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论 回归:丢掉技术的拐,拄起生命力量的杖

“除了通过黑暗的道路,无以到达光明”,这句话确是我们多少年来的体会和经验。然而,经过漫漫长夜里的拼杀,现在更需要的告诫,恐怕在于走夜路与白天行进不一样。眼下如果算是破晓,也许到了换种方式前行的时候。

我提倡“过河丢拐杖”,并没有忘恩负义的意思,不是说不要,而是别再过分看重技术的作用。技术属于硬的彰显,艺术则是柔软的力量,尽管后者见效不一定快,却更为持久。它若是安放生活理想的一座大花园,我们约束物欲,调养精神,就能点缀出美的韵致。

唤醒生命在心底的本质,依“愿”而行。但想做的,那是追求与爱好,不得不做的才叫责任。责任感究竟是外来的一个要求,还是发自内心的纯粹素养?生活虽有不能推卸之担当,我一直怀疑,这一生是否一定要在一种“崇高”的名义下度过?

· 山顶之思

我喜欢爬山,云南的山高低错落,总是翠意盎然。这种感觉,不只为了寄托在山里的憧憬,也不仅仅钟情于攀登途中的咬牙和坚持,以及冲破荆棘的那些快感。

与友人相伴,兴致入峦叠,蜿蜒上云霄。好不容易到了山顶,已是午后时分。调皮的阳光时隐时现,拨弄着一层青烟般的迷离,在远处映出水墨画一样的深深浅浅。高低不一的天云山树,团团缓缓或是垂垂而立,各得其所那一分宁静,把层峦叠嶂都雕刻进逸宕的婆娑里。不知道是否真有东来的紫气,在驻足的氤氲中挥洒下迷幻与淡雅,才浮化了这旷里的山川本色?

杜甫说“一览众山小”,可我爬上来发觉高低不一的山头层层叠叠,实在是拥挤不开的缘故。它们相互推搡着,都在努力挣扎出头。想摆脱大地的束缚滚滚而去,可惜还没来得及到天际,不情愿地纷纷凝固下来。

放眼望去,茫茫中没有“孤帆远影碧空尽”之类的单调,只使人生出一股渺小之感。我不由得想起前两天说过一句话:不要太利欲熏心,不过直到今天,占有的欲望仍然是支撑前行的动力,搞得烦恼难以排解,我们都成了忧郁的人。

风拂过脸庞,轻轻没多少寒意,把一股说不出的酣畅和自在升腾起来。这一刻,生命的微小、山野的旷达,好像全在感觉之中。难怪杜甫还说,“荡胸生层云”,站到高处,渺小在心中带来的是开阔。心旷才能神怡,抖落下种种纠结,我不再孤零零,俨然已成为山的一分子。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山顶上,真是远离了尘世。我流连着享受心情,没想到一团水雾,竟漫过前面的山坡,朝顶上寂寂奔来,难得可以体会一下“扑面”砸出来的惬意。

很快,雾气还在眼前,缥缈已到身后。漫天的雾霭延绵不绝,将山川搅成一片混沌,李白梦游天姥时直呼“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我置身云蒸霞蔚里,感受些许不一样。朦胧尽显,是不是预示什么?莫不成,它要为自己长时间的苦思,浮现一点生命本质?这不,一种快速的变化,就缭绕在身旁。

云雾渐渐远去,望着刚被水汽润湿的草地,我有些恍然了。它翠翠的,沿着地势铺陈起伏,一直卷到了视线坠落。与其说是一块如洗之地毯,更像那临着风飘摇的碧绿衣裙。山中,定有仙子飘然而居!要不然谁会如此有心,将点点的小花镶嵌到裙摆上,一簇簇夹杂进草丛里?弄得四下散落的缤纷,养眼至极。刚才这阵蒙蒙依稀,难说是她的一番苦心,就用来点化迷思人。

成功往往带来心里的自豪,我对于高山的征服欲不也如此?它们究竟源自生命的本能,还是生而为人的骄傲?仿佛是仙子柔语而问,搅得自己不安起来。发展好了,优越感来了,成就也习以为常了,太多的豪情会不会让我们变得过于自以为是?

