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本书立足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哈萨克游牧社会,以草原生态和牧区发展为背景,围绕着“游牧民、草原、牲畜”系统性地研究了游牧知识,主要探讨了这套游牧知识体系在生成、变化过程中与草原生态的互动关系。目前有关哈萨克族的研究,以人类学长期田野为基础的个案还比较少,尤其对其游牧知识进行系统研究的个案较为鲜见。通过研究,我发现游牧知识体系在维持游牧社会生态的稳定性和文化传统延续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世界上有很多种游牧社会形态,如非洲、阿拉伯、南美安第斯山、蒙古等地的游牧社会,他们都有各自的游牧特点。本书中的哈萨克游牧民,从畜牧经济文化类型上来划分基本属于盆地草原游牧型,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的游牧环境则更为复杂一些,有森林、盆地、戈壁、沙漠。所以从游牧社会形态上来讲,本研究的游牧类型比较具有典型性。
在此背景下,本书系统地讨论了游牧知识体系(包括传承机制),尤其侧重与草原生态密切相关的生态知识,以此希望发现其在哈萨克游牧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甚至经济发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然后通过游牧知识体系的瓦解过程,发现其与草原生态的密切互动关系。最后以游牧知识及其传承机制弱化为背景,通过草原生态的危机试图进一步阐述游牧知识体系在维持游牧社会生态稳定性和文化传统延续性中的地位。
二 主要内容
本书核心内容是哈萨克游牧民的一套游牧知识体系。草原是游牧民、游牧社会及其一整套文化知识体系存在的基础,所以本书以整个草原生态环境为背景展开论述。首先,通过研究哈萨克族的游牧环境与部落历史发现:游牧是适应当地草原环境最有效的生计方式。哈萨克人正是通过四季游牧与草原经过千百年相互适应后,生成了一套适应草原生态的游牧文化知识,尤其强调草原是产生游牧知识的基础。
其次,通过游牧知识体系研究发现,它是哈萨克游牧民在与草原和牲畜的互动中形成的一套调节三者关系的平衡机制。对牲畜和草原的认识经过世代传承与累积,最终形成了一套放牧牲畜、利用草原、规约游牧社会的知识,以及对待草原的态度和行为规范。游牧知识通过游牧社会组织进行传承与创造,维系游牧社会发展至今。由此,这套游牧知识体系对于维持游牧民及其文化传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通过梳理游牧知识与草原生态的变化过程发现:游牧知识体系逐渐发生变化的公社化时期,也是草原局部环境的变化期;草原生态日益危机时,也是游牧知识体系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在此过程中,草畜双承包制对传统游牧管理知识的冲击最大,甚至使游牧知识及其传承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它还以一系列专业机构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游牧生产中树立了自身的绝对权威,抛弃了公社化以来在传统游牧知识基础上积累的实践经验。伴随游牧知识体系的瓦解,现代草原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套用农区(成功的)经验到建立牧业现代化的过程,最终借助科学知识的力量在哈萨克牧区进行推广,但它忽视了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的传统游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