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 平衡:解开奥妙的万能钥匙
每当谈论起实实在在的事物,或是解决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喜欢讲到一个词——平衡。把它当作一个万花筒,用来配合着对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做点说明和解释,很是合适。这一概念直观生动,容易有效果,但许多时候往往是就事论事。既然达到目的也就行了,反而不多想、不细想。
从平衡入手,其实能解开许多奥妙。世上虽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可以以之为一把“万能钥匙”,打开更多的心结。
· 纠偏和稳定
最初的太阳系,很像一盘散沙。充斥着混沌,温度极高,各种运动和碰撞非常激烈。渐渐的,密度较大的部分通过聚合反应,诞生出太阳,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四周物质,则在围绕其旋转的过程中不断聚集。距离近的,有些干脆就直接融入其内,使太阳规模不断扩大;遗留下来的以及那些距离远的,形成了不同星体。
星体出现以后,也延续着类似作用。从我们的角度,多数可见物质就这么聚拢,让运动逐渐趋于平稳,不再像先前分散的时候那么剧烈。温度随之降低下来,开始出现相对稳定的运行状态。日积月累,才有了如今的面貌。就此构成一个平衡体系,让我们看到这周而复始的变化。
有谁会幻想太阳系永远如初,一直能这么延续下去?平衡建立以后,终将被由冲突组成的进程打破,经历一定的破坏和失衡,又重新构成新的形态。所谓演变,就是从一种平衡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平衡形式。这样的情形,就好似一锅水煮开了,始终有大量水泡不断汩汩地溢出。
一旦生成某种平衡架构,稳定下来之后消耗大幅减少,要想打破平衡,必须施加更大的作用。两种力量不对称,使保持既有局面从而维护原来属性变得较为容易。冲突与较量的结果,是形成维持当前平衡的动力,产生一种趋向性。
任何平衡若发生了动摇,都将触发自身一系列反应,力图重新回到相应范围之内,生活中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纠偏。深入一点,它就是事情在不断变化中,能尽力维持一段时期的原因。尽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但我们眼前一切所见以及所谓的稳定,不也是在暂时之中呈现的一种景象吗?
· 度=恰当
度,这一概念代表着力量的范围与大小,多指能保持事物性质的状况。它也是我们衡量均衡点以后变化情况的一个指标,对目前状态与均衡点进行相应比较,从而体现出指向均衡点的目的性。
生活的成效,在于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怎样才能把握“恰当”呢?多少年来,类似的问题好像都困扰着人们。要是用平衡的眼光来看,也许不算难——如果处于原有范围之内,看事物相距均衡点的远近,取长补短使其尽量靠拢,保持或恢复原有平衡;要是必须打破现有情形,就要考虑怎样顺利过渡到下一平衡,达到新的最佳效果。
折射到做人做事之上,既然自序性使得各种可能性均存在,令人期望的做法,是善于追求可能中的圆满,也能理智地退而求其次,还可以坦然接受无法实现的结果。
变革和更替是世间常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仅仅靠否定乃至抹黑对手而上位,还算不上真本事。甚至这种做法,不过是为自己无法作为而找出的借口。开创了新的局面并激发出活力,方可名正言顺。所以历史上,推翻了旧的腐朽,也只可说机缘较好,还不能称为英明;有了欣欣向荣,焕发出生机,才是真的伟大。
平时我喜欢与朋友交流和沟通,帮助别人也丰富自己。心里一直有种感觉,无论纯粹思想上探讨还是具体事情的解决,如果话语不能直达心灵深处,难以击中要害的话,即便引起一点赞同、触动乃至共鸣,也绝不会有所成效。如果发自听者肺腑,变化一定能在随后表现出来,像有些人虽然也说“是啊,很对”,但仅是嘴上附和而已,其心里并没有太在意。没有改变,是因为尚未真正被打动。达不到应有的“度”,怎可能被说服或领悟。
团结协作,就是在彼此间达成平衡,当然离不开谈判。我们不断谱写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不断总结与归纳,试图把自己打造为谈判达人。中国古代思想有道器形之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沟通和商谈技巧还只算“器”而已,得看运用于什么样的情形之下。
进入“道”的层面,在谈判问题上,是我们怎样妥协,它决定了最终效果。人人都在进取,希望在对阵中取得优势。若想实现平衡目标,彼此都需要控制一下锋芒。其间,总在绞尽脑汁地试图掌握对方底牌,好像唯有如此才能击碎他的挣扎,赢得主动。
这也没错,如果没触及底线这一“度”,只要存在回旋余地,恐怕还难以达成最后的让步。
· “生”的肃敬
把一堆零配件、一桶汽油和机油放在地上,它们只是一些单一的物件。组合起来,成为一台机器,就实现了功能与动力不可思议的转化。内部构成达到平衡之后,发挥全新的作用和功能,这是任何组成成分都无法单独企及的。
我们用“孕育”一词描述如此情形,对它充满了感激之情。敬重母亲生养,就是对孕育的膜拜。认识世间方法有千万种,对“生”的肃敬是根本,以此而立,才是真正的素养吧。
· 对错无绝对
尽管现在还处于开头部分,但如果要我为全书做个概括,就是一句话:讲述对平衡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走向平衡的想法与体会。
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均可归结到对特定平衡的了解之上。没有什么一定正确,也没有什么完全错误;没有什么肯定可行,也没有什么根本不可行。
是非对错,都是针对或适合什么样的范围而言。我们经常讲一切皆有可能,如此的话,所有方法就取决于一点:能否实现可达到的最大平衡。什么是做事的关键?说起来很简单,找到平衡点,不足的时候添把火,过热以后又降点温。
话好说,做起来难了。没办法,个中技巧以及成效如何,得靠各自的经验与揣摩了。
要是局面较弱,一味示弱只是懦弱的表现,妥协与退让很可能加剧了当前不良后果。而在较强的情形之下能够示弱,那是一种勇气和智慧,它变成刚柔并济的有效手段。我们的踌躇,就在于如何来逞强,又怎样去示弱。
也许不算难,要弄清当下处于怎样的过程,这个阶段里最重要的权衡是什么。在过去,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抗争就成了主要出发点,以此来谋生存、求发展。今天已完全不一样,人类拥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不以追求平衡为目的,抗争肯定造成破坏和混乱。