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1988年总目录
语言问题与文学研究的拓展(笔谈一组)
深入理解语言/程文超/1988.1.56
“语言作为空地”/王一川/1988.1.58
表现·创造·模式/伍晓明/1988.1.59
回到狭义的语言概念/季红真/1988.1.61
寻求人文价值和科学理性结合的契点/吴予敏/1988.1.62
困难·分化·综合/潘凯雄 贺绍俊/1988.1.64
文学研究要进行思维变革/许明/1988.1.66
反语言——文学客体对存在世界的否定形态/陈晓明/1988.1.69
“远距离扫描”与新的“精神语码”/苏炜/1988.1.71
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笔谈
美学可以应用熵定律吗?——对批评的答复/高尔泰/1988.1.83
纪念何其芳同志诞辰七十五周年逝世十周年
赤诚的诗人,严谨的学者/刘再复/1988.2.4
何其芳的为文和为人/冯牧/1988.2.11
怀念何其芳同志/唐达成/1988.2.14
行进中的沉思
刘再复现象批判——兼论当代中国文化思潮中的浮士德精神/陈燕谷靳大成/1988.2.16
面对当今文坛的冷峻反思——“文学编辑谈当前创作”座谈会纪要/赵仲/1988.3.4
迟到了的现代主义与当今中国文学/高行健/1988.3.11
我们还能有什么?——向新小说和新批评索取/叶芳/1988.3.16
从四种角度谈诗与诗人——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问/公刘/1988.4.4
寻根:回到事物本身/李庆西/1988.4.14
不相信的和不愿意相信的——关于三位“寻根”派作家的创作/王晓明/1988.4.24
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汪晖/1988.6.4
二元理论、双重遗产:何其芳现象/应雄/1988.6.18
报告文学发展趋势笔谈
昂首于时代湍流中的报告文学/李运抟/1988.2.39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双向审美趋向/汪丽亚/1988.2.41
文体的多元和观念的多元/於可训/1988.2.43
传统报道模式的扬弃/王晖/1988.2.46
报告文学:超越传统模式/程继松/1988.2.48
“视野”随想/南平/1988.2.50
关于古典文学研究的思考
怎样确立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价值标准/王毅/1988.3.131
古典文学研究三弊/王玮/1988.3.134
自我批判及古典文学研究的出路/杨国良/1988.3.136
学问与境界/商伟/1988.3.138
对古典文学研究现状的一点看法/杨镰/1988.3.140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反思(座谈会发言)
给胡风的文艺思想以科学的评价/刘再复/1988.5.4
胡风文艺思想的几个重要内容/朱寨/1988.5.6
胡风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丹晨/1988.5.7
关于现实主义的两场论战/乐黛云/1988.5.9
教训:学术领域应该“费厄泼赖”/严家炎/1988.5.11
社会学与美学结合·“主面战斗精神”与客观现实结合/缪俊杰/1988.5.13
自成体系的创作论/吕林/1988.5.14
胡风——尚未结束的话题/樊骏/1988.5.15
反思的必要性和立足点/陈全荣/1988.5.17
胡风的深刻性和独创性/王富仁/1988.5.18
重新确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流派/蒋守谦/1988.5.21
历史·价值·主体性/高远东/1988.5.22
作家作品评论小辑
《血色黄昏》与文学的轰动效应/曾镇南/1988.5.127
宏大广远的反省与探询——赞电视系列片《河殇》/贺兴安/1988.5.134
别有洞天在人间——评李庆西的新笔记小说/钟本康/1988.5.136
杨书案历史小说的悲剧品格/张啸虎/1988.5.143
带着脚镣跳舞——论张石山的《仇犹遗风录》/阎晶明/1988.6.135
寻求军旅生活善和美的支点——军队作家李占恒小说创作的价值选择/黄国柱/1988.6.141
中国当代文学
近十年中国文学的若干特性/刘心武/1988.1.5
思想的雕像:论《古船》的主题结构/罗强烈/1988.1.13
旧轨与新机的缠结——从《苍生》返观浩然的创作道路/雷达/1988.1.23
寻找“合点”:新时期两类青年军旅作家的互参观照/朱向前/1988.1.33
新诗与现代意识/陈良运/1988.1.42
面对方兴未艾的报告文学世界——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对话会记实/朱建新/1988.2.31
历史与我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对话会侧记/陈墨 应雄/1988.2.52
感觉中的迷狂与虚静——论文艺新潮的创作心态/陈晋/1988.2.58
现代孔乙己与批判精神——评王蒙《活动变人形》/宋耀良/1988.2.67
《浮躁》:时代情绪的一种概括/李其纲/1988.2.74
经验与选择——当代文学中价值观念的一个初步描述/南帆/1988.3.77
林斤澜小说文体描述/李国涛/1988.3.86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蜕变期的深刻律动/于慈江/1988.3.94
台湾文学研究综述/彭韵倩/1988.3.103
情与欲的对立——当代小说中的精神文化现象/蔡翔/1988.4.36
《红高粱》:新的电影改编观念/仲呈祥/1988.4.44
历史蜕变与近年小说中的精神现象/张德祥/1988.4.50
