Press, 1967), p.72.他们认为,疍民从印度尼西亚海上迁移至中国南方和东南沿海各水系,逐步形成一个大群体。《粤西丛载》云:“蜑民原皆东来水蜑,散处于此,以网鱼为活,栖泊河下,编竹为簰,葺蓬为舍,向犹二三十人,今生聚渐多。”(清)汪森:《粤西丛载》卷二四《蜑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1467册第701页。至于“东来”何处,作者没有交代。

第五,疍民来源于卢循后代。有学者认为,东晋末年卢循起兵反叛朝廷,兵败后残兵散入岭南各地江海荒岛,以捕鱼为业,遂为疍民。历史上关于此说法的记载颇多,如《南海百咏》“卢循河南故城”条有:“其卢亭蜑户,皆卢循之遗种也。”诗曰:“归舟无路寻巢穴,空有卢亭旧子孙。”(宋)方信孺:《南海百咏》,中华书局,1985,第23页。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蜑蛮”条也记述“广州有蜑一种,名曰卢停,善水战”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第116页。。《澳门记略》上卷“老万山”条也云:“有人椎结,见人辄入水,盖卢亭也。晋贼卢循兵败入广,其党泛舟以逃,居海岛久之,无所得衣食,生子孙皆裸体,谓之卢亭,常下海捕鱼充食,能于水中伏三四日不死。”(清)印光任、张汝林:《澳门记略》上卷,赵春晨点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第13页。由此也说明卢循后代成为疍民并广泛分布于岭南沿海岛屿。

第六,南方疍民来源于北蜑。春秋战国时期,巴国境内(即今川东、三峡、汉水流域等地)蜑人广泛分布,后来因为逃避战乱,并为外族所排挤,不断向东、东南迁徙,唐宋时期基本散布在南中国各地,并以两广一带最多。陈序经在《疍民的研究》中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陈序经:《疍民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第58页。

另外,张寿祺认为,疍民来源于南方历代各种散入江海的人群。张寿祺:《蛋家人》,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1,第40页。还有学者认为,唐末黄巢起义兵败,残部的一部分也融入岭南疍民群体。上述说法各持证据,综合各方观点及对记载疍民的文献分析,岭南疍民族群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族群来源复杂,既有部分来源于岭南百越民族,也有汉族等其他来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有不同的陆上群体加入疍民族群(当然也有部分疍民上岸融入陆上族群),形成一个基本以舟为居、以耕水为主业的水上族群。

按照疍民族群发展的过程和岭南文化、经济及社会背景,本章把岭南疍民文化发展的空间与历史变迁过程分为五个阶段阐述,即秦汉六朝时期(指秦汉到隋朝)、唐宋时期(唐朝到宋朝)、元明清时期(元代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之后(1840~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之后)等五个阶段。疍民的文化空间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的空间占用上,包括水上聚落、精神信仰、耕海生产等景观类型,在空间占用形式上有板块状、小岛状、点状、串珠状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