在离开世俗的开阔里,或许山风能吹出泯灭的思绪。

· 踏上回归路

很多人拼命学习,拼命工作,不敢有丝毫松懈。种种压力把自己挤压得喘不过气来,它们究竟迫于外在,还是源自内心,都没时间多想。辛苦和抱怨之后,只剩下疲乏的身心。

要么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满足眼前的利益,追寻感官上的刺激。至于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却弄不清楚,也根本不想搞清楚。

要么跟风而为,听风就是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迷失在忙来忙去的变换之中。

有的人为了别人而活,有的人又只考虑自己。我倒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如今的忙碌,看似富有成效,让生活很充实,却只是透出躁动气息。被太多的信息包裹和折磨,我们都生病了。

绪论里表达过,你我无法固守以往的经验,那就得重新寻找一种生活,对自己有利,也能让自己心安。也许,不再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病才有可能痊愈。传说阿基米德在浴室里发现浮力定律时,曾兴奋地大声说:“我找到了!”突然间我也有了类似的感觉。

回归就是一条可行之路。随着社会变迁,许多过去的经验和努力都成了谈资。有些很可贵的品性,也伴随着不合时宜的成分,一盆水倒了出去。只有把它们找回来,尤其是找回那些被长期的发展忽视了的、被不断提升的技术掩盖了的本性,才可以在纷纷扰扰之中定下心来。

我不是说要重回过去,谁愿意退回茹毛饮血的时代?发展虽不是原有,但脱胎于既有。我们都认为“历史不会重演”,可又在讲,“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回归,指的是借助生命本身的力量。在旧时没有太多倚仗,古人是不自觉地不得不这样,如今你我可以有意而为之。一直以来都希望探求生命、理解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我看也是为了追寻生命迸发和递进的根本。到了此时,可能才会真正明白回归的意义。

智力和体力本来同体,应该携手向前,可惜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更重视智力问题。总是心存幻想,觉得可以通过技术和产品,来达到提高的目的。倘若智力提升了而体能降低了,过度追寻技术反倒损害自身的机能,很可能走错了方向。

回归之路,既要依靠技术力量,又不能只是依赖技术成果。如果都按照曾经的做法,我们无法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仅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也只会加速走向一个不太好的结局。

活着才有用,百年寿辰相对于山川日月来说,虽微不足道,也足够我们充分展现与回味自身,况且随着时代发展,寿命还会越来越长。这种情况下,如何活得好难道不是比如何活得长更有意义吗?回归就是方法之一。

生命的一个重要价值是繁衍生息,回归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高尚地说,它也是为了后世子孙的福祉。

· “本末倒置”的关系

我们一直都是以抱团的方式,应付各种挑战。个体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为了融入群体,价值与作用也要通过群体来体现。老话有过教导,“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以往群体的需要便是最高要求,个人利益只能服从于这一“崇高”目标。

以后就不一样了,群体不再是最高的准则,群体本身的功能和意义,反过来得通过个体去展现。抱团取暖的压力降低,也许再不会过于追求紧密的群体要求,过分强调集体的重要性而压制个体。换言之,小河里都有水,才有大江大河出现。

在一支球队里,所有球员服务于球队的大目标,不能只想着自己,只顾及个人成绩。团结和配合,才是球队主流;而真正强大的冠军球队,却是在此之上的提升与超越,必然是球员能力得到最大展现的球队。有了球员伟大,才会有球队的伟大。

历史多由群体力量与代表性人物来书写,它不可能关注到普通人层面。面对书写历史的那些角色,我们显得单薄而无足轻重。可如今,互联网里随意的一个论,很可能引发极大的震动和反响,甚至导致一连串冲击与改变。谁都以自身的不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决定自己人生,还可以改变周围的生活。

伟人和明星变少了,我不是说具有如此素质的人没有以往多,而是说随着个体提升和大众进步,彼此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类似于我曾看过的一种形容:少了一些“望尘莫及”,多了一点“望其项背”,甚至更多是“并肩而行”。明星不再耀眼,是因为普通的你我也可以发光了。越来越多光芒,带来群星璀璨,而非像过去那样,只有太阳和月亮的光辉。

