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富民:张英洪自选集(2012~2016)(全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农村建设的喜与忧本文写于2012年12月11日。——北京市史庄子村调查

张英洪

北京市密云县不老屯镇史庄子村位于密云水库北部山区,坐落于不老湖畔,距镇政府17.5公里,下辖史庄子、邵庄子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48户,320口人,面积5.51平方公里,其中不老湖水域面积为1100亩,山场面积为7210亩。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近年来史庄子村的发展历程,向我们展示了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与面临的诸多问题,引发了我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层次思考。

一 史庄子村的新农村建设之喜

史庄子村的新农村建设属于北京市泥石流地区整建制搬迁重建模式。2008年1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实施新一轮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的意见》,决定实施新一轮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北京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涉及7个区县、59个乡镇、283个行政村,共8557户、20972人,计划在5年(2008~2012年)内完成搬迁任务。史庄子村利用新一轮泥石流地区搬迁的机遇,实施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庄面貌,成为北京市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史庄子村的新农村建设之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彻底改善了全体村民的居住条件

2009年,史庄子村按照市县泥石流搬迁政策要求,实施了整建制搬迁工程,集中联排建设村民新居。根据密云县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户搬迁政策,搬迁补助标准是:以户为单位,每户补助5万元,户内户籍人口每人补助2.3万元,全部用于新建民居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发放到搬迁农户中。史庄子村新建村民住宅每栋成本约20万元,村民每户只需交纳4万元,其余由政府搬迁补助和村集体负责解决。社会力量也参与支持了搬迁重建工作。例如,2011年,京奥港集团捐资300万元资助史庄子村搬迁重建。史庄子村新居每栋面积136平方米,房屋分为四个卧室,客厅、饭厅两厅,两个内设水冲式卫生间及两间储藏室。2010年史庄子村搬迁工作正式启动,到2011年年底,全村148户村民全部入住新居,从此告别了传统的旧民房,住上了整齐漂亮的欧式新居。

2.率先实现了山区农村集中供暖

史庄子村在建设新民居时,充分考虑到村民冬季采暖的需求。新建房屋外墙采取了“外保温”措施,南向居室里设计安装了节能吊炕。在此基础上,史庄子村采取个人投资、集体补助的办法,像城里小区一样,由村里统一实行集中供热。每户村民预交12000元,用于购买锅炉、材料费和冬季取暖开支,村集体负责建设一座锅炉房,安装两台2吨的锅炉,铺设2400多米主管路、5000多米分管路,把供热管道铺设到每个农户家中。每户村民每冬只需交1500元的供暖费。2011年冬,史庄子村率先实行了集中供暖,从此告别了该村烧土暖气的历史,成为北京市偏远山区第一个实现集中供暖的村庄。

3.历史性改变了村容村貌

史庄子村通过整建制搬迁重建,不但彻底改变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也历史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2007年以来,史庄子村建起了卫生服务站,破解了村民看病难题;铺设了光纤,实现了有线电视、电话家家通;投资15万元建起了全镇第一个便民浴室,向全体村民免费开放,结束了许多村民冬天不洗澡的历史;2008年建设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数字影院;2012年8月,完成了投资120万元、全长1.5公里、宽8米的史庄子村村级主公路铺油工程。此外,史庄子村还新建了“两委”办公楼,建成了45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对全村主路两侧及村内街边实现了全部绿化,绿化面积达8000平方米。史庄子村已被列为市级生态文明村,正朝着北京最美丽的乡村行列迈进。

4.大力发展了民俗旅游业

史庄子村有山有水,为发展民俗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东侧有一座标志性的山——三棱山,传说被刘伯温视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村内另一独特风景是生态不老湖,湖底由具有保健功能的麦饭石天然铺就,湖畔有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松。史庄子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不可多得的长寿之村。截至2012年6月,在全村320口人中,90岁以上的4人,80~90岁的20人。2011年,史庄子村被密云县列为“发展乡村旅游示范村”,有74户申报了民俗旅游户,有20户成为民俗旅游户,户均增收3万元。2013年民俗旅游将发展到34户。民俗旅游业已成该村的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5.积极推进了民主法治建设

史庄子村在实施整建制搬迁建设中,也致力于推进村级社会管理创新和民主法治建设。一是坚持民主议事制度。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近年来有关村内规划、美化、公益设施建设等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一律通过民主决策讨论决定。二是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制定与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环境卫生、土地征用、建房审批等一系列制度,使村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完善公开办事制度。2011年9月,选举产生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内公务进行监督,设立村务公开栏,建立健全村委会向村民和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报告工作制度、每半年进行一次村民代表评议“两委”成员制度。四是创新网格化管理方式。史庄子村建立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站,在全县和全市首创腾讯视频法律咨询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2012年10月,史庄子村被列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二 史庄子村的新农村建设之忧

史庄子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但该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一时难以解决,让人担忧。

1.村级债务如何化解

史庄子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大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和村庄公共环境,但负债10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薄弱,经济收入有限,难以偿还债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关工程建设方常到村支书家中催债,村支书也无能为力。据称,村干部两年都没有发工资了。虽然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都很强,但村干部长期不发工资不是办法,有关工程欠款不还也不是办法。

2.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

作为山区,史庄子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全村经济收入只有几百万元,属于负债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山上的板栗。近年来,该村虽然利用自身山区资源优势发展了民俗旅游业,但该村民俗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民俗户增加了收入,村集体尚不能从民俗旅游中获利。村支书认为目前民俗旅游业只是“富民但不富村”。史庄子村完成了新村建设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3.人口老龄化如何应对

