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的品质与修行
人的品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才干、见识和品德三方面的素质、质量。而一个人的自我塑造和完善,也必然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的。
才干,统指一个人办事能力、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大小、多少。这里包括了才能、才华、才气、才思、才学、才智等。
见识,是指人于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一种经验和体会。它最具神秘色彩的是含有预测成分,这是有见识的人最闪光的地方。这种预见是掌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后具有的直觉性的预见和灵感,它简直是神来神往。我们俗称是此人具有远见卓识。见识是在才干和见闻的积累上面升华结晶的一种人的超常能力。只读万卷书的人不可能有多高的见识,很可能是书虫也;而只走万里路的人也难有多卓越的见识,很可能是邮递员。只有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基础。
品德,是指一个人的品质道德。也称为德性、品格、品行、德行等。品德的定义很难下,似乎最起码的要讲良心、讲人性,然后扩而展之为大公无私、舍己助人、敬老爱幼……你也许不赞同我的说法,无妨,反正品德的定义确乎有些见仁见智。最令人惊奇的是现今忽然流行讲品位,一开口就讲××人很有品位。品位原是指矿物中含矿量与杂质的比例,含矿量高杂质少的称品位高,比如24K金和18K金。但用在人身上也有24K和18K之分?只能解释成人味与动物味两者量之比吧!也就是人味多动物味少的人有品位,约22K,准24K。不在此纠缠,书归正传。
以上三点称才、识、德。
老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见才识德具足的人是少之又少,以至于无了。无奈,只有于某一个方面欠缺一下,将就凑合吧。让哪个方面欠缺一下比较妥当又不犯祖训呢?
首先才干是不能少的,因为这是养家糊口必备的技能。本科文凭、英语六级、懂电脑又会开车,这样的先生女士找个挣洋钞的工作看来是不成问题。如果什么都不会,只讲我有多卓越的见识,有多高洁的德行,怕是会被人家赶出大门。所以才干技能少不得。
其次见识也少不得,因为见识直接关乎一个策略、一个决策,如一个企业的决策、一场战役的战略总意图、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它决定和影响着企业的兴衰、战役的胜负和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所以见识也绝对少不得。
现在只剩下德性了。少点德性是人人不愿接受但绝大多数人都这么干的现实。很少有人像对待才和识那样来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缺了点儿德,也没有人像学知识和长见识那样努力地修自己的德行。似乎缺了点儿德,但只要才识好亦无碍大局。
悲剧就产生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上。
无才无识亦无德的人并不可怕,而有才有识却偏偏无德的人才是真正让我们胆寒的人。换言之,什么都缺的人,因其无才无识所以成不了大气候,充其量是小流氓、小地痞,是个可悲的角色。而才识具足独无德,那是魔的化身了。如同一只虎或一匹狼,倘若它们无尖牙利爪(无才也),又不知如何才能咬死你(无识也),那就算它多么想吃你(无德也)也办不到,这没什么可怕的。反之这虎狼有尖牙利爪,又深知扑上来紧紧咬住你的脖子直至你断气的伎俩,这可就悬了,它老人家有无德行全看它肚子的状态。正饱时,算你走运,你逃回家可以大侃自己怎么勇敢,怎么有德,连虎狼亦敬我三分。要是那“大虫”正饥时,你的德行再大也没了用,那结局只好是为生态平衡做出应有的贡献了。别以为我这是在调侃,咱们中国历来就很有这么一批虎狼:远的有宰相李林甫、状元秦桧、太监魏忠贤;近的有才子汪精卫、文人康生之流。甭问,这些人有才,文章好、学问好、能力强。有识,绝对懂得怎么整死好人,怎么祸国殃民。功夫差点儿的算是高俅,文武全提不起来。但球儿居然踢得妙,也将就着算有才吧。那整人的见识原本就不差,所以也算独无德之流。这种人是正正经经、不折不扣的衣冠禽兽啊。
看来当得上当不上完人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万万不能缺德,哪怕才干或见识欠点儿呢。
有什么别有病,缺什么别缺德。
怎样才能培植自己的德性?增加才干靠的是头脑,加上刻苦用功。那么收获只是时间问题。
增长见识靠的是头与脚。有知识也要用脚行于人世间。多坎坷、多磨难、多体会。再加上一个智慧的、善于总结的、勇于接受失败教训的头脑。
以上二者称“学”知识、“长”见识。
而德性不是学、不是长。光靠脑袋去听、去看,以为听劳模报告、看英雄事迹自己也成了大德?那是假的!完全靠不住。因为你是“学”来的。而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长”的德性稍可靠些,因为这是血的教训和磨难,知人事、知世事了,所以具有某些德性。这两者都不是由根本上生出的头等大德,而是移植过来的一种行为、一种美德。真的德性叫大德,要靠身体去修,这才是正道啊。
绝不能全然相信自己的脑袋。什么“生带不来死带不去”“两腿一蹬,两手空空”,谁都懂。但这是你的小脑袋瓜子理解而已,它不是你身体的体会啊!说归说,明白归明白。见了钱脑袋就管不住手了,仍旧去抓。
绝不能全然相信你的经验。什么“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验是身与心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出来的真理。它不是身与心在原本的真实中体验出来的真理。所以一遇到事情自己先乱,以往的经验全派不上用场。单位分房争不争?是当个恶人要了房子,还是要个好名声不要房子?这时妻子插嘴:“争来房子叫本事,争不来是窝囊废!”一下子一世的经验全乱了套……成了塞翁失马、马知非福了。一切斯文随马而去。
书归正传。
德性是修来的,我们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但直接修德成么?佛教中大菩萨行六度,这是直修德的行为。如忍辱、施舍吧,忍到什么地步算是德性好呢?施舍于人也难有定论,比如给要饭的钱或物吧,给到什么程度才对呢?直弄得倾家荡产,连个打坐的地方全没了,也不是好德性吧?所以这种从行为上直接下手不是根本,不是究竟。
究竟之路在何方?
高尚的品德是根植于“道”之上的。这我们在前言已讲过。道即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用教下的话讲:必须“了却生死”(人生观),必须“堪破红尘”(世界观),这样才能得到那个“一无所得”的“真空”的“道”。行道才能知德、树德,是为“道德”一词之原意。
所以修德其实是修道,修道是根本。
曹雪芹一世辛酸,花十年写下《红楼梦》。其中有名的“好了歌”是曹先生对人世的认识。你用一个月看完《红楼梦》,你也懂“好了歌”,也高谈一切空无,一切好即了,了即好。但曹先生是修来的,是身心的、血泪的体验。你是靠小脑瓜学来的,背点诗词以装门面的。这两者怎么会一样呢?谁解其中味?曹先生解得是“一把辛酸泪”,你解得是“让女朋友更喜欢我”……同是一个好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有本质的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