湖泊要是只有一个出水口,所有流水别无选择,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结果是气势磅礴的震撼。出水口不止一个时,反而使水流不再湍急,多了不同水道,呈现的是另外一道风景。分流让危害减少一分,让滋润的土地增加一片,局部的气势可能有所减弱,实际上更有利了。

吃的美食多了,真正美味的反而想不起来;听的歌曲多了,刻骨铭心者就更缺乏。遥不可及的那种伟大以及由此形成的榜样没有过去多了,周围鲜活的事例与生动时刻却丰富了不少,我推崇这样的和谐。

所谓价值,今后更多取决于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外在需要。进步和发展,模糊了原有群体观念,各种限制与界限也将被技术成果打破,甚至抹平。交流与联系增多,以往被分隔开来的我们逐步融合,“地球村”这一称谓已体现出这种趋势,可能唯有生理和文化上的差异,还让你我有所不同。

共同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以及与外界共享和谐的目标,是所有人之准则,要确保强大可以继续造福我们,而不会自毁前程。其他各种小范围的狭隘,以及只考虑自身和局部利益的自私,包括国家、民族和政党在内,种种貌似正义的理由、看似合理的借口,终将让位于个体充分而自由发挥之要求。

以人为本,先要纠正个人与群体关系的“本末倒置”。

· 追新与求美

生活还好不是千篇一律,没有数不尽的悲欢离合,我们只是从流水线上走下来的“机器人”,与一堆爬来爬去的蚂蚁没有多少区别。西方哲学有一个观点,“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认同这句话也就认同一个道理,产生的不同差异,才是价值的体现。当你我为彼此的不同而惺惺相惜,这时候讲起自我来,也许有点意义。

花的绽放,并非只为了迎合外界,而是自我满足使然。有人觉得为人处世的高明,就是圆滑或迎合对方口味,最恰当其实是既能够体现自己,又不迷失自己。我们即使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至少也可以为梦想而活。艺术人生如果是对美的追求,它也一定会是个性的表达。遵从内心的真实感受,做回自己。

说起教育,以往强调正统,很多时候要求“随大溜”。可以理解,既然把自己放入群体之中,就不能太过于标新立异,不仅与周围格格不入,还可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过到了如今,好像已渐渐离经叛道。你看,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网络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潮”。有些人将“潮”归为新奇、特立独行,其实潮也仅仅是一种跟随而已。与过去不一样的跟随,它代表的是非主流的时尚,而不是属于自己的风格。

未来要是对个体越来越重视,那么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就有两个:追新与求美。追新,并非追随偶像或榜样的行为,它是寻找适合自己、彰显自身的新意;求美,也不是附庸风雅之举,更注重自我感觉上的舒适与激情。这种立足自身的考虑,与追潮流和跟风根本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追新来表现自身价值,用求美达成心灵的体验。

当然,拥有选择自由,同时又存在很多选项时,追新与求美才是两条标准。恰好,今天互联网发展很快,信息、机遇与选择应接不暇,让它们正逢其时。

明天总是属于年轻,像网络文学比起传统文学来便更加自由,更在乎自身感受。回顾历史,一路走来似乎是逐渐开明、开放的推进之旅,其实也是不断找寻适宜的一个过程。我们都在追求中找寻,只要追新与求美矢志不渝,就永远年轻。

· 欲望法则

欲望都源于身心的需求,它们只要出现了,便是合理的。有需要的时候才会产生,我们如果用先入为主的标准去甄别,便平添许多烦恼。生活说白了,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对自己不断涌出的各色欲望。

贪名利,还是求真爱?

为了抚慰内心不可抑制的冲动,或只想不辜负他人期望的目光?

把一生交付于崇高的门下,还是安守乏善可陈的平凡?

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人生加以讨论,试图拴实思想上的寄托。如今流行的各种主张,包括那些只在历史中出现过的理论观点,都体现出对这一问题的具体想法,归结起来,均是对不同欲望的尽力满足。我在这并不讨论实现的可能性,而想问问,是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应该达成,或以此为唯一标准呢?