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张扬——从刘宾雁到苏晓康/谢泳/1988.5.104
论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语言结构/李劼/1988.5.110
当代诗潮:对西方现代主义与东方古典诗学的双重超越/任洪渊/1988.5.119
美丽的遁逸——论中国后新诗潮/谢冕/1988.6.28
时空的切合:意象的蒙太奇与瞬间隐寓——论朦胧诗的内在构造/王干/1988.6.36
要关注文学创作的新潮——《新潮小说丛书》序/荒煤 张炯/1988.6.44
文艺理论
小说创作中对人的发现和把握/纪众/1988.1.75
潜感觉论/杨健民/1988.2.108
体验与形式——西方体验美学论体验的艺术世界/王一川/1988.3.114
历史·文学·文学史——中美第二届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侧记/乐黛云/1988.3.125
苏联文学理论研究近况——访苏散记/钱中文/1988.4.59
文艺学科学研究刍论/花建/1988.4.69
文学本体的人类学思辨——兼评新时期创作中的原始主义倾向/徐岱/1988.5.75
交流:对文学批评本体论的思考/潘凯雄 贺绍俊/1988.5.85
批评的自省与创造——批评心理研究札记/蒋元伦/1988.5.92
审美与超越/刘晓波/1988.6.62
主体论文艺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流派/袁金刚/1988.6.77
关于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特征的思考/张德林/1988.6.87
中国现代文学
“史传”、“诗骚”传统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新小说”到“现代小说”/陈平原/1988.1.92
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宋家宏/1988.1.105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人: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龙泉明/1988.1.113
梁实秋与新人文主义/罗钢/1988.2.80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放——评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吴小美 魏韶华/1988.2.95
论七月派小说的群体风格/高远东/1988.3.34
“乡下人”的文体和城里人的理想——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王晓明/1988.3.45
从生命的价值的确立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巴金创作的心灵历程/孙郁/1988.3.57
开拓·发展·收获——1978—1986年田汉研究述评/韩日新/1988.3.67
新时期萧红研究述评/邹午蓉/1988.4.78
树荫下的语言——京派作家研究之一/蒋京宁/1988.4.91
周作人审美理想与散文艺术综论/赵京华/1988.4.100
胡风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支克坚/1988.5.24
胡风与五四文学传统/钱理群/1988.5.37
胡风与卢卡契/艾晓明/1988.5.51
关于胡适中西文化观的评价/胡明/1988.6.50
中国古代文学
《长恨歌》《长生殿》新绎/钱华/1988.1.122
象征主义——中国文学的传统方法/王齐洲/1988.1.132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论庚信作品和人格/钟优民/1988.1.143
古典文学宏观研究再议/石家宜 高小康/1988.2.116
《西游记》是一部游戏之作/方胜/1988.2.125
陈子昂新论/刘石/1988.2.131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贡献与心理分析/蒋凡/1988.2.138
论蒲松龄的情爱心理/董国炎/1988.3.142
论曹植的诗学思想/陈飞之/1988.3.153
钟嵘诗论与刘勰诗论的比较/王运熙/1988.4.115
倾国宜通体 谁来独赏眉——中国古代文论整体美思想初探/许总/1988.4.121
失落的感性与理性: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批判/杨国良/1988.4.127
在现实的反思中求永恒——《金瓶梅》的情感意向分析/罗小东/1988.4.140
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尚永亮/1988.5.150
“三言”二题/缪咏禾/1988.5.159
现象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栾勋/1988.6.97
中国古代思乡文学侧议/王立/1988.6.112
鲍照政治命运及其诗文风格再认识/王毅/1988.6.119
外国文艺理论评介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述评/康正果/1988.1.152
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伍晓明/1988.2.145
寓言批评——本雅明“辩证”批评理论的主题与形式/张旭东/1988.4.149
