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修行的三个阶段
这个问题本身就很专业,一点儿没接触过功夫的人可能会听不懂。
修行的阶段是讲修道、证道、行道三个大的部分。这和佛门讲的次第不同。佛门中的次第是指渐修一派因修道产生的不同阶段。这是见道前的层次问题,不可和我们讲的混为一谈。它只是第一阶段里是次第。
1.修道阶段
这是修行的第一个阶段。它是以由入门修到见道(也叫悟道)为标志,说明这个阶段的完成。
这个阶段修行的方法,基本是从入静开始,具体功法要有师傅教,或者有比较翔实的资料来参考。我们要讲的《道德经》 《太乙金华宗旨》都是讲修的方法,所以在这里不赘述了。
这个阶段如同你在爬山,比如爬香山吧。你要锲而不舍一直爬到鬼见愁上,然后举目四望,一下看见远处天安门那金黄色琉璃瓦的顶子,“见到了,见到了,见到天安门了!”你狂喜、你难以自制……这时师傅答曰:“是啊,你见道了。”
修道阶段的误区:总有那么些人,天天上山下山,上到半山亭,稍歇一下又下山来。说是修行,其实在锻炼身体。更惨一些的,是已经爬上鬼见愁,他不去睁开眼看,只是盘腿坐一会儿,或打个太极拳什么的就下山来了。这么修上一辈子,也不会上路啊。只有静而不体味、不思考,如何有出路?这类失误要怪其师,俗话说:“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傅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修道阶段有以下特点。一是容易妄想纷飞,难以入静。二是出现幻象幻景,容易走火入魔。自以为是神通,是特异功能。也真的会出现这些功夫,但统统是走火入魔。佛门叫入阴魔。真的大神通不是这个样子,别在这鬼窟窿里浪费时间。三是容易爱上清静、坠入枯坐、入无际空。凡此种种要找明师指点才可避免。
2.证道阶段
这是修行的第二个阶段。它是由见道后,继续修持,直至得道。
证道其实是对见道后的巩固、加强的修持。佛门讲不执一法,不舍一法,就是说在证道阶段兼练他法。禅宗讲的保任、讲的十牛图都是证道阶段的修法。你要拿到修道阶段去修就错了,道亦未见,保个什么任?怎么管束牛?
禅宗其实不讲证道,禅宗和佛门顿派统统只有修道、行道两部分,以见道为界限。见道前去修,见道后去行。达摩的“二入四行”即是很好的说明。虽然不讲,可实在的证是有的。很多悟道之人要在师傅身边侍奉个一二十年,六祖悟道后还要在猎人堆中躲一十五载。这种顿派和禅宗的做法也可以算作证道阶段。
证道阶段的特点:这个阶段和第一阶段一样,出世得很。如果把香山公园外算人世间,那么一入公园就走上出世修行之路,而登上顶峰鬼见愁就算出世得到了家。鬼见愁也叫香炉峰,见道之人、得道之人正好燃香也,相庆也。庆祝什么?庆祝你终于了却了生死大事,彻悟了缘起性空。
这阶段的修行叫悟后真修。讲修行的人们啊,在修道阶段其实连个山门都没到!这悟后方能叫个修行,才有个真修行的人啊!
证道阶段的误区:不见道的,尽在鬼见愁上愁;见了道的,只在香炉峰上喜。山是一个,名称两个,名转山不转。但是喜而乐不思蜀,再也不想下山,这就住在了出世修上,这香炉峰又转为佛见愁了,落于小乘,落于无用。住在山上打坐二三十年,一动不动就是高僧大德?就是高人?就可以被世人崇拜?那贾府门前的石狮子、十三陵的石像全成祖成圣了。人们需要的是世间的佛,不是香山半腰中碧云寺罗汉堂里的罗汉。
当然,如果你是僧人或神职人员,另当别论。因为那是你的工作、你的形象、你的责任。而我们真正修行的人要明白,修而不行,此道于人于世有什么用?于自己有什么用?
3.行道阶段
这是修行的第三个阶段。它是由行道后下山入世、在世间行的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告别师傅,告别香炉峰,回到世间干你的工作、尽你的责任、去你的坏习气、并教化众生。一句话,去做世间的佛。中国老百姓信灶王爷,每日要以美食供奉之。为什么呢?因为这老官不但会“上天言好事”,更要紧的是他老人家还会“回宫降吉祥”。这才是老百姓供他的原因。只会上天言好事,于天上不再下凡人间,这样的官怕是没人供。同理,只会“上山修道去”,不会“下山度众生”,这样的修行人怕是越少越好。禅宗一再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这个道理啊。
第一章“经外闲谈”就谈到这里,小结一下。
道,即人生观、世界观的合称。
真正见道的人才称得上有德。现今叫道德观,与人生观、世界观称为人的三观。
真悟道而树德的人,再来谈神通,这是密,非三仙姑、二诸葛可以懂得的。
道与德不是学来和积累来的,是要修来的。
道含有生理、心理、哲学三要素。
修行不要只执一法,因为修本身是个性而非共性的。
修行有两类:重见地的修顿派和禅;重修证的去修渐派。自己适合什么要明白。
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悟道而树德,从而在才、识、德三方面提高我们的品质。
修行的三个阶段:修道、证道、行道。只修不行不是究竟。
本章到此,诸位不嫌我太啰唆吧。
祝大家学而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