从心所欲,理想而已。我们的思考与修为,需要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之中来提升;人生价值和意义,也体现在对自身欲望的控制里。这样,就应该符合欲望法则:满足欲望的行为和后果,不应给自身、他人、社会造成不恰当阻碍与损害。

叔本华也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只是他认为“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虽有道理,却太悲观,抹杀了追求和实现目标的生命本质。之所以痛苦,可能是没有想到“欲望法则”的意义。

回想以往,曾有多少的禁欲行为和方式。心里一旦羞愧难当,就自觉地“克己复礼”,或被条条框框严声呵斥,违心地屈从。强调克制及忍耐,自身欲望都被用团体的名义压制与服从了。

个性解放便是欲望的释放。人为的那些禁忌和束缚,许多都已成为历史,我们虽不必清算过去,再大张挞伐,但可以回首。它们算是人性发展途中的一些产物,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进步所到的高度。

就像说起性,与吃饭和睡觉一样,也是生命根本的需求。性并非一种单纯的生理表现,意识活动还赋予其更多情感方面的色彩。从古至今对它的看法,历经了原始、神秘、桎梏和开放的演变。在个性张扬时代,原有的这些理解与做法或许都不全面。性是生物性、罪恶感与责任心的一种结合,就应该成为这三方面的综合体现。

性本无罪,而滥性有害。逾越了欲望法则,可能给自己或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大理的鹅卵石能砌墙,一块不规则石头,把棱角磨圆了,那是大自然的作用。人性上“卵石”形成,不能再凭借外在的过强压制与约束,它们更多是一种泯灭作用。

磨圆了,并不是磨没了。不依靠欲望法则牵引,怎可能有和谐的形成?

· 积极人生

想追寻的东西很多,眼下好像只剩了“追名逐利”四个字,搅得我们不得安宁。甚至把下一代也以期望的名义拖入其中,剥夺了他们本该有的道路。

人生就是奋斗和拼搏,说起来很激扬,该怎样奋斗,又在哪里拼搏呢?还有人觉得,生活只是享受,如今物质与精神极大丰富,已经可能做到这一点,即便如此,也得靠欲望法则来支配。摆脱了贫困以后,当我们不再把外在财富的攫取作为主要目标,思想上的满足与惬意就成为进取标准。富裕不是说有多少钱,而是能够让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都感到舒适。

“苟全性命”的活法,各不相同,最基础的我将其定义为“积极人生”方式:根据内心真实愿望,选择自己的生活。在它之上,方有缤纷绚丽的具体生活,乃至各种丰富的人生理论。否则,即使按照崇高的道理来做,也不过是邯郸学步,反而有可能迷失了。

本书伊始我就谈到了对追求的感受,要是脱离开来写这本书也毫无意义。积极人生乃是到了当下,在追求上的一种表现。“欲望法则”如果真能在身上起作用,不仅仅靠道德法律约束,更是心中的追求使然。

我理解的积极人生,是自我展现、个性释放的要求,也是面对丰富信息、拥有太多选择的必然。对待生活,要尽量积极和主动,不要太消极与被动,话很对,却不意味着人生道路只有一种方式和结果,或只讲奋斗与拼搏。

最完美或最失败的人生,并非自己能够选择或避免,但积极可以令自己处于更有利位置。何为有利?它不仅取决于外在评判,更是内心的比较和愿望。

量才适性,就不会单纯模仿或攀比其他人。心里踏实了,面对其他生活方式或许更加平和,既不再盲目攀比,失了心境,也不容易消极悲观,妄自菲薄,更不会因偏激而走极端。

第一,依照真实的内心来生活。

第二,尽量不损害外在的利益。

第三,不贪得无厌。

简简单单几句话,是欲望法则的具体化,我想它们撑得起积极人生一片天。

在世上你我左顾右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之所以是个染缸,在于它提供了满足不同欲望的各种可能。一定要把好人和坏人做个区分以警醒人生的话,也可以用这三条标准加以衡量。我们当了一个好人,很可能本身确是个好人,而如果没有变成坏人,也不一定说明自己就是好人,也许还未拥有变坏的条件与环境。

· “努力让自己升值,一切皆有价值”

生活看着如歌如画,可光鲜之下它就像是拉纤。我们都在逆水而行,谁逃脱得了纤夫的角色?

