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1978~2008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8%,而1978~2007年世界经济年均增值为3.0%。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截至2008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近1万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80家在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FDI)为发展中国家之首,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底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9460.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177.81亿美元。中国已占世界各国外汇储备(近5万亿美元)的2/5,是IMF储备基金总额的6~7倍(截至2009年3月)。
但是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中国在国际劳动分工中仍然处于中低端环节,从事着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从要素禀赋结构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劳动、资本丰富的国家,而高端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仍然十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而知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还十分落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数量扩张,质量还不高。虽然园区内企业实现了集聚,但相当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还在生产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产品、OEM产品和组装加工产品。难以形成主导特色产业,产业集群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方式以加工组装为主,出口增加依赖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我国现在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70%,但从对外贸易结构看,根据商务部200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强,如服装和鞋类的出口依存度为71%, DVD机为84%,摩托车为63%,照相机为56%,电冰箱为47%,彩电为46%,空调为42%。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对外贸易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呈现增长趋势,这增加了防范对外贸易风险的难度,因此,提高出口产品结构成为优化对外贸易质量的关键。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传统的一般贸易方式与加工贸易相比呈现下降趋势。而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目前加工贸易多是产品初级加工,资源性产品和能源性产品的使用数量剧增,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国内资源和能源供应的压力。目前,我国进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资本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这反映出我国产业对国际高新技术和资本品的高度依赖,反映了我国产业科研开发的相对滞后。截至2005年我国引进的5000多亿元海外直接投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不到40%,而60%以上的其他外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只有工厂,没有研发机构。
以上这些都反映出我国仍然是一个劳动、资本丰富而知识、技术稀缺的国家,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仍处在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上,而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上仍处于比较劣势。要改变我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不利格局,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是关键。尤其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各国都提出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以科技发展振兴经济,各国在抢占新一轮科技制高点的国际博弈中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要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动态转型。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调整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中国经济由低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与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