T. W.阿多尔诺:最低限度的和谐/杨小滨/1988.6.147
论坛
符号“危机”与理论生机/杨曾宪/1988.1.49
长篇小说:新时期文学的“灰姑娘”/绿雪/1988.1.53
走出迷宫——论批评的胸怀之一/殷国明/1988.2.152
论“局限”及其他/支克坚/1988.2.154
兼容种种——读《百家》创刊号有感/骊声/1988.3.23
方法:在综合中达到互补/解志熙/1988.3.26
当代文学思潮漫议——由《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说开去/张钟/1988.3.30
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朱立元 杨明/1988.4.158
漫谈文学与读者/蔡田明/1988.4.161
新的综合:文化视野/樊星/1988.4.165
物理学与美/方励之/1988.5.66
文学民族性理论面临挑战/钱念孙/1988.5.71
精神疲惫·文化阵痛和文学进路——文学现状与发展乱弹/陈继会/1988.6.127
当代文学在哪里迷失/陈世旭/1988.6.131
新人评介
因为历史在这里沉思——对杨义“文学——文化”研究的考察/马良/1988.2.158
在悟性的空间里徜徉——漫说南帆的批评个性/陈晓明/1988.3.162
书评
思理和启悟融汇的成熟著作——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张首映/1988.1.159
“灰”与“绿”——关于《文学创作论》/朱向前/1988.2.162
来稿撷英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姜静楠/1988.1.162
“浅草社”创作中的“零余者”/邓时忠/1988.1.163
对某种批评观的批评/汪瑰曼/1988.1.165
文学因素多层次的适时选择、调整和组合/张弼/1988.1.166
“五四”新文学的转变与茅盾小说创作/秦志希/1988.1.168
读张贤亮小说札记/余莉萍/1988.1.169
改革时代作家自我超越的难题/贺立华/1988.2.169
批评的科学化/马相武/1988.2.170
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罗成琰/1988.3.166
《文心雕龙》本体论小议/王欣/1988.3.167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美学观点/盖国梁/1988.3.169
创造意象/王克俭/1988.3.170
动物小说中的原型情感/方克强/1988.4.168
研究沦陷区文学应重视文化环境的考察/黄万华/1988.4.168
《牛天赐传》和老舍的风俗教育思想/崔明芬/1988.4.170
典型理论与“三突出”/黄浩/1988.4.171
现实主义的动态审美机制/张涵/1988.5.163
艺术情感形式化之一途/李春青/1988.5.164
后期创造社的“方向转换”/周惠忠/1988.5.166
张辛欣与张抗抗比较/张广崑/1988.5.167
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郑波光/1988.5.168
思维科学与文学批评/傅修延 黄颇/1988.6.156
言不尽意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陶东风/1988.6.157
小说的神秘/李道荣/1988.6.160
李健吾的批评观念/杨苗燕/1988.6.162
汉乐府民歌作者的社会层/李罗兰/1988.6.164
学术动态
抗战时期文学学术讨论会述要/孟繁林/1988.1.171
鲁迅、周作人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概述/高远东/1988.1.17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何其芳学术报告会/汤学智/1988.2.172
全国文学学科规划小组讨论文学研究形势和任务/文学所科研处/1988.2.174
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主义研讨会综述/斯义宁/1988.3.171
批评的自省——文学批评学研讨会述介/晓白/1988.4.174
文坛现状恳谈会述要/赵仲/1988.5.172
正视危机,奋力突破——第五届全国《三国演义》研讨会侧记/胡邦炜/1988.5.173
在治史的根本问题上重新发言——中国文学史(古、现、当代)研讨会侧记/黄万华/1988.6.168
记青岛文艺新学科暑期讲习班/程麻/1988.6.170
读者·作者·编者
编者的话/1988.1.4
社科院文学所第三期高级进修班招生通知/1988.1.175
文学评论函授进修班招生启事/1988.1.176
文艺新学科暑期讲习班招生通知/1988.2.176
文艺新学科暑期讲习班招生通知/1988.3.93
也谈康德的“判断力”原理——与劳承万同志商榷/曹俊峰/1988.3.173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业余作者培训中心(函授)招生通知/1988.3.封三
文学语言作为普通语言和作为艺术语言的二重性/齐戈/1988.4.173
读《美学可以应用熵定律吗?》/张国民/1988.5.170
不能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谈精神价值的实现/李幼苏/1988.6.165
《文学研究参考》征订通知/1988.6.176
编后记
1988年第2期/1988.2.51
1988年第3期/1988.3.176
1988年第4期/1988.4.157
1988年第5期/1988.5.176
1988年第6期/1988.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