这一命运,让自己想在感觉舒适的时候停留下来,很可能无法如愿。驾车看着愉快,然而时间过长,不仅是累,还有一种懒散、提不起精神的感觉,身体好像变虚了。我们一旦心安理得地“笑纳”与享受生活,必然丧失掉一些生命活力。技术越强,对它的依赖也越深,越需要回归,加强生命本色。

各种信息冲刷,使如今的人越来越忙了,但很多时候都是在评头论足,网络上的种种表现就是例子,这才演变出对多少转发和评论数量的关注。不是说不应该,问题是忙于这样应对,会很少思考一下自己该怎么做。

我们可以休闲人生,难以闲聊生活。闲,是暂时的缓冲或停留,它本来指内心的感受,要是变成做法和目的却悲哀了。往前走才是生活,没有进步不是人生。只有你我对自身的调整比外在变化更快,适应起来方可“游刃有余”,我们哪有“闲”工夫?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努力让自己升值,一切皆有价值”。素质提高了,经历也多了,就不会感觉这句话是空洞的说教。

假如在人与人之间,仍然充满愚昧、偏激与自私,彼此怎有真正的尊重、宽容和理解?这时的不同与差异,不仅不是和谐的标志,反而有可能变成撕裂我们纽带的外力。遗憾的是,这仍然是当今一种普遍存在,看来我在本书中所谈,还仅仅属于今后的一个愿景,而随着人性的完善和提升,它必是前行的方向。

· 四十而不惑?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是不是成熟的标准?

从小,这问题就困扰着我们。当今遇到的事远比过往复杂,需要学习的东西又太多,成熟的年龄似乎推迟了许多。旧时二十岁已经齐家和立业,如今到了三十岁,好像还没有长大。

苏格拉底有一个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从道理上说,能这样当然算成熟了,但我至今仍不敢明确。怎样才称得上认识了自己,我们何以做出肯定论断?

假如完全了解自身,意味着行为举止很容易把控,当然,就不会再出什么岔子。可惜,最多在一些事情上如此,或有意识关注的时候尽量向它靠拢,没有谁可以完全做到。然而这种追求上的美妙,也成为我们心中无限眷恋、仰之趋之的理想。

什么是理想?能实现的那是目标,无法实现的才是理想。

人们重视理想,价值在于化为迈向它的动力。要是从这个角度谈成熟,那永远都不可能成熟,好在我把这一问题放进本书体系里,似乎也触到一丝脉络。

我们从小到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然后尽量学习与摸索,再后来就能够摆脱限制和影响,实现自主分析与判断。只要还在成长,就是走向成熟,它最终的标志是自主。如果一定要找出成熟的衡量标准,一是会选择,二是能把握。

第二条是对平衡的考量,故不再多言,第一条在今天浮躁之下,或许同样重要。青春激荡动感活力,而成熟溢出厚重的魅力,“不惑”是每到了一个路口,明白该往哪走。人生中许多道理,总是回过头的时候才能体会,只要有所感受,就知道不一样。

当方向定了,还得看行动。把追求建立在努力和坚持的基础上,没有努力,遵从内心成了一个逃避的借口;没有坚持,自我展现也只是一种虚幻想象。

成熟的心态,进退都有平衡。我有时就感觉到步伐越来越慢、越来越沉,包袱好像越背越多。能否在心里卸下与解套,过去一直是我们最主要的关注点,往往容易忽视了另一个因素的作用。思想和情绪留下的残渣,如同电脑、手机里的垃圾,占用了空间,还阻碍运行,需要经常清扫与整理。

有人“打掉了牙往肚里咽”,默默独自承受,而另外一些人遇事唠叨个没完;有的借景生情或就坡下驴,还有的借酒装疯甚至借机生事……不同的排解方式,都是我们“释放内存”之手段。没必要压抑自己,为啥要与自个儿过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