史庄子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当突出。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史庄子村60岁以上人口为69人,占总人口320人的21.56%。更严重的问题是,青壮年劳力基本外出,村里年轻人十分稀少,村里除了一个大学生村官外,很难发现年轻人。一方面,村里老人多;另一方面,年轻人大量外出。老人身边缺乏人照顾。村庄养老怎么办,怎么养,谁来养,如何保障老有所养,是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

4.村庄治理如何转型

史庄子村完成新村搬迁重建后,即被列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说明该村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民主法治建设也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面。但该村要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实现村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型,还面临许多问题。首要问题是,在基本没有青壮年人的山区村庄,一帮老人如何搞好村民自治?如何有效搞好民主法治建设?当前该村社会治安较好,这既与山区民风淳朴有关,也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单一化有关。在此形势下,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村民当家做主,更好地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该村完成新村建设后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三 史庄子村新农村建设引发的几点深层思考

史庄子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同时,该村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更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一个村庄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有许多是宏观政策制度环境造成的,村庄本身难以解决。解决村庄问题必须跳出村庄看村庄。

1.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发展

村庄的发展,既需要各村基于村情做出积极的创新和探索,又需要上级政府的统筹谋划。要求每个村都各自为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都取得成功。就像全国各村可以学习华西村,但不可能都建成华西村一样。村庄的发展水平有高有低总是常态。密云县是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产业的发展受到必要的限制,这是合理的。在生态涵养区发展乡村特色生态产业需要进一步统筹,明确县、镇和村各自的发展责任。就史庄子村的特点优势和发展潜力来看,民俗旅游业无疑是该村最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但史庄子村的民俗旅游业不能只局限于一个村独自发展,应当由密云县从全县发展的大局出发进行统筹规划,由不老屯镇从全镇范围内进行统一谋划,集中打造彼此相连的民俗旅游景区,使史庄子村成为密云水库北部景区以及不老湖景区网络的重要景点之一。史庄子村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同样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谋划与协调推进。

2.需要改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由于中国特色的行政区划体制,北京市对外是一个特大城市,对内则又是城区与乡村并存的行政区域。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外省市的人口大量向北京市聚集,另一方面,北京郊区农村人口也大量向城区、新城和小城镇聚集。现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使郊区农村的青壮年人口大量迁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村则成了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三留守”之地,造成了人口结构的严重畸形化,使乡村发展面临难以解决的人口社会问题。这是现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调整城镇化发展模式,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分割家庭、破坏家庭的城镇化模式,走保护家庭、实现家庭式迁移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需要从两个基本方面着手。一是推进人口城镇化。推进人口城镇化就是要改变重土地城镇化而轻人口城镇化的倾向,全面改革相关城乡政策制度,实现进城务工人员由单个的劳动力进城就业生活向整个家庭进城居住生活的转变。各个企业单位在录用农业转移人口时,要准许和鼓励(不是强制)其将父母、夫妻、子女等家属一并迁入城镇落户并定居生活。二是发展就地城镇化。发展就地城镇化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合人口集中生活的乡村加大城镇发展力度,通过制定城镇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公共投入,使有关乡村发展为小城镇,就地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就业和集中居住生活,保障每家每户家庭生活的完整性。通过改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的“三留守”问题。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保留和维护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需要着手完善现行人口政策

村庄人口的严重老龄化问题,既是现行城镇化发展模式造成的,也是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现行城镇化发展模式将大量年轻人吸引到城镇中去而将“三留守”人员留存农村,从空间上扭曲了村庄的人口结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从根本上扭曲了村庄的人口结构,人为加快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口结构的畸形化。谁来养老、谁来务农,已经是农村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逐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和人口危机,必须对人口计生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我们发现,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以后,目前只有土地和人口政策仍然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手段和管制方式,这使土地问题和人口问题成为中国两个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当前迫切需要改变计划生育的惯性思维和现行政策,建议尽快废止计划生育机构,切实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生育权,实现人口的永续均衡发展。

4.需要加大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为每个村庄提供基本而可及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均等化程度。近年来,北京市通过“5 +3”工程建设,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这主要体现在道路交通等硬件设施建设上。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在农村社区和村庄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幼儿园、小学、卫生所、养老院、体育文化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村民享有各种便利的公共服务;二是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使村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大致相等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待遇。这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村庄本身难以提供的,需要各级政府承担相应的公共职责。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从热衷于经济建设和大拆大建等活动中解脱出来,真正转移到全力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

5.需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服务

当前,要把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如果说经济建设是为了挣钱的话,那么社会建设就要花钱。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村都实现集体经济的共同繁荣发展,但我们必须保障每个村的村民都能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等基本权益。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国家和政府层面对农村的社会建设与管理服务,二是农村社区自身的自治建设与管理服务。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来说,加强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服务,就是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障农民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通过改善民生来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维权促维稳,充分运用法治在乡村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农村社区自身的自治建设与管理服务来说,就是要完善村庄治理结构,增强村庄和村民的自治能力,实现村民当家做主。要进一步理顺党支部、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三者之间的职能。在新的发展时期,党支部要走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重要命题。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党支部,要改变过去的权力性组织的定位与角色,全面转向服务型组织的全新定位。党支部就是农村社区公益性的服务型组织,党员就是义工、志愿者。村委会要体现村民自治的精神与要求,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完成产权改革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要